三、联合体合作平台
从2006年开始,杨浦区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委办局、街镇等自觉地按照“三区联动”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合作。为了进一步发挥杨浦“三个百年文明”的区域优势,深化大学校区、企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机制,彰显杨浦社区教育的示范品质,杨浦区决定建立区级层面的“三区联动”合作平台。由杨浦区学习办牵头,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高校,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上海烟草公司等6家科技园区(企业)以及学推委各成员单位,各街道(镇)组成“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在2010年12月1日杨浦区举行第四届学习节的开幕式上,区委书记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主任启动联合体,杨浦区学习办主任和高校、企业的联合体成员单位代表交换联合体合作协议。联合体的成立,意味着杨浦区的学习型城区创建“三区联动”模式发展到新的阶段。
1.联合体的基本理念
联合体的成立依托了原先的学习型城区创建联席会议,从联席会议蜕变而来。联席会议决定建立大学、企业、社区之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合作组织,最终确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并以合作文本的形式将合作理念确定下来。
(1)联合体的性质
联合体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域内,高校、园区、社区三方面单位代表深化“三区联动”理念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合作平台,它不仅是一个研究组织,还是工作平台。
(2)联合体的宗旨
坚持共享资源、共建项目、共同创新、共同发展的理念,构筑“全区一盘棋、聚焦一目标、各方一起上、联动一大片”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大格局。
(3)联合体的任务
各联合体成员单位共同致力于“三区联动”项目的研究、策划、推进、评估、表彰和创新,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三区联动”推进机制。杨浦区学习办组织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并为联合体的运行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工作会议、课题研究、学术论坛、项目开展、项目表彰、考察学习等活动。
2.联合体的合作机制
联合体是一个社会合作组织,成员单位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联合体的运作机制是联合功能发挥的保障,合作成果是促进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杨浦区学习办开展联合体实体化建设,注重联合体运作机制的建设和合作成果的形成。
(1)合作机构
联合体是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体。在高校、企业方面,党委宣传部或政工处代表本单位负责开展联合体的各项工作,在社区方面,由杨浦区学习办负责。这一设计,使联合体带有行政性质,便于整合各单位中的教育资源和策划合作项目。杨浦区学习办设立“项目部”,主要功能就是联系联合体成员单位,策划、落实联合体的各项工作项目。
(2)协商机制
高校、企业的党委宣传部部长通过参加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工作会议、联合体工作例会(包括年度工作务虚会、联合体工作会议、联合体年度工作总结大会)等途径,参与设计新的联合体合作项目。例如,2011年,经联合体工作会议决定,联合体开展“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建设等八大合作项目,2012年开展“高校企业期刊进社区”等工作项目。
(3)联络渠道
高校、企业方面确定一名联络员与杨浦区学习办项目部联系。联络员以宣传部副部长和宣传科科长为主,能够有效落实各项工作。例如,高校社区教育超市的建设需要对高校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和挑选,并确保社区开放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都由联络员负责落实的。
(4)工作制度
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例如,制定联合体年度工作计划、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三区联动”合作情况月报表、优秀合作项目的评选等已成为常规工作。
(5)宣传平台
杨浦区学习办为联合体工作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包括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网站上的“联合体风采”窗口、《杨浦社区教育》杂志上的“三区联动”专栏、《学在杨浦》工作动态的“高校社区教育超市”等栏目。杨浦区学习办还在《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网、《上海社区教育》等媒体宣传联合体的成果。
3.联合体开展的主要工作
联合体建立后,成员单位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诸多切实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合作项目的创新和推进。联合体的主要功能不是组织直接的教育学习活动,而是孵化出新的合作平台、合作项目,在这些平台和项目中为居民、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例如,上海烟草集团与杨浦区学习办牵头组织的“中华文化双月讲坛项目”一年中有1 000多人次受益。
(1)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杨浦区学习办与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社区与高校推进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的实验》,区社区学院依托远程教育集团开展《以“社区学习卡”为载体建设社区教育学分银行的实验》、区学习办与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开展《建立大学生社区教育实践项目孵化机制的实验》、江浦路街道与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开展《社区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好社区学校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创设高校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复旦和江浦在实验中尝试大学生志愿者推进居民学习点建设,大学生进入居民学习点开展“四个一活动”: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培育一个特色项目或开设一门教育课程、编写一本居民学习点的特色教材、推出一个居民学习点的管理创新案例。
(2)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
杨浦区机关党工委依托复旦等高校文科教育资源,开展机关干部经典阅读工作项目;杨浦区总工会依托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网上职工书屋;杨浦区妇联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开展“幸福港湾”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宣讲工程。
(3)搭建社区教育载体平台
延吉新村街道打造五校联盟,通过教育合作联盟来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长白新村街道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生社区教育工作室,为大学生社区教育服务项目提供了招标、管理、推进和评估的平台;大桥街道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室,推动社区心理咨询和培训;妇联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社区女子学院,为社区妇女学校提供支持;杨浦区学习办倡议,高校、企业向社区赠送非专业类的期刊读物,在殷行街道建立高校期刊社区驿站。
(4)开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项目
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还有许多高校选派的教师和学生,每年有100多位高校教师、近2 000名大学生进社区担任社区教育志愿者,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详见表3 1。
表3 1 高校服务社区特色项目枚举
(5)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工作
杨浦区区域内的高校向区学习办推荐中青年学者,作为特约研究员,组成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组织特约研究员为《杨浦社区教育》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研究、指导街镇的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特约研究员对“大学生社区教育志愿者对社区文化创新的意义与路径”进行了研究,上海电力学院的特约研究员对大学生的社区教育实践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