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武山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遭遇严峻挑战,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而出口增速下降或减少,则又导致整个制造业生产的萎缩或增幅减缓。这不仅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劳动岗位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就业困难。
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机遇,有利于中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梯度大转移和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流动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大幅度提高,东部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已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在推进“一化三基”进程中,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也要求更高,所以处于目前状况下的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很难适应形势,就业机会和务工收入都将可能大大下降。
为此,武山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武山县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据2010年武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数据,2010年度武山县共输转务工人员9.11万人,其中按文化程度计算,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及职高、大专及以上,分别占16%、63%、17%、3%和1%,其中初中占一半以上,小学、高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大专以上所占比例较低,仅占到1%。初中及以下接近80%,这反映出武山县剩余输出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情况。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社会不良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武山县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状态。虽然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民更多的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很少有人把受教育程度与收入高低状况结合起来;由于近些年来高校扩招而就业很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农民教育投资积极性,不想对教育过多的投入;教育(主要是高中以上)成本的不断加大,也使广大农民对教育不堪重负。
(二)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劳动技能
绝大多数务工人员技能低,缺乏一技之长,竞争能力不强。根据天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一季度,武山县转移劳动力按行业分,从事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行业的比例,分别占2%、13%、33%、5%、16%、12%、9%和1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山县输出劳动力主要分布于建筑业(占三分之一)以及批发零售业,大多从事于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和服务业。这与他们总体上普遍缺乏劳动技能有直接关系,因而缺乏竞争力,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这正是严重制约搞好劳务经济的瓶颈。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剩余劳动力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武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因而剩余劳动力的95%以上为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剩余劳动力的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一方面由农民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广大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出外务工,没有过多时间进行技能培训,也没有自觉的接受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工由于外出务工带有一定的自发性、流动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尽管他们多年外出务工,却很难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往往带有很大的流动性,今天干这种工作,明天可能干那种工作,这主要取决于工作的工资水平。同时广大农民工短浅的目光也决定了他们不愿为长远考虑,增加提高劳动技能的必要支出。这些都造成了绝大多数务工人员技能低,缺乏一技之长,竞争能力不强。
(三)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吸收﹑借鉴和学习先进经验的意识
多年来武山县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虽然给广大农民工带来了一定经济收入,改善了经济状况,但这只是单纯的劳务输出,没有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吸收﹑借鉴和学习劳务输入地区的先进经验,带来先进的管理、创业理念。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广大的农民们思想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负有应有的责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的政府负有管理和服务的社会职能,要履行管理劳务经济的社会职能,要正确引导和宣传,唤起广大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识,引导他们回乡创业,给予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
(四)劳动力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偏低
武山县全县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县、乡、村三级具有管理和指导农村发展职业技能的组织和机构基本没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而准确的就业信息,也没有发展起专门的商业性职业中介组织。另一方面,东中部城市作为容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地方,虽然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职业中介机构,但存在着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以职业中介为名从事诈骗活动。所以农民一般通过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获取就业信息。
二、武山县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此种种问题,我们只能对症下药,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管理和服务的社会职能,切实有效的搞好劳务经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顺教育关系,提升教育水平和能力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更新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形成人人崇尚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尊重知识和文化的社会氛围。要使知识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农民兄弟懂得:文化知识是与经济收入挂钩的,文化知识程度往往是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例的。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跳农门”,解决子女自身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更重要的是终身的生存发展大事,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破除新的一轮“读书无用论”。
(二)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率和质量
通过教育引导,更新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彻底从思想上破除他们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改变他们身份,跳出“农门”的需要,而且是人们提高文化素质和谋生的必需,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也是改变命运,实现充分就业,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有效出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量的事实依据,让广大农民兄弟深深懂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也是一个实现人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三)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要根据用工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整合全县的培训资源,有针对性的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这是搞好劳务经济的关键所在,也是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用工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要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要进行培训,按照农民群众的转移就业的实际,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进行了建筑、缝纫、餐饮、家政、电子装配、电脑操作。使培训与输出有机结合,推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针对外出就业从事行业和热门职业开展技能培训。市场上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使得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输出提供可靠的务工信息,为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2.应对产业调整实行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务工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保二增三”战略,即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家政服务、商业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三产业转移。对此,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六个一万”培训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省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工程等。
3.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和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按照“农民自愿、保证质量、降低费用”的原则,积极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和资质认定以及证件发放工作,为农民培训后外出务工提供绿色凭证。
4.以打造劳务品牌为目标,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要在成功注册“线娘拾棉工”劳务品牌的基础上,一要完善技能培训机构,着力打造武山“鸳鸯缝纫工”、“宁远保安”、“水帘洞家政大嫂”等特色劳务品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提升劳务品牌的知名度。
5.分类开展从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率。对农村劳动力存量部分,要突出职业技能、法规政策培训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增加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6.切实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心理教育。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外来文化的冲击,生活方式的转变,巨大的生活压力,都使农民在就业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择业心理的疏导和调适,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进程。
(四)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收集和共享工作
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化水平。县、乡要建立和完善功能齐全、反应灵敏、信息量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南。
(五)建立起发育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在武山县全县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县、乡、村三级具有管理和指导农村发展职业技能的组织和机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充分而准确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发展起专门的商业性职业中介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介绍等。
(六)加强鼓励、引导和推动剩余劳动力回乡创业
积极制定出台全民创业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体系,特别是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搭建有效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培训,切实强力推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为回乡人员搭建创业发展的平台,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化创业发展环境,确保武山县剩余劳动力回乡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2011年春季年轻干部培训班
鲍天树:武山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指导老师:窦晓嵘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