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3-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所占比重由27.7%提高到3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0.3%提高到48.2%,工业化率由1.16提高到1.68。重点在几个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区工业化率相当于全国的44.1%,工业比重比全国的43%低7.9个百分点。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重点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关于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章远新

(2008年9月9日)

郭声琨书记在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逐步形成创新集约、开放融合、协调配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郭书记的重要讲话,向我们发出了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步伐,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的进军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显现,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崛起,工业化进入由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现代产业已具雏形,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2003年至2007年,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五年平均增长12.7%。全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亿、4000亿和5000亿元,2007年达到5956亿元。GDP每增加1000亿元所用时间越来越短,其中从1000亿增加到2000亿元用了6年多时间,从2000亿增加到3000亿元用了4年时间,从3000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用了两年时间,突破5000亿元只用了1年多时间。投资规模扩大与经济总量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从10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5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用了6年时间,从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20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23.9∶33.6∶42.6调整为20.9:40.7∶38.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突破4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所占比重由27.7%提高到3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0.3%提高到48.2%,工业化率由1.16提高到1.68。国内外经验表明,工业化进程加快,不仅促使工业结构在加快调整中提升份额,而且还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结构向现代产业方向演变。二是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高。2007年,全区研发投入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62倍;农业机械总动力210万千瓦,增长28%;农村用电量36亿千瓦时,增长16%;玉柴发动机、欧维姆预应力锚具等1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三是产业布局集约化趋势加速。工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步增强,正在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07年,自治区37个重点园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6%左右。随着石化、能源、电子信息、林浆纸、钢铁、物流等产业加快向沿海集中,北部湾经济区正在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四是产业发展由粗放逐步向集约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铁合金、钢铁、水泥、化肥、造纸、酒精等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制糖、化工、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得到发展,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152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5.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601吨标煤,下降18.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7.38万吨,削减4.8%。

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现代产业发展滞后,尚未真正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重点在几个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一)关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2003~2007年,工业增加值连续突破1000亿、2000亿元,2007年达到2090亿元,年均增长18.6%,从5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用了9年时间,从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用了3年多时间。工业投资方面,去年突破1000亿元,从10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用了10年时间,从5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也是用了3年多时间。特别是一大批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氧化铝、汽车、石化、钢铁、水泥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并逐渐进入投产期,为我区加快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蓄了相当的发展能量。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工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工业总量小,结构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开放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贫乏。工业增加值中,资源型工业占70%以上,加工制造业占22%,高新技术产业占5%。以铝工业为例,2007年,氧化铝产能95万吨,电解铝产能63万吨,铝加工产能仅为30万吨。我区工业化率相当于全国的44.1%,工业比重比全国的43%低7.9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矛盾较多,结构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整体竞争力较弱。在工业总量中,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72.7%,比广东少22个百分点,比内蒙古少16个百分点;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1.6%,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总资产仅相当于全国的60%左右,户均产品销售收入4.38亿元,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8.5%。我区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总体上还存在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

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重点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1.实施大工业战略,实现大产业支撑发展

重点打造冶金、汽车、电力、有色金属、机械、石化、食品等七大千亿元工业产业;大力发展建材、造纸、电子信息、造船、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医药等七个销售收入200~1000亿元的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发展上述重点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继制糖业之后,尽快建成铝工业、汽车、锰业三大全国性产业基地和钢铁、石化、机械、修造船区域性产业基地。

2.实施大集团战略,实现大企业引领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资产重组,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在钢铁、有色金属、林浆纸、汽车、机械、石化、制糖、水泥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强优企业,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12年形成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特大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路子,强化产业配套和企业的社会化协作。

3.实施大项目战略,实现大项目带动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起点的重大工业项目。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要尽快建设成为装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环保一流、产品一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总投资将超过80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662亿元,年利税132亿元。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高炉5800立方米,超过日本新日铁5775立方米,为世界最大最先进;转炉310吨、热连轧2050毫米、冷轧2030毫米、宽厚板5500毫米,7.63米大型焦炉和550平方米烧结机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产品定位于“高精尖”板带材,主要品种有热轧板卷、冷轧板卷、镀锌板、彩涂板、电镀锡板、冷轧硅钢片、宽厚板等,其中高强度汽车板产品的最高强度级别为1200兆帕,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中石油石化二期工程。在积极推进钦州1000万吨炼油工程尽快建成投产和北海20万吨聚丙烯石化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中石油年加工1000万吨炼油、年产100万吨乙烯、年产100万吨芳烃炼化一体化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延伸以乙烯、丙烯、芳烃为龙头的产业链,逐步形成石化产业集群。

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广西拥有种植速生丰产林的优越条件,是我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的重点地区。我国木浆造纸比重低,纸品质量差,每年进口木浆、废纸用汇仅次于原油进口,达到80~100亿美元。目前我国造纸产业以废纸浆和非木浆为主要原料,木浆只占22%,其中国产木浆仅占9%,废纸浆和非木浆无法生产高档纸张。

(资料)传统的制浆纸业污染环境严重,而现代的制浆纸业则不然。目前世界最主要的浆纸产区在北美、北欧地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制浆造纸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55%,可见对环境要求很高的西方国家至今并没有放弃这个产业。其中,芬兰、瑞典在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布局有十多家大型浆纸厂,波罗的海属峡湾型内海,只有狭窄的丹麦海峡与大西洋相连,自净能力较差,环境容量有限,由于环保措施得当,众多的浆纸厂并未对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近几年来,通过考察斯道拉恩索设在芬兰、瑞典、巴西的浆纸厂,充分感受到该公司技术、管理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斯道拉恩索公司是纽约股市和赫尔辛基股市的可持续发展标杆企业,是欧洲环保先进楷模。其工厂的制造工艺、生产设备、管理水平十分先进,生产过程采用了在线传感控制系统、清洁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系统、精确监测报告系统、蜂巢式物流管理操作系统、机器人自动化运输系统等。工厂内绿树成荫,排放的烟是白的,固体废料作为动力燃料或林业肥料,排放废水的COD和BOD等指标优于我国标准,工厂的环保均通过了世界和欧洲的ISO14001及EMAS认证。从APP镇江纸厂多年生产和海南浆厂三年多的运行情况看,其环保指标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

林浆纸产业的发展,不仅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造林、化工、包装、印刷、物流等产业发展,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和印尼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公司(APP)两个国际造纸巨头落户我区沿海,不仅促进我区造纸工业的发展,还能迅速壮大北部湾地区的经济规模,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4.实施大品牌战略,实现大品牌促进发展

着眼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和鼓励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发展规划,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完善品牌激励政策,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大产业有大企业,大企业有名品牌。到2012年,新培育20个以上中国名牌,其中培育形成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5.实施大合作战略,实现大合作共赢发展

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理念,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战略,切实加强部区合作、央企合作、外企合作和民企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尤其要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化拓展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促进开放发展、组团发展、集群发展、错位发展、绿色发展,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案例)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铝冶炼加工过程中不同产品的工艺流程,形成三条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链条,即以电为主的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碳素、冰晶石、氟化盐、石灰、液碱、电石、聚氯乙烯树酯到赤泥综合回收的循环;以气为主的密度板、装饰板、木地板、家具到林业生产的循环;以味精品为主的味精、鸡精、液氨、硫酸、复合肥到玉米种植的循环。各循环链之间相辅相成,从热电联产到铝电联营,从有色金属到化工行业,把各种资源全部“吃干榨尽”,实现良性循环和高效发展。

(二)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国民经济现代化。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指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过程机械化,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的效果。三是增长方式集约化,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四是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五是生产组织社会化,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六是生产绩效高优化,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七是劳动者智能化,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要具备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促进农产品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断开发农业功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同时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

2.我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农业总产值连年增长。200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6.5亿元,2007年突破2000亿大关,达2053亿元,平均增长6.2%;“十一五”前两年平均增速达到6%。二是粮食单产逐步提高,由2002年的平均亩产604斤提高到2007年的634斤,年均增长1%。三是农业结构有新变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2002年的55.5∶44.5调整为2007年的46∶54,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由53.1∶46.9调整为52.2∶47.8。四是农业良种良法加快推广,种子工程和沃土工程加快实施,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冬种马铃薯免耕技术,农作物避寒、避雨、避晒技术,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推广面扩大,养殖业的圈舍养和规模养殖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六是农民收入连年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以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2007年达到3224元。

我区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耕地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明显下降,气候灾害、疫病生物灾害等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的转化率不高和深加工不足,农业污染及渔业水域环境恶化等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尤其是粮食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由20世纪末的5588万亩下降到2007的4476万亩,我区的粮食供应20世纪90年代是产销基本平衡,结构性缺粮,现在是供需偏紧,由产销基本平衡向销区过渡,粮食缺口约80亿斤,调入粮食已在全国排第5位。

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发展要围绕巩固农业基础和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转变农业种养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总的方向是,以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体系。

(1)切实加强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1994年夏天,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给我们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温家宝总理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由于耕地减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区粮食总产量不稳定,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设施薄弱,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导致粮食生产的波动。

1999年我区粮食种植面积达5588万亩、总产量达到344亿斤、人均有粮730斤,2007年下降到4476万亩、310亿斤、620斤。我区人均有粮排全国第21位、粮食播种面积排全国13位、粮食产量排全国15位。我区人均有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24斤和全国平均水平840斤。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2007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只有4476万亩,没有完成年度计划,主要原因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突出。要采取综合措施,缓解这个矛盾,引导经济作物特别是甘蔗合理扩大规模,避免盲目发展,同时扩大早稻和晚稻播种面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大力推广“水稻—玉米”、“玉米—水稻”和水田一年三至四熟玉米等水旱轮作模式,大力发展冬季马铃薯,扩大旱杂粮种植面积。二是以发展优质稻、超级稻为重点,要加快粮食作物良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以示范推广超级稻、优质稻、优质玉米单交种和脱毒马铃薯良种为重点,筛选和推广一批品质优、单产高、适应性抗性强的主导品种,集成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单产水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左右。三是要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我区32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加快桂北、桂中、桂东南地区水稻优势产区和桂西北玉米优势产区的建设,实现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四是要抓好落实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很大,在我区各类补贴每亩大约有近100元。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补贴政策,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解决好种粮的大户拿不到补贴,拥有耕地但不种粮的农户可以拿到补贴等问题。五是支持和鼓励土地承包权流转,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加强农资价格监管,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种粮节本增收。

(2)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已有一批农产品产量排全国前十位,排全国第一的有甘蔗、桑蚕、木薯、八角、松脂、剑麻和人工造林面积;排全国第二到第五的有家禽、柑橘、香蕉、油茶、桐油;水产品、蔬菜、森林面积等保持在全国第6~8位;生猪产量由2005年第1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8位。

蔗糖业是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广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目前,我区糖料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糖料总面积的50%以上,糖料蔗产量和产糖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为社会创造了10万多人的制糖业劳动就业机会,全区有50多个县(市)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糖业,一些主产县蔗糖业的税收占到县级财政收入的30%~70%,是1200多万种蔗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蔗糖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蔗糖业的蓬勃发展在振兴广西经济,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区蔗糖业在全国的地位和水平,把蔗糖业发展成为联结工农两大产业、由大变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主要措施:一是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为主攻方向,加快良种繁育和品种更新换代;二是推进蔗区水利化、机械化;三是延伸产品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四是加强蔗糖联产技术研发;五是推进蔗糖业流通现代化;六是促进蔗糖业纳入法制化。

(资料1)国家继续支持广西糖业发展主要措施:一是继续支持32个糖料生产基地县建设,正在实施的植物保护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和现代农业示范等项目,也向甘蔗主产区倾斜。二是继续扶持我区大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改善蔗区水利灌溉条件。三是“十一五”后两年,国家安排我区通乡公路建设中央投资14亿元,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蔗区道路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四是加大食糖储备力度,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食糖储备制度。五是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期货公司。

(资料2)“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桂糖11号、粤糖63/237、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台优等品种,这些品种在广西糖业发展史上,有过不俗的表现,但随着生产的发展,有些品种现慢慢被淘汰了,如曾占总面积54%的桂糖11号、15%的粤糖63/237。现在区内的主要品种,按种植面积大小,依次为新台糖22号、16号和台优,但新台糖16号,也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境地;台优,尚有发展趋势,但其种性比新台糖22号弱,很难超过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25号、台优及粤糖93/159,现在还在起辅助作用,即早熟高糖,弥补新台糖22号中晚熟前期低糖的不足,形成一个以新台糖22号为主,以其他四个品种为辅的种植结构。除新台糖22号之外其他品种3~5年将被淘汰。

桑蚕产业。国家实行“东桑西移”的桑蚕产业战略性转移政策以来,我区桑蚕业凭借自然资源优势、蚕业科技优势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迅速发展。在短短5、6年间,我区桑园面积已由最初的20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200多万亩,蚕茧产量也由1.9万吨,增长到了22.6万吨,面积和产量都增长了10倍多,缫丝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多家,蚕桑产业的工农业产值达120亿元。但我区的桑蚕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原料茧和缫丝为主。

桑蚕生产要加强原种场建设,培育和推广良种,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应用推广种养育新技术。大力推进精深加工,以丝绸纺织技术、人才培养、新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等技术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丝绸纺织工业,提高我区的丝绸纺织及服装生产水平。规划在宜州、北部湾沿海发展丝绸服装加工业,以丝绸加工为龙头推进桑蚕茧一体化发展。

(资料)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育成的桑蚕品种“桂蚕1号”荣获广西创新计划重大产品创新奖。

木薯产业。我区木薯发展优势十分突出,拥有适宜木薯种植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2007年全区木薯种植面积达4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560万吨,平均亩产1.4吨。我区木薯淀粉加工企业已超过100家,淀粉和酒精深加工已形成较好的基础。

目前,国际国内能源紧缺,市场价格上扬,为弥补能源不足,国家确定广西为第一个以木薯为原料、生产和推广燃料乙醇汽油试点区域,利用木薯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的广西北海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已经于2008年初建成投产,从4月15日起全区封闭推广车用燃料乙醇汽油。发展非粮型乙醇,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也刺激了木薯发展,鲜薯价格由原来的每吨200多元提高到目前的500元左右,木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今年木薯种植面积估计为600万亩,未来几年将扩大到800万亩,鲜薯产量将由900万吨增加到1600万吨。

(资料)广西双高木薯新品种中心示范(合浦)基地由区农业厅经作处、广西中粮生物质有限公司及合浦县农业局共同筹建,位于合浦县乌家镇,示范区占地约1000亩,中心示范区由高产栽培示范区及新品种试验区两部分组成,示范区内种植有区内外包括华南205、华南5号等6个优良木薯品种。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小型水利、水源工程和田间排灌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和乐滩灌区引水工程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桂中旱片治理工程,突出抓好20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重点小(I)型水库病险库的除险加固,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到2010年,农田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50万亩,水田旱涝保收面积占比重达到90%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45。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农业装备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建立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等新型农机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在大力推广大型农机具的同时加快发展适合我区农业生产的小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市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大农业标准推广实施力度,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加强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能力。

三是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加大农业科研攻关力度,加强良种研发设施建设,主要农产品粮食、甘蔗、木薯、蚕桑、桑蚕茧的良种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重视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增产节资、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耕作、养殖技术研究。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良种、植保、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业装备、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化等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抓好农业耕作新技术、节水灌溉等科技的推广应用。

四是重点支持发展产业化。以打造百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自治区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区培育出10家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的支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00家骨干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壮大加工型龙头企业,力争今年我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

五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的资源,围绕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农村劳动力生产技术、就业、技能、营销和经纪等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要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阳光工程培训等,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生产流通经纪人和农民技术骨干。要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切实加强农业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灵活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三)关于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1.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年均11.7%的高速增长,200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7%。同时,服务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从2000年的57.5%下降至2006年的43.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32%。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我区服务业依然存在着传统服务业比过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结构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2.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是,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会展、中介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及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文化、市政公用和社区服务等面向群众生活的服务业。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50%。

物流业。物流业作为新型的复合型产业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传统物流业是以运输、仓储、搬运、货代为主的补助性生产活动,现代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从实际物流形态和发展阶段看,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形态和功能是相对的,相互联系、互不排斥,现代物流更多地体现在系统理念、全程管理、科技与信息应用。从三次产业的形态看,现代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工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新型业态,是新型工业化的第三利润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资料)从制造业数据分析看,纯生产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物流时间占90%;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

为了客观判断我区物流业发展状况,去年自治区发改委会同广西调查总队进行了一次全区系统的调查分析。2006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9600亿元(指社会物流物品价值总额),占全国同期1.6%(同期江苏占全国比重10.5%,浙江占6.5%,四川占3.3%)。物流总费用910亿元(指国民经济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占当年GDP比重18.9%,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欧美国家约占8%)。物流增加值280亿元,占我区GDP比重5.8%(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为6.7%,江苏占6.3%,浙江占9.4%,四川占7.5%)。物流企业总数约1160家,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91家,占企业总数的7.8%。91家物流企业户均资产0.8亿元(未含南宁铁路局、沿海铁路公司、港务集团),年增加值为72.7亿元,占全区物流业增加值的1/4,平均企业人数252人。其余千余家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弱,服务单一,主要提供运输、仓储和保管等服务,缺乏吸引制造业释放物流的能力。我区物流企业的状况和服务水平直接导致了我区物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低端地位。从物流基础设施看,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较快外,我区现有物流园区82个,占地超过1000亩的仅7个(发展得较好的如凭祥万通物流园、柳州中铁物流园等),园区以货场、批发、仓储为主,缺乏与产业的紧密结合,经营水平低,绝大多数无法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多式联运。全区物流企业拥有铁路专线122条,各类自有专用运输车辆约16000千多辆,计算机系统644套,和全社会总规模比较,物流业装备水平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我区制造业物流占全部物流的53%,远低于目前全国的85%,而商贸及居民消费物流占36%,农产品物流占11%。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制造业物流需求将大幅增加和释放,如汽车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煤炭、建材、食糖等重点行业物流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区域合作的深化,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等领域也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大环境,加快行业物流的发展,提升水平,拓展功能,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物流服务,促进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在更高层次的合作已成为我区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从发展大方向看,现有物流企业要通过及早吸收应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改善物流组织结构,拓展网络,提供多样高端服务;另一方面,要鼓励制造、商贸企业主动改造业务流程,推进外包物流,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我区产业竞争力。

总体看,我区物流产业的形态已形成,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但物流业总体规模较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弱,服务层次较低,总体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案例)柳州桂中海迅物流公司的精益物流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从事汽车机械精益配送的柳州桂中海迅物流公司,在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中,依托领先的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庞大的业务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生产柳微发动机产量约10万台,物流成本约960万元,2004年桂中海迅以第三方物流身份对柳微发动机生产物流进行流程重组后,其成本得到了大幅度控制,到目前发动机产量已达50万台,但物流成本仍控制在780万元范围内,显示出第三方物流对优化生产供应链的重要作用,而桂中海迅公司运输成本仅缺货空运费用也从原先的370万元减少到目前的5万元;存货资金占用从原先的1000元/台到目前的200元/台;配送响应速度从原来的80分钟减少到20分钟,存货周转率提高了425%。

从发展趋势看,我区物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如“十一五”末,我区各类汽车整车产量超过100万台,车用内燃机产量超过160万台,工程机械产量超过6万台,以汽车、装载机、内燃机为主的零部件供应链管理、运输网络管理、整车物流配送和系统售后服务的汽车机械现代物流发展广阔。在钢铁物流方面,随着防城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投产,我区钢铁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以上,相应的钢铁生产物流流量将达6000万吨以上,必须超前建设符合钢铁产业要求的钢铁物流运作体系,重点包括铁矿石、煤炭为主的钢铁原材料物流,以钢材直销、剪切加工为主的产成品物流两大物流环节的构建,主动探索建立钢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模式,为延长钢铁产业链提供有效的钢铁物流增值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物流业正逐步从末端行业向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发展,其发展的水平将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着重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培育扶持物流企业,着力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和理顺物流协调推进机制。

金融业。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离开了健全的金融体系,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支撑力量。一般来说,越是发达的经济体,金融业水平越高。据统计,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7年,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达到9.4%,我国金融较为发达的广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5%。

近年来,我区加快实施“引金入桂”战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三大行业同步加快发展。一是金融主体大幅增加。2002年末至2008年6月,全区省级金融机构数量从25家增至48家,并实现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零”的突破(其中,引进境外银行机构3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家);上市公司从19家增至25家。二是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银行业方面。2007年末,全区银行业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01.04亿元和4331.03亿元,存贷款总量与2002年末相比均实现翻番;2004年以来,银行业的存贷款增量每年均在500亿元以上,2007年新增贷款余额达706亿元,增幅居全国第8位,创历史新高。证券期货业方面。2007年末,上市公司总市值1400多亿元,是2002年的3.66倍;累计募集资金127亿元,是2002年的1.98倍。保险业方面。2007年,保费收入达到99.99亿元,是2002年的2.1倍;保险总资产183.7亿元,是2002年的2.55倍。三是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自2004年起全部实现盈利。2007年末,广西银行业赢利总额超过100亿元,比2006年末翻了一番。保险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多家保险公司的经营考核指标连续多年在全国系统内名列前茅。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圆满完成并取得积极成效,国海证券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规范类券商。

我区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银行业机构数量相对较少,资产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2007年末,我区共有15家银行机构(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仅有越南西贡商信银行1家外资银行代表处,银行业总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二是保险业资产结构不合理,集中度过高。目前共有20家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其中仅有1家外资保险公司。2007年保险业收入为183.72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国寿股份广西分公司和人保股份广西分公司两家公司总保险收入就占了总额的60%。三是证券业发展滞后,上市公司数量少、实力有限。2007年末,我区仅有以国海证券公司为主的为数不多的几家证券公司;仅有上市公司24家,公司数量占同期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不到1.5%,年末总资产1324.1亿,仅占同期全国上市公司总资产的0.4%。

近年来,我区组织了由美国、韩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9家外资银行到广西考察,先后引进了20家金融机构,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境外银行机构3家(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代表处、新加坡星展银行、香港南洋银行),保险公司13家。目前,新加坡星展银行、香港南洋银行即将开业,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正在积极筹备,有3家保险公司已获批,并将陆续开业。值得一提的是,到今年10月,广西北部湾银行将挂牌成立,注册资本达到20亿元,成为我区又一个大型的区域性国有股份制银行。

我区金融业今后发展的目标,一是银行业,每年新增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以上,预测银行信贷投放平均增速保持在17%左右,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新增贷款分别为750亿元、850亿元、1000亿元。二是证券期货业,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力争2010年达到35家,企业上市融资及再融资累计达400亿元。三是保险业,到2010年,省级保险公司达到30家,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年均在20%左右,到2010年达到170亿元。迅速崛起的金融业,将有望把南宁市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

旅游业。旅游业是以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历史文化景点为基础,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产业。旅游业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链效应明显的产业,在降低消耗、促进环保的同时,可以带动酒店、交通、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商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旅游业发展步伐,2007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GDP比重的4.4%。在北京、广东、江苏等主要旅游省区继续领跑的同时,西南、西北、中部地区各省也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7年,与我区旅游资源结构较为接近的贵州省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12.28亿元,同比增长32.36%,相当于全省GDP的18%及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成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示范。

(资料1)我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07年底,全区建成旅游景区景点800多处,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4处,旅游度假区10处,森林公园3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0处,自然保护区64处,地质公园6处,A级旅游景区景点62处(其中5A级景区景点2处,4A景区景点35处),旅行社370家,星级饭店377家(5星级酒店11家,4星级酒店32家),相关旅游企业100多家。在旅游业发展指标方面,2007年我区入境旅游人数205.52万人次,同比增长20.4%;旅游总收入445.88亿元,同比增长21.2%,相当于全区GDP的7.5%,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在全国位居前列。在旅游产品方面,通过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精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东盟四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与广东、浙江、贵州、海南、湖南、四川、云南等邻省区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旅游行业管理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条例》将在今年10月实施,此外《广西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广西旅行社服务质量标准》等5个重要服务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广西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在旅游业经营方面,2007年末全区共有旅游从业人员约120万人(直接从业人员约30万人),拥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15家,旅游规划质量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资料2)汽车旅游营地是为自驾车爱好者以及其他汽车旅游者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休闲度假区,是满足现代人休闲时尚需求的旅游新产品。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自驾车出游。拥有秀美山水风光的广西,逐渐成为周边省份居民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我区即将投入使用的汽车旅游营地分别为: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兴安超然派、桂林愚自乐园、梧州足球训练基地、贺州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紫云景区、北海田野观光园、宜州刘三姐风情园和南宁乡村大世界的旅游营地。

虽然我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一是旅游投入不足,旅游投融资渠道亟须进一步拓展。我区每年只有3000元万左右的财政性旅游专项经费,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只有桂林乐满地度假中心、大新德天瀑布等为数不多的景区实行了较为成功的民营资本经营,其余大多数景区都处于待开发状态。二是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既有国际旅游名城桂林,也有旅游发展处在起步和粗放阶段的桂西地区。三是旅游产品竞争力有待加强,旅游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区多数景区缺少科学规划和独特创意,“重景观、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以民族风情、地区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结构。与大力推行文化、旅游联手互动的贵州省相比,我区旅游竞争力发展前景堪忧。四是旅游产业链短,旅游消费偏低,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和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除了阳朔等极少数景区实现了观赏、休闲、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国际化、产业化经营,多数景区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仍然以景点观赏为主,难以发挥旅游业各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五是旅游企业大多小散弱,亟须整合壮大各类旅游经营主体,组建现代旅游企业集团。六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案例)广西与贵州2005~2007年旅游业发展比较。2005年,广西与贵州旅游业在各项旅游指标上基本持平,广西在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旅游总人数上占有优势。2005年广西全省旅游总收入为281亿元,比贵州多30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为6619万人,比贵州多3492万人。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个差距逐渐缩小,随着贵州省加大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旅游市场的推广,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迅速增长。2006年贵州省接待游客总数达到4748万人,比2005年增加51.8%。相比较而言,广西接待旅游总人数仅增加了16.5%。因为这个原因,2006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87亿元,首次超过广西(366亿元)。2007年这个差距继续加大,贵州接待人数继续高速增长31%,全省旅游总收入512亿元,超过广西68亿元。

针对我区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区把建设旅游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入境旅游者28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5亿美元;国内游客人数1亿多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50亿元;旅游总收入约600亿元。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5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300万人。在这个目标下,我区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等三个突破。

建设旅游强省的主要措施:一是构筑我区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八大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总格局。二是实施资源整合、品牌带动、质量提升、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战略,构建支撑广西旅游强省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三是继续完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和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四是创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将营销网络全面推向我国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五是建立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制定和实施广西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标准。六是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着力培养优秀的旅游行业管理队伍、旅游企业管理者队伍和旅游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队伍。七是通过改组、改制、兼并联合、资产重组优化等途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广西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八是促进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挖掘、研究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地方特征的工艺美术品等系列旅游商品,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九是拓展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空间,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为主的国际的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快广西与泛珠区域及周边省区的无障碍旅游区建设。

(资料)服务业新型业态:

——新型流通业态,主要的形式有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现代批发市场等新型业态。通过社会化分工细化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家庭服务、社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

——零售业的业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百货店、连锁门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市场、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

——旅游新业态,从大的层面看,可分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等诸多体系。实际上上述体系还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客户进一步细分为观光游、休闲度假游;面向青少年的修学游、科普游、校园游;以交通方式来分,有自驾车游、巴士游、火车专列游以及针对高端客户的房车游、包机游、正在升温的邮轮旅游;农家乐产品逐步细分为采摘、生态、养生;面向公务的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等等。

——金融业。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业态就是金融企业为满足机构或个人的不同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八大类金融机构。新型金融业态还有汽车金融公司、银行系基金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农村金融业态包括,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农村保险公司、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金融业态。

(四)关于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

1.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行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目前,我区交通运输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交通运输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影响着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一是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仍然不足。我区按国土面积计算,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6.2公里,居全国23位,约为东部沿海省份平均密度的65%,铁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2公里,居全国第20位,约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的70%。西江航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铁路通道偏少且等级低,仍存在路网性限制口,出省通道运输能力紧张。二是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不高。我区铁路技术等级和装备水平不高,复线率和电气化率较低。公路技术标准偏低,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77%的公路为等外路和四级路。通航的内河航道中37%为等外航道,等级航道中73.5%为六、七级航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民航方面存在机场设备、设施落后,航空客、货运量不大等问题。三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不均衡。铁路总体覆盖面积较小,桂东的贺州、梧州等地区仍未通铁路。通往周边省特别是广东方向的部分高速公路未能同步建设,出省出境公路尚未形成大能力畅通通道,区内部分区域间公路尚未联网,还有很多断头路。民航机场布局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不畅。我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能力配套、服务功能尚不健全,港口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运输站场之间缺乏流畅有效的衔接。大能力、高效率的大宗散货运输系统、集装箱运输系统等专业运输系统建设滞后,尚未形成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平台。五是交通运输综合效益偏低。目前通过广西进出海的部分大宗货物的运输效率与相邻的广东相比要低1~2倍。我区企业物流成本明显偏高,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在5%~10%之间,而我区的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15%~20%之间。我区交通运输业降耗压力大,2000年我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为229.4万吨标准煤,2006年上升到542.5万吨标准煤。此外,我区交通运输还存在着政企不分、行业垄断和各自为政等体制性障碍。

(2)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其发展不仅要适应不断扩大的运输需求,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发展基础工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另一方面又产出大量的初级产品,由于我区资源品种单一,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外购原材料,运输需求必将持续快速增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行增加,对交通运输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外部约束条件要求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我区交通运输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过分依靠土地、资源的投入。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增长较快的一个部门,2000年,我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8.6%,2006年上升到9.84%,成为我区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同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工具使用对环境也产生不利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成为我区城市最主要的污染源。能耗、土地占用,以及大气、水资源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满足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资料)目前全国人均耕地1.2亩,我区人均0.78亩。每公里铁路建设占地80亩,每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占地120亩。

2.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当前我区交通运输建设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我区打造成为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通桥梁、合作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交通末梢的地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八大转变”的基本思路推进交通发展方式转变。即:从速度型向速度、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转变;从单纯交通经济效益型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从较单纯强调建设向建设、经营、管理全过程发展转变;从相对分散发展向综合运输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转变。

(1)实施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交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更加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输服务效率,更加关注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资源制约的关系,在遵循又好又快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加快转变我区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总的目标是:今后5年,广西交通建设将投资3000亿元以上,到2012年基本形成区内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建成通向周边省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沿海现代化港口群初具规模,沿海港口集疏运条件明显改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基本建成,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建立,西南出海大通道进一步完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初步建成,我区在全国交通网络中通向东盟的枢纽地位初步确立,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是提高交通设施和各种运输方式整体优势、组合效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必由之路。根据交通运输行业的固有属性以及实际情况,我区交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

一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大能力交通运输通道。铁路方面:重点建设南宁至广州、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构建连接珠三角的高标准、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湘桂铁路复线和南宁—柳州城际铁路,构建连接中、东部省市并与京广大干线相衔接的高标准、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南昆铁路复线和黔桂铁路扩能工程,构建连接西南地区的高标准、大能力出海铁路通道;建设南宁—防城港铁路复线扩能工程、合浦—河唇铁路和连接沿海港口的铁路支线,构建便捷、高效的港口集疏运铁路通道。力争到2012年,区内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900公里,其中复线1900公里。公路方面:重点建设通往云贵方向的南宁—百色—昆明、南宁—河池—贵阳和通往珠三角方向的南宁—梧州—广州等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5年内建成通往周边省及越南高速公路通道15条,其中通往广东5条,湖南3条,贵州3条,云南2条,越南2条。加快推进国道省道干线路网改造,尽快打通省际通道,实现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所有县(市、区)及国家一、二类口岸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到2012年,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600公里。水运方面:继续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5年内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500万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5亿吨。加快西江航运扩能建设,5年内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800万吨,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500万吨。民航方面:5年内,南宁机场完成4E级标准扩能改造工程,实现年吞吐旅客能力600万人次以上,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桂林机场按起降A380大型客机完成扩能改造工程,实现年吞吐旅客能力1000万人次以上。建设河池支线机场。区内机场形成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和东盟、日韩、欧美等国家重要城市广覆盖、大密度航空网络。

二是积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重点打造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南宁、桂林两个机场枢纽,大力建设客运、货运、信息和服务支持四大系统,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和各种运输方式有效协调配合,加快形成相互贯通、内外通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确立我区在全国交通网络中通向东盟的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既要加快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网络,尽快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网络效率,又要注重发挥交通综合运输效率,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向实现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目标迈进。

(案例)天津火车新站是集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和长途客运、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在满足枢纽自身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能够与城市其他功能相协调,充分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关系,人行优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各功能分区间建立了立体、循环衔接系统和静态交通设施。枢纽工程分为五大功能区,以内部相对独立的人行系统连接,各分区分别为铁路客站、交通广场、景观广场、站后公交中心、站前公交中心,分区间及各分区不同层次间均设置相互联系的通道。轨道换乘中心工程主体分为地下四层结构,地下一层为公共层,地下二层为地铁2、9号线站厅层,地下三层为地铁2、9号线站台层,地下四层为地铁3号线站台层。铁路客站地上二层,局部四层,共设置10个站台18条线,其中城际铁路4台7线,津秦铁路3台6线,普速铁路3台5线,能够满足铁路客流量8万人次/日的需求。站后公交中心集中安排了8个公交发车位,可供8条公交线路同时使用,29条公交线始末站将建在站前广场的副广场地面公交中心,可以满足公交日客运量2万人次的出行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人车分流的问题,保证了乘客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

三是充分认识内河航运的地位和作用。西江航运干线是国家水运建设重点“一纵两横两网”主通道中的“一横”,是我国西南水运出海主通道以及“西煤东运”的交通要道。近年来,我区相继建成贵港、桂平、那吉等多个大型航电枢纽,完成了西江航运建设一、二期工程,渠化了西江干线,使南宁至广州854公里航道从原来的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航道标准,实现全年通航千吨级船舶,也将郁江上游右江航道的通航能力由原来120吨级提高至500吨级。规划建设的鱼梁、老口两大航电枢纽建成后,从右江以下至珠三角地区将实现千吨级船舶全线通航。航道改造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通航运输能力,2003年,贵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2007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500万吨,据预测,今年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000万吨,2010年将超5000万吨。

为进一步发挥水运价格比公路运输价格低四分之一、比铁路运输价格低三分之一,水路货运周转量是同一地区公路货运周转量3~4倍等自然优势,我区将继续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将贵港港口打造成现代化的内河主枢纽港,将西江“黄金水道”建成西南地区水运出海及我区通向珠三角的便捷通道。通过改善提高内河航道运力,提升水运在全区交通运输的占比,优化我区交通运输结构,以水上运输成本低、能耗少、占用土地资源少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我区交通运输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资料)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航道工程是我区和交通部签署《关于加快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和右江航电结合梯级渠化建设协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十一五”水运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按内河II级航道、通航2000吨级船队标准建设,设计航道尺度3.5m×80m×550m(水深×宽度×弯曲半径),批准工程概算6亿元(其中桂平至梧州段3.8亿元、贵港至桂平段2.2亿元),建设航道里程290.5公里,起于贵港航运枢纽,止于梧州界首。建设内容包括航道整治、航道护岸、助航标志、管养基地及站场码头、管养船舶建造工程。计划建设工期三年,在今年底之前完成全部工程。

桂平二线船闸进展情况:按3000吨级标准建设船闸一座,设计代表船型为3000吨级货船和2×2000吨级顶推船队及港澳线2000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年通过能力为3100万吨。船闸闸室有效尺寸为:280m×34m×5.6m(长×宽×门槛水深)。工程概算总投资8.25亿元,工程2007年10月11日开工,本年度累计完成1.3亿元。

长洲船闸进展情况: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工程一线船闸规模为2000吨级,二线船闸规模为1000吨级,一线二线总投资为81440万元,一线船闸于2007年5月12日正式通航,二线于2007年3月3日正式通航。三线、四线船闸建设规模均为3000吨级,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3)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南宁至广州、贵阳至广州、南宁至钦北防铁路将按快速铁路等级建设,在技术设计中,通过控制有效的使用面积、大幅提高路线桥隧比、减少高填深挖、减少边坡等方法,减少路线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将占地面积由常规建设的每公里80亩减少到50~60亩。湘桂铁路复线电气扩能改造、南昆铁路复线、黔桂铁路扩能工程、南宁—防城港铁路复线扩能工程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铁路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加快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在增大公路路网密度的同时,公路技术等级和路网整体效率得到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占地面积有望由原来的每公里120亩减少到100亩。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坚持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明确北部湾三港功能定位,整合三港资源优势,将防城港建成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北海港、钦州港建成地区性重要港口,逐步形成沿海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采用港口电子信息处理系统,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等,充分挖掘交通运输系统能力,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城市轨道“绿色交通”,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舒适便捷、少占土地等优点和作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难题。

(案例)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期工程估算总投资191.5亿元,其中:一号线估算总投资111亿元,线路长度27公里,设21座车站,地下线15公里,高架线12公里;二号线工程估算总投资80.5亿元,线路长度20.5公里,设16座车站,地下线9.5公里,高架线11公里。车辆采用B型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时,轨距1435毫米,正线及辅助线采用60公斤/米钢轨,车场线采用50公斤/米钢轨。

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突出了交通体系、交通设施、交通费用支付方式的一体化。即各种交通方式通过换乘枢纽、交通运营组织进行有效衔接和充分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机整体。道路设施与公路设施、轨道交通设施与道路设施、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设施在网络上实现一体化发展。选择各种交通方式出行时,采用统一收费平台,减少收费次数。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舒适便捷、少占土地等特点,有利于城市环境景观保护,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环境质量,营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难题。

(4)加快改革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机制。我国交通运输目前仍采用分散管理模式,行业垄断和各自为政的体制性障碍没有打破,铁路还没有实现政企分开,公路、水路、民航虽然已实现政企分开,但存在价格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问题,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市场等领域,政府错位和越位现象依然存在,这限制了交通行业自身的发展,制约了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为此,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进行有效监管,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交通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调整优化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的布局结构和技术结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逐步推进交通运输系统一体化,实现主要运输通道、运输枢纽、信息资源等整合,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资料)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管理均实行较为科学先进的高级管理模式。美国实行集中型交通运输管理模式,1967年通过立法,由运输部一个部门管理原来管理交通运输事务的8个部、委,30个局、处管理的所有业务。日本实行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模式,1984年建立国土交通省,内设地域交通局、货物流通局、国际运输与观光局等横向职能机构,取代了公路局、铁路局。

(五)关于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1.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能源还存在着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效率偏低等诸多问题,必须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加快能源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了《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天然气利用政策》《煤炭产业政策》,以及科技、价格、财税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把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2.我区能源发展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区能源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能源资源缺乏。我区能源资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缺煤少油无气”。我区煤炭保有储量20亿吨,仅占全国的0.2%,近年开采量仅维持在600~7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仅78万吨,无天然气生产能力。2007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6100万吨标准煤,70%以上依靠外省和国外购入,其中原煤、成品油消费量约85%以及全部燃气由区外供应。

二是能源结构亟待优化。我区能源消费以煤为主,2007年全区原煤消费量约4600万吨,占了能源消费的75.4%。传统能源占绝对垄断地位,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能源效率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能源建设较快发展,一批大型水电、火电项目竣工投产,使得我区电力装机容量大幅攀升。2003~2007年,共投产电源1220万千瓦,是2002年底全区电源装机总量的1.6倍。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十一五”以来,虽然我区万元GDP能耗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我区万元GDP能耗1.153吨标准煤,比广东同期高54%;万元GDP电耗1278.73千瓦时,比上海同期高40%。

四是生态环境压力明显。我区能源需求不断扩大,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火电增长尤为迅速。近年来,我区先后建设投产了北海电厂(60万千瓦)、钦州电厂(120万千瓦)、防城港电厂(120万千瓦)、贵港电厂(120万千瓦)、永福电厂(30万千瓦),装机容量大幅上升,但同时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也随之攀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五是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初步预测:2010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用电量达到1100亿千瓦时,“十一五”后三年年均分别增长13.8%、17.3%;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5亿吨标准煤,其中用电量达到2000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8%、12.7%;2020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1亿吨标准煤,其中用电量达到3000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7%、8.5%。

六是电源布局不合理。受煤炭资源缺乏和水电资源分布的制约,目前我区大型火电厂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大型水电站主要坐落在红水河上,南宁等负荷中心和重要城市缺乏电源支撑,供电可靠性较差。

3.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是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我区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原则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做大能源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促进能源发展由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转变。主要方向是:坚持节约优先,深度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核电,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安全可靠输配电网络,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能源合作,构筑多元、稳定、经济、清洁和结构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

按照到2020年我区人均拥有电力装机1000瓦的目标要求,届时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力结构由2007年的水电占53%、火电占47%,2020年调整为水电占30%、核电占20%、火电占46%、风电及其他占4%,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超过50%。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是:

(1)深度开发水能资源。目前,除大藤峡水利枢纽尚未开工建设外,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水电站已经建成,龙滩水电站已经投产5台机组,桥巩水电站正在建设。下一步,要力争建设60万千瓦的岩滩水电站扩建工程、160万千瓦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和11万千瓦的大化水电站扩建工程。争取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的龙滩水电站最终按正常蓄水位400米高程建设,充分发挥对下游梯级电站发电出力的调节作用,确保今年7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营。争取到2020年,全区水电装机容量达1700万千瓦,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

(2)优化发展煤电。优先建设负荷中心和电网支撑点煤电项目,加快扩建沿海煤电项目,适应产业布局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到2020年,煤电总装机容量控制在2000万千瓦左右。目前,煤电项目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有贺州电厂、南宁电厂、钦州电厂二期工程、崇左电厂、兴义电厂、环江电厂、合山电厂上大压小工程、防城港电厂二期工程、北海电厂二期工程、贵港电厂二期工程、钦州热电厂、隆林电厂、柳州热电厂、百色电厂、百色东笋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来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16个项目,将根据情况选择开工建设。正在向国家申请将崇左电厂、兴义电厂、环江电厂、钦州二期、防城港二期、北海二期、贵港二期等一批项目纳入2009~2010年火电建设规划,请求国家安排指标500万千瓦。技术上要积极应用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机组、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或热电冷多联产机组、背压型热电联产机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机组等节能环保型机组。要按照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我区“十一五”期间需关停小火电62.95万千瓦,目前已关停62.2万千瓦,基本完成了“十一五”小火电关停任务。要加快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减少环境压力。

(3)加快发展核电。核电是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核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600~2800亿千瓦时,新增装机容量约2300万千瓦。据悉,最近国家能源局启动核电规划调整工作,我国核电发展的目标将调整为: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7000万千瓦,并有3000万千瓦在建项目结转到2020年以后续建。

我区要把加快发展核电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要求,优先发展沿海核电,积极推进内陆核电,加强与国内符合资质条件的大企业合作,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切实保护好厂址资源,力争“十一五”第一个核电项目——防城港核电项目开工,到2020年核电总装机达1800万千瓦,占全区装机总规模的30%左右。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中广核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中电投桂东核电项目。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一次规划、连续建设6台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机组,总投资690亿元。2006年11月,中广核启动了项目前期工作。2008年5月,通过了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厂址选择审查;8月,通过了初步可行性研究收口审查,目前可研阶段工作已全面展开。8月,自治区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关于开展防城港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的请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选址阶段安评环评报告编制,力争2008年12月上报国家环保部。9月,开展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计划12月举行“四通一平”庆典。

(案例)法国目前有58台核电机组在运行,为世界第二核电大国。虽然机组数量不及美国,但法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新一代核电中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核电机组,核电量占总发电量80%,是世界公认的核电工业领先者。在核电发展上,法国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技术标准化。法国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全部采用压水堆技术,投资成本大大降低,每千瓦低于1000欧元,仅相当于世界核电平均投资水平的一半。二是信息透明化。及时公布核电建设、运营信息,消除民众的核电安全顾虑,核电建设获得越来越多国民支持。三是管理一体化。法国政府实行“一龙治水”的管理方式,只授权法国电力公司为唯一的法国核电站的业主、运营商以及法国核电计划的总体工程管理单位,便于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经验反馈、总结和改进,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法国核电站的运营成本比美国低40%。

(4)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它具有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等特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2007年9月,国家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2020年达到15%左右。具体目标是: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180万千瓦。

我区要围绕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优势,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省区。

——木薯燃料乙醇。利用我区适宜木薯生长的有利条件,按照国家能源战略的整体部署,根据市场需求趋势,逐步扩大产能,在已竣工投产的中粮集团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基础上,稳步推进梧州年产3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争取到2020年,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吨。

——沼气。结合生态家园建设,在巩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模式,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用10年时间新建沼气池200万座。争取到2020年,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80%左右。

(案例)恭城县是我国沼气推广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目前累建沼气池5.95万座,沼气入户率达88%,居全国第一位。沼气的建设,在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一是改善生态环境。用人畜粪便和青草料沤制后产生的沼气,用来烧水、煮饭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卫生。据测算,全县每年可节柴14.35万多吨,相当于少伐森林4.97万亩,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入沼气池发酵,进行无公害处理,改善了村庄和庭院的环境卫生。二是促使农民增收。以沼气为纽带,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全县仅沼气综合经济效益每年达1.14亿元以上。去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40万亩,总产量50.42万吨,给农民带来人均增收2500多元。三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1年恭城便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开始建设“富裕、生态、民主、文明、和谐”的富裕生态家园,全县881个村屯中有368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建设80多个,出现了红岩这样的“全国十大魅力乡村”。恭城获得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众多荣誉称号。

——风电。在完成全区风能资源评价基础上,加快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初步规划建设150万千瓦装机规模。风电主要建设西场、沙田、大容山、金紫山、龙头、南山、涠洲岛、交连岭、长春、唱歌山、那娄等风电场。目前这些项目已分别由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电力企业负责开展前期工作。

——秸秆发电。利用丰富的桑树枝条、甘蔗叶、谷壳等作为秸秆发电燃料,初步规划建设100万千瓦装机规模。目前,总装机3万千瓦的柳州鑫能秸秆发电项目已获核准,计划年底前开工建设。

——生物柴油。充分利用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南宁生物产业基地,加强生物柴油原料作物植株矮化、提前挂果、提高果仁含油率和产量等的科技攻关,逐步发展生物柴油产业。

——太阳能。重点做好太阳能热利用的推广以及边远山区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推进太阳能利用技术进步,逐步发展太阳能发电。

——抽水蓄能电站。根据核电发展和电网调峰的需要,适时在桂东南等地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5)加强成品油生产及原油储备。

加快沿海成品油生产和原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内大公司合作,加快沿海炼油项目建设,推动沿海原油商品储备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在我区沿海布局建设原油储备库,把我区沿海建设成为西南成品油生产供应基地,争取到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2000~3000万吨。当前,主要加快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工程建设,争取2009年建成投产。同时,加快完善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工程、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级炼油二期工程和沿海原油商品储备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核准建设。

(6)积极利用天然气。配合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的建设,编制管网和利用规划,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拓展天然气利用领域。确保利用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2015年向我区供应的11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时争取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向我区供应更多的天然气。争取到2020年天然气利用量达25亿立方米。

(7)加强电网建设。按照国家要求,根据电力负荷发展和电源布局,加强高等级输电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强化受端系统,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增强输电能力。

(8)加强能源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云南、贵州及东盟国家的能源合作,扩大在贵州的煤电联营规模,建设沿海大型煤炭集散调配中心,多渠道利用国内外煤源。与贵州合作的兴义电厂推进较快,目前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也与我区接洽,计划与我区合作建设钦州港煤炭上水码头及配送中心,近期规模3000万吨/年,远期规模5000万吨/年,吸引中国北方及海外来煤,建设全国最大的进口煤炭转运配送基地。

(本文为2008年第四期广西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讲课稿,曾分别摘要发表于《市场论坛》2008年第10期和《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