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改革开放
金一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以及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广西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村发展成绩突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内协作连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大为加强,西南出海通道基本建成,市场繁荣、商品充裕,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获得双丰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一个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民族自治区正在阔步迈向21世纪。回顾2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903.04亿元,占全国的2.44%,比1978年上升0.35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16位,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人均GDP407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8%,比1978年上升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7位,比1978年上升3位。20年GDP增长4.9倍,年均增长9.3%,比1951~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7.2%快2.1个百分点。“九五”前三年年均增长9.44%,比全国8.6%快0.84个百分点。
(2)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2593.58亿元,比1978年增长6.77倍,年均增长10.8%。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1978年至1998年变化如下:粮食从1082万吨增加到1702万吨,油料从17.74万吨增至54.51万吨,甘蔗从376.7万吨增至3582万吨,肉类从40.23万吨(1980年)增至250.8万吨,水产品从11.73万吨增至217.52万吨,水果从15.96吨增至324.73万吨,发电量从49.47亿千瓦时增至245亿千瓦时,钢材从16.27万吨增至94.48万吨,有色金属从1.77万吨增至43.97万吨,水泥从224万吨增至2008.47万吨,汽车从0.11万辆增至11.67万辆,机制糖从25.1万吨增至344.6万吨。
(3)对外经济贸易剧增。外贸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69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29.84亿美元,20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2.8%,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12位。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12.83亿美元,居全国第12位。
(4)地方财力和建设能力大大增强。1998年地方财政收入119.67亿元,比1978年14.32亿元增长7.4倍,年均增长11.6%。随着地方财力的迅速增长和资金筹集多渠道的形成,投入建设的资金大幅增加。1951~1978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仅112.34亿元,而1979~1998年20年投资达17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仅9.71亿元,1998年达571.7亿元,创历史新高。
(5)金融资产大幅增长。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底的18.74亿元,增至1998年底的1792亿元;贷款余额由46.18亿元增至1516.5亿元。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11.58亿元,比1985年0.52亿元增加21.2倍。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产业形成规模
20年间,广西遵循中央精神,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稳定发展第一产业,调整提高并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农重轻进一步改善,工农业比重从1978年40∶60,至1998年优化为33.4∶66.6,工业大大超过农业。在GDP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40.7∶34∶25.3,演变为1998年的30.2∶35.6∶34.2。第一产业降低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农业突破了“种植业支撑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种植业比重大幅下降。亚热带林、果、蔗、茶、麻、丝产品及人民生活必需的粮油肉禽蛋水产品均有大发展,在全国排位上升。一批优势工业产品已形成拳头,在全国市场享有盛誉。如机糖产量占全国一半,成为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以汽车为龙头,工程机械(装载机为主)、动力机械(汽油机、柴油机为主)为两翼的机电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值超过140亿元,达到全国中上水平。以优质铝、锡、锰、铁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和以水泥、陶瓷、石材为主的建材产品已形成相当规模。松香、松节油已成为全国的主产区,占出口量的一半,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化肥、橡胶、生物制药、石油采炼已有一定基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饮料、中成药、日用品工业也有长足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旅游业等快速发展,改变了以往以商饮业为主的单一格局。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广西餐饮、宾馆、商贸、交通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1998年接待国(境)外游客52.43万人次,比1980年增加2倍;旅游收入11.95亿元,比1980年增长45倍。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
经过20年的发展,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旧格局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公有制所占比重比改革开放前下降幅度较大。除金融、外贸、邮电、通信、铁路、航空等部门仍占垄断地位外,在工业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已从1978年的95.4%下降为1998年的59.6%(其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从78.8%下降为28.8%,集体工业所占比重从16.6%上升为20.8%),非公有制工业的比重已从4.6%上升到40.4%;在建筑业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已从100%下降为53.1%(其中国有已从59%下降为22.7%,集体已从41%下降为30.4%),非公有制建筑业已从零上升为46.9%。在国内贸易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比重已从70∶30,演变为33∶67,但国有商业因拥有大企业、大集团而仍占主导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竞相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活跃了城乡市场,促进了竞争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地区布局改善,促进了区位优势的发挥
20年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改变了过去广西经济(特别是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内地的倾向,乡村和沿海经济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南宁、柳州、桂林三市的工业总产值已从过去占广西的一半降为占30%;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和广大乡村地区所占比重已大幅上升至70%。这对全区各族人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和下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3.农村发展成就突出,扶贫攻坚任务成效显著
(1)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998年农业(含林牧渔,下同)总产值达8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加2.4倍,平均每年增长6.3%,比1961~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4.1%快2.2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4%,超过人口所占比重(3.75%),199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74.2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3.9%,说明广西农业已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2)在基本解决广西4600多万人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79.4%,到1998年下降为86%。种植业中的粮食产量在逐步增长的基础上,近四年连续创历史新高,按人口平均364公斤,居全国第15位,比1978年318公斤净增46公斤。在人口从3402万人增加到4675万人、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为奇迹。这就为广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产量也大幅增长。绿化造林及林业生产取得优异成绩,森林覆盖率从“六五”初期22.1%上升到1998年的39.3%,有93个县实现绿化达标任务,全区绿化率达94.1%。特色林产品产量也有明显增加。
畜牧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1998年畜牧业产值264亿元,比1978年增长3.7倍,20年平均每年增长8.1%,占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23.3%提高到1998年的30.5%。猪牛羊肉产量从1979年37.4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205.6万吨,年增长率9.4%,占全国产量的5.6%,按人口平均产量从11公斤增加到44公斤,大大超过全国平均32公斤的水平。水产业发展更是惊人,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路下,加快了名特优珍稀海产品生产,扩大外海和远洋捕捞、近海养殖,同时大力发展淡水养殖,水产品产值1998年达88亿元,2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达14.5%,比1953~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3.4%快3倍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6猛升到16.28%,产量从11.7万吨猛增到217.5万吨,年均增长15.7%;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从2.5%上升到5.6%;人均产量46.5公斤,大大高于全国平均18.5公斤的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比1978年3.4公斤增加12.6倍。
(3)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乡镇企业总收入1978年仅8亿元,1998年达3158亿元,年均增长30%多。农村非农产业的大发展,开辟了一条农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封闭型自然经济发展成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不仅减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急剧转移带来的社会冲击,而且成为广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据1997年统计,全区已有千亩以上连片果园1057个,千亩以上连片渔场72个,千头以上养猪场147个,千羽以上家禽养殖场413个;户均经营果园面积1.9亩,养猪7.1头,养家禽75.3羽。
(5)农民纯收入大幅增加,扶贫攻坚任务收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20元增到1998年1972元,居全国第18位。贫困人口从1984年1500多万人,下降为1998年256万人;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基本解决。
(6)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业装备、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用电大大增加,施肥水平显著提高。1978~199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从313万千瓦增加到1263万千瓦,农用载重汽车从1693辆增加到2.68万辆,农用拖拉机从8.77万台增加到30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65.4万千瓦增加到131.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从4.26亿千瓦时增加到27.69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吨)由1979年38.8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55.5万吨,渔业机动船舶由1185艘增加到1.22万艘,水库容量由196亿立方米增加到229.38亿立方米,水库有效库容扩大到111.33亿立方米。
4.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完成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玉林等自治区辖市和一批县级市的总体规划和修编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专业规划,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加速发展。20年内,无论从城市的经济实力、规模、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排涝等各方面,都取得惊人成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1998年底止,广西的建制市有19个,比1978年增加8个,其中自治区辖市由5个增加到9个,地辖市由6个增加到10个。城市人口1998年末82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17.6%,接近全国18.6%的平均水平,比1978年上升7个百分点。城市面积17902平方公里。城市国内生产总值1474亿元,占全区比重的36.1%,大大超过人口比重。市区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南宁、柳州、桂林市,50~100亿元以下的有玉林市和北海市。
(2)园林绿化成绩显著。1998年园林绿化面积已达4.12万公顷,公园由18个增加到82个。1998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08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6.06平方米水平。在创建园林城市中,南宁市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桂林、柳州、北海、梧州、桂平市被评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绿化覆盖面积1.65万公顷。
(3)环境卫生大为改善。到1998年建制市拥有环卫机械752辆(台),公共厕所、生活垃圾及粪便处理基本满足需要,工业三废处理量大增,城市环境质量在一、二级之间,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5.对外开放呈新格局,对内协作上新台阶
2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呈现出全方位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带动对内协作,对内协作推动对外开放,开放协作成为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的强大动力。尤其广西与西南、中南各省区经济技术大协作,大大推动了以西南出海通道为重点的大建设,给广西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广西对外经贸获得巨大发展。
(1)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广西的开放层次是:由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港口区组成的沿海开放城市;由梧州市(含苍梧县)、合浦县、防城港市防城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和玉林市组成的沿海经济开发区;以及由凭样市、东兴市组成的沿边开放城镇。在沿海、沿边开放的带动下,沿江(西江流域)、沿线(铁路)开放也不断扩大。同时,对外经济开发区有34个(其中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29个),对外开放口岸27个(其中一类17个,二类10个),边贸点25个。开放地域面积4.4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8.7%;人口110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23.7%。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广,在第一、二产业开放不断扩大和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如放宽服务市场领域的外商投资的限制,外商投资涉及航空、运输、旅游、房地产、餐饮、咨询、信息服务、广告印刷、音像制作,以及金融、商业、贸易领域等。总之,广西已形成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边境开放城镇和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结合,由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中心城市向全自治区推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目前广西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与国外19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1978年全自治区进出口总额仅2.69亿美元,1998年达29.83亿美元,20年增长10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2.8%,其中出口从2.49亿美元增加到24.18亿美元,出口额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12位,占全国10%。利用外资快速增长,1979~1983年实际利用外资仅0.46亿美元,1998年达到12.8亿美元。吸收外资的结构大为改善,1984年前,对外借款只占0.4%,外商直接投资仅占11.2%,外商其他投资高达88.4%;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上升到69.1%,对外借款占30.9%。利用外资从注重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利用外资的方式灵活、多样,如1995~1998年尝试了以转让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项目的经营权或收益权的融资方式(BOT方式)和对已建成项目以特许权方式向外商转让国有基础设施资产权益的引资方式(TOT方式),大大拓宽了引资渠道。至1998年底止,外商在广西投资的企业达3452家,投资总额119.7亿美元,注册资本70.8亿美元,外方占44.18亿美元。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8.6%,外资企业出口占广西出口总额的20.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边境贸易蓬勃发展,进出口额1988年前空白,1992年猛增到31.92亿元,1998年达34.28亿元。对外承包工程也有较大发展。
(2)对内协作上新台阶
在对外开放带动下,广西跨省(市)自治区经济技术协作向纵深发展,规模、质量上新台阶,呈现出高层次、固定化、宽领域、双向性、高效型的特点。西南经济技术协作区是主要的协作区,从一般加工项目发展到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年实施了一大批较大的交通、通信、能源、原材料项目,并联合开发房地产、商贸、旅游等产业。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广西通过协作引进资金项目猛增。1993年,协作实施和完成项目2200个,资金45亿元,其中内联38亿元,实现产值36亿元,税收利润5.8亿元;1994年实施和完成项目2097项,引进资金27.89亿元,实现产值54.46亿元,税利6.12亿元;1995年实施和完成项目2023个,引进资金21.82亿元,实现产值40.7亿元,税利4.8亿元;1996年实施和完成项目1800多个,引进资金12.5亿元,实现产值30亿元,税利3.5亿元;1997年广西与西南、中南各省实施和完成项目372个,引进资金4.8亿元;同年两广在合作招商洽谈会上,广西与广东企业签订协作项目60项,总投资17.55亿元,其中广东投资11.7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1998年对内协作大发展,全年实施协作项目2500多项,项目总投资125.6亿元,引进区外资金73.5亿元,当年到位25.88亿元。协作从内联发展到外引内联相结合,“中中外”联合项目不断增加,使经济技术协作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
6.基础设施大为加强,西南出海通道框架基本形成
经过20年的大规模建设,广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一个以南宁为中心枢纽,以沿海港口为龙头,以南昆铁路为骨干,以及以公路、水运、航空等陆海空各种运输方式和服务设施、协调配合、四通八达、干支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为主体,通信、能源和城市服务设施为辅助,多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网络型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已初步建成,有力地促进了广西与周边各省尤其是西南各省区之间的物流、客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大大改善了广西和西南各省的投资环境,推动了广西与西南各省的经济发展。(1)1998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387亿人公里,比1978年41.2亿人公里增长8.4倍,年均增长11.9%;货物周转量695.3亿吨公里,比1978年183.8万吨公里增长2.8倍,年均增长6.88%。(2)1998年广西拥有铁路机车504台,客车1154辆,铁路通车里程3090公里,比1978年1715公里增长80%;其中地方铁路726公里,比1980年增长1.35倍。全长898公里、地跨滇黔桂三省,西南出海通道建设主要工程之一的南宁至昆明电气化铁路已全线通车;1997年开始建设的黎塘至钦州铁路(156公里)也于1998年底初步建成通车。(3)公路通车里程1998年5.1万公里,比1978年2.98万公里增长71.5%。其中高速公路从零增至439公里,包括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的桂林至柳州段(138.5公里)、南宁至钦州段(65公里)和柳州至宾阳段(138公里),以及钦州至防城港高速公路(97.58公里)。1998年底止,全区各县(市)除天峨县外,都已通了柏油公路,99.6%的乡(镇)通公路,76.1%行政村通汽车,68.6%的行政村通公路。(4)港口码头建设飞速发展。沿海已形成防城港、北海、钦州三大港口群,建成泊位3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15个(不包括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的防城港9,10号万吨级泊位),年货物吞吐能力1200万吨,1998年实际吞吐量1293万吨,比1978年(只有北海港)增长21倍,年均增长率16.7%。内河通航里程4521公里,万吨级以下泊位77个,1998年实际吞吐量942万吨,比1978年增长67.3%。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西江航运工程第一期(包括桂平航运枢纽、贵港中转港、整治桂平至梧州航道、通信工程以及广东境内的航运整治项目)已于1993年10月建成;第二期工程的贵港枢纽船闸已开通航行。(5)民用航空事业发展很快,国家重点工程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于1996年10月建成通航,高峰期旅客吞吐量每小时可达2500人次;南宁机场扩建工程也于1998年全面竣工使用。到1998年全区已建成桂林、南宁、北海、柳州、梧州五大航空港,拥有航线100条,形成以南宁、桂林为中心,连接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沈阳、青岛、郑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长沙、武汉、海口、三亚、福州、厦门、深圳、济南等国内34个城市的航空网络。南宁、桂林、北海至香港、澳门、曼谷、福冈、河内、胡志明市等均有直达航线,1998年通航里程14.62万公里,比1978年2万公里增长6.2倍;旅客吞吐量由1985年8.3万人次,增加到1998年301.6万人次;出港旅客由1985年43万人次,增至1998年149.5万人次。
邮电通信发展更是惊人。1998年邮电业务总量达52.66亿元,比1978年3272万元增长159倍,年均增长28.9%。1978年长途业务电路518路,1998年增至41622路。邮运汽车从170辆增至1027辆,1998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量达277万位,比1980年增加63倍。全广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大增,县县开通数字移动电话,基本实现乡镇通光缆电话,88.5%的行政村通电话、长途干线光缆总长度达1.18万公里,农村光缆总长度1.63万公里。电话机总数195.46万部,比1978年7.7万部增长24倍;平均每万人拥有电话机420部(不包括移动电话),比1980年23部增加16.5倍。连接全国几个大城市的跨省(市)光缆正在加紧建设中。
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需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20年来有很大发展。广西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先后建成大化、岩滩、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天湖、昭平、叶茂、京南等一批中型水电站;配套建成合山、来宾、柳州等一批中型火电厂。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第一台机组于1998年底正式并网发电。另有百龙滩、浮石、左江、大埔等中型水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中。装机容量400多万千瓦的大电站—龙滩电站,以及综合利用能源项目和北海火电厂等项目的筹建和前期工作也正展开。到1998年底止,全自治区电力装机容量达610.56万千瓦,比1980年底增长2.4倍,平均每年增长7%;发电量245亿千瓦时,比1980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8.8%。广西已成为全国电力供应比较充裕,向广东等省输电的省(市)自治区之一。同时,广西近几年积极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用电问题,在基本解决26个无电乡通电建设任务后,1998年又重点抓了河池、百色、南宁、柳州等地区的村村通电规划和建设。此外,近几年,广西农村以水利枢纽为重点,城市以防洪堤为主,沿海以标准海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7.市场繁荣,商品充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城乡市场繁荣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发展,广西城乡市场与全国一样,由20年前商业网点少、商品缺、价格高、服务差,转变为现在的商店林立、货物充健、价格便宜、购买方便。199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34亿元,比1978年净增3.86倍,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2%。商品供应量大增,由卖方市场变为买卖市场。城市农贸市场增加一倍,达到3221个,集市成交额达529.28亿元,比1978年15.37亿元增33.4倍,平均每年增长19.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呈下降趋势。
(2)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向小康生活迈进。①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12元,接近全国平均5425元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广东、上海、北京、云南、浙江、福建、江苏、重庆、湖南等10省(市),名列第11位,实际收入20年平均每年提高5.7%,稍慢于全国平均数6.15%的增幅;人均消费支出1998年4381元,比全国平均消费支出(4331元)略高,扣除物价因素比1978年增长1.45倍,平均每年净增4.6%。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20元增加到1998年的1972元,实际收入平均每年净增7.8%,比城镇居民增长快2.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从112元增到1415元,实际消费平均每年净增5.29%,比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0.69个百分点。但由于原来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比全国大,因此,1998年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全国仍低12%。
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也有较快增长。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18.74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150亿元,平均每人2462元。加上手持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等,城乡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约1300亿元。
(3)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大为改善。
在食品消费和耐用消费品等大幅增加的同时,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下降,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
①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食品消费:粮食类减少,非粮食品大幅增加。1957,1980年和1998年的变化如下:(公斤/人)
食品消费量(公斤/人)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百户)
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1998年46.32%,比1980年57.3%下降了10.98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44.5%高1.82个百分点,已属小康初期生活水平。
②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食品消费量(公斤/人)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百户)
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1998年为57.17%,比1981年67.7%下降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53.4%高3.77个百分点,已处于温饱水平,居民达小康水平。
③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
1998年末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16.38平方米,比1958年8.73平方增加近一倍;农村居民平均生活用房面积21.64平方米,比1985年13.82平方米增加7.8平方米,增长56.6%。房屋的质量和结构也大有改善。
8.科教文卫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取得长足发展。
(1)科学技术
20年来,广西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专利和技术市场,以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都取得非凡的成就。
1998年广西有科技机构597个,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4.48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60%以上;筹集活动经费11.38亿元,使用经费近10亿元。自治区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和新产品试制项目174项,总投资6.99亿元。科研部门取得大量成果:仅1986~1998年,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和开发的成果有:科学著作8139万字,科学论文12561篇,获奖项目1801个。仅1998年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开发机构承担的课题1290项,参加人员3309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2478人),投入经费8503万元。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从1978年15.35万人,增加到1998年75.58万人,增长3.9倍;平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由46人增加到162人。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981~1998年达3154项。科技成果获奖项目众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1~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奖、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星火奖达1383项。1994~1998年申请登记专利1440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较快,主要有:①生物技术工程: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等均有一批新成果。②电子信息技术:1998年已开始建设广西互联网中心。③机电一体化:在全区以企业为主体,全面系统地在机械、轻工、电子、纺织、建筑等行业推广应用CAD技术;研究开发出全国首创的医用设备高频高压发生器。④在南宁、桂林、柳州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创业中心进行了考核和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评审,认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纯化了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和服务队伍;1998年三个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8.26亿元,工业总产值56.39亿元,实现利税6.89亿元,出口创汇8140万美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9家,从业人员4.95万人。⑤一批国家重点示范工程和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顺利实施。1996年9月参加全国星火十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广西有43个项目获博览会优秀项目奖。同年,在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上,广西有30人受到国家科委表彰,一批先进适用星火技术在全自治区广大农村推广应用。广西“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星火项目,成为全国大面积开发节水农业的成功典范,被评为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广西科技项目首次获此殊荣。
广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总结“八五”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并开始实施《1996~2000年广西八大科技工程》项目,包括:热带亚热带农业优质示范工程、“十百千万”星火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海洋农牧示范工程、科技兴糖工程、汽车产业技术工程、工业科技百亿工程、信息通道工程等,并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这些工程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效果,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到1998年底止,经自治区批准命名的科技型企业集团20家,科技型龙头企业113家、科技型企业127家。企业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获得丰硕成果。农作物良种场育作为广西科技攻关的重点,收效显著。1997年安排41个课题开展协作攻关,有17个品种初步选育成功。广西大面积推广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水稻抛秧栽培、水稻产业化育秧、水旱轮作、土壤改造、垄作栽培和垄稻沟渔等新技术,成效很大,粮食产量屡创新高。
(2)教育
20年间广西教育事业大发展,已初步形成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教育体系和高等民族院校、民族中学、民族中小学、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相结合的民族教育体系。
①高校、职校、成人教育在校学生猛增: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从1979年2.09万人增加到1998年7.75万人。中专、职高、技校生从4.62万人增加到33.81万人。成人教育: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电大、职大、函大等)由空白增至6.8万人;中等学校在校生从1982年0.6万人,增至1998年21万人。
②教师队伍壮大:高等学校专业教师从1979年3393人增加到1998年的8034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由4294人增加到2万余人。
③毕业生人数大增。高等学校:1978年仅0.44万人,1998年1.81万。中等职业学校:1978年0.17万人,1998年3.13万人。
④实现“两基”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已有64个,人口覆盖率68.6%。玉林、贵港、南宁、北海、钦州五市的市区全部实现“两基”目标。民族教育和扶贫教育进一步加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被教育部、财政部授予全国扫盲工作先进自治区。
(3)文化
20年来,广西文化艺术事业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国际交流与合作。1978~1998年,广西的广播电台从1座增加到2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从32.5%上升到80.7%。电视台由1座增加2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上升到85.5%。图书出版数由0.85亿册增至2.86亿册,报纸出版数由2.57亿份增至5.42亿份,杂志由697万册增至4612万册,音像制品由无增加到231.9万盒;电子读物由无到出版23种,发行8.7万张。公共图书馆由1980年84所,藏书643.6万册,增加到173所,藏书1305.4万册。文博物馆(所)由93个增加到135个。各级博物馆和文物馆管理文物收藏文物达23.04万件(套)。
文化艺术欣欣向荣,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到1998年底止,全区县以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84个,文学家协会13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8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32个,县(市、区)文化馆97个,乡镇文化站1391个,村屯文化室2195个,业余文艺演出队2507个。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型风情壮剧《歌王》1996年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1997年又获第七届文化部(文华)大奖。1997年音乐作品《老王》获第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一批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少儿杂技银狮奖和铜狮奖,以及曹禺戏剧文学奖。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型歌舞(金色足迹)和《刘三姐》交响乐等演出,把广西文艺创作表演活动推向新高潮,获得社会强烈反映和各界好评。同时,广泛开展了与海内外的文艺交流,获得盛誉。
电影拍摄和制片硕果累累,仅1989~1998年就完成各类电影片摄制60多部,一批影片思想艺术水平都较高,获得好评。《共和国不能忘记》《周恩来》《杨贵妃》三部影片先后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9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个也不能少》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4)医疗卫生
20年来,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延长。1978~1998年,广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由4865个增加到13387个,病床由4.88万张增加到8.52万张,每千人口有病床从1.28张增加到1.7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从5.58万人增加到12.38万人,每千人口中有医生由0.77人增加到1.28人。
(5)计划生育
计划工作在20年来取得优异成绩。1998年末广西人口4675万人,比上年净增42.12万人,出生率15.87‰,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9.01‰,比全国平均低0.52个千分点;与1978年比较,出生率下降8.82个千分点,死亡率上升1.07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9.89个千分点。1998年末比1978年末净增人口1273万人,平均每年净增63.63万人。计划生育的结果,使广西20年少增人口272万人,1998年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国家下达指标。
(6)体育
20年来,广西体育事业取得很大成绩。参加国际、国内各项大赛战绩优异,一些优势体育项目如体操、技巧、举重、跳水、乒乓球、水球、手球、航模等屡建战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广西增添了殊荣。
体育公共设施发展很快。1978~1998年,公共体育场(馆)由10个增加到45个,游泳池由75个增加到142个,灯光球场由275个增加到891个,运动场由57个增加到127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人数由11万人增加到600万人,等级运动员由6人增加到1468人。
20年来,广西体育健儿先后多次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国际大赛、亚洲运动会以及单项国际比赛,战绩辉煌,共获奖牌(金银铜)872个;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奖牌2150个。破世界纪录10人/11次。特别是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中,李宁获男子全能、自由体操、单杠、鞍马、吊环等6枚金牌,成为世界体操史上个人在一次比赛中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在1997年国内外举重、游泳、田径赛中,广西有9人14次打破(超、创)世界纪录(4次)、亚洲纪录(8次)和全国纪录(2次);破世界纪录的有:吴艳艳女子300米混合泳、蓝世章54公斤级挺举(3次)。1995年以来,广西实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掀起了群众性健身运动新高潮。
(7)环境保护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20年来,广西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对工业“三废”处理收效显著:废水处理率从1981年16.4%提高到1998年的77%;废气净化处理率从1986年55%提高到1998年的90.5%;废物综合利用率从1981年8.5%提高到1998年的60%。
(二)主要经验
20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取得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冲破一切落后、僵化的思想束缚
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与全国一样,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盛行,“两个凡是”根深蒂固。20年来,广西不断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与一切反科学、反马列主义的错误理论作斗争,不断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冲破“两个凡是”的形而上学理论,确立了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思想上拨乱反正。既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又反对一切照搬照套外国的做法,从分析研究世界、中国、广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情况出发,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付诸实践,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正确做法,纠正错误做法,把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建立在“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
(2)破除“社会主义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政治运动”的错误理论,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的思想,从政治上拨乱反正。20年来,广西把主要精力用于抓经济建设,不搞政治运动,坚决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干扰。
(3)冲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束缚,树立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这个转变是一个过程:从“计划与市场对立论”转变为“计划与市场结合论”;从“板块结合论”发展到“有机渗透结合论”;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第一次思想突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论述之后,从根本上突破了计划与市场的传统理论和观念。中共十四大作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使人们彻底清除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糊涂思想,为广西深化改革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4)对公有制和实现形式的新认识,破除了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必须“纯而又纯”,只允许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存在和发展,不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以及国有制必须国营、集体所有制只能集体经营等错误观点,逐步树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互相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租赁制等多种多样形式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允许采用等正确观点。
2.积极稳步地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1)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20年来,广西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观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依靠工人阶级和全体公民,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方法,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2)坚持正确的改革目标,把握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方向。20年来,广西紧紧抓住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同时,把握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把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包括完善政协和人民政府的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实现以法治区,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广西紧紧围绕这两大目标,与“左”的右的干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稳定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采取渐进方式稳步推进改革。主要做法是:始终把改革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摸着石头过河”、“一切经过试验”,逐步推广的渐进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既促进了发展,又避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那种激进方式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动荡和混乱,使改革既服从于又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渐进方表现是:①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相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政、职能转变等);②从农业、农村改革扩展到工业、城市改革;③(如供销、价格)后生产领域;④将计划“单轨制”(指令性计划)改变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计划调节为主到市场调节为主;⑤农业、农村改革从改革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相应改革流通体制;⑥城市、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发展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⑦先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⑧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先沿海后内地;⑩先试验后推广……经过20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广西初步建立;改革了计划管理方式,指令性计划大幅减少,主要由市场调节经济活动;完善了计划体系,加强了中长期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大大压缩了实物量指标,注重运用经济政策、价值量指标和法律杠杆调控,完善了宏观调控和平衡机制;农业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只下达粮食、料、黄红麻、芝麻、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生猪存(出)栏、猪牛羊总产量、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造林面积的指导性计划;工业生产计划指标由1979年前的550种,现只有黄金、卷烟、原木3种实行指令性计划,市场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自治区只控制投资总规模,对具体项目批权逐步下放地市县,自治区只立项审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并采取制定产业政策和征收固定资产调节税等加以引导;社会商品零售总指导性计划,列入自治区计划管理的商品,都是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分和数量规定用途确定的七种(即化肥、棉花、成品油、盐、卷烟、农药、农膜);外贸出口只下达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进出口品种很少,利用的立项审批权也逐级下放,自治区只审批各地市、各厅局报批的2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合浦、防城、苍梧县可审批1000万美元以下项目,其他县(市)可审批500万美元以下项目。
(4)把所有制改革与经营方式创新结合起来
广西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各种所有制结合,体现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混合经济,如国有与集体、国有与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的合资经营,及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承包租赁)等经济。
(5)突出重点,配套改革
广西始终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全面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突出重点。在总结多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出台并实施《企业改革整顿的总体方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一是抓大放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二是以分配制度为核心,深化企业内部的分配、人事、劳动三项制度改革;三是以产品和产品质量为中心,全面整顿企业;四是切实加强企业经营领导者队伍的建设。对3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121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积极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基础上,1998年对已建立的151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处理与规范,其中有123家经审查获准重新登记。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进行破产、兼并、减债增资和减员增效工作,取得良好效果,1997年有17家企业破产,19家企业兼并,16家企业完成减员增效任务;1998年又有55家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和完成减员增效任务。在490家应进行改革整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439家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有436家开展了以产品和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全面整顿,有473家企业与主管部门签订了经营目标责任书。各地市向75家国有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同时,积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组建了企业集团119家,一大批中小企业向大公司或企业集团靠拢,成为为大企业配套、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小企业改革由点到面展开,取得成效,全区按各种形式放开的中小企业有1600多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改革试点已展开,已建立国有运营机构20多家。涌现出各种新的改革形式,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先切块分立后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租赁、股份合作制+租赁、售租结合、还本租赁、注资改组、抵债返租等。与企业改革相适应,还进行了政府机构、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下岗再就业等重大配套改革。各项改革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3.始终把农业、农村的发展和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作为关系全局的头等大事,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而农业落后的国情、区情,决定了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遵循邓小平关于“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稳住农业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论述,纠正了过去“重工轻农”、重工业自我服务、自我循环发展的错误方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并使之成为长期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20世纪80年代,摒弃了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制度,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农民自己创造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把农民收益与劳动经营成果直接挂上钩,从而大大激发了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和劳力投入,通过精耕细作,大幅度增加了单产和总产量。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收购价,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政策,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实行计划定购与市场议价收购相结合的政策等,从而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后来又针对一度重“重工轻农”、“重钱轻粮”偏向,及时调整政策,鼓励扶持粮食和农业生产,如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建立自治区主席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制度,实施了温饱工程、丰收计划、科技兴农等措施,自治区党委五届七次全体会议上,制订了地、市、县五项承包(即人均耕地、人口控制、造林绿化、农村人均收入)制度,作为各级党任期内的责任制目标,从而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广西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问题——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在1984年决定延长15年不变后,1998年又彻党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确保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年来广西坚决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决与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中途撕废土地承包合同、产品收购中压级压价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错误倾向作不懈斗争,从而保证的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推动了整个挤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实施对外“开放带动”战略
20年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广西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实现这一重大突破,主要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广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环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结果。特别是紧紧抓住国务院1992年4号文件提“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的要求,抓住机遇,调整战略,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三沿突破,北联南开,中部拓展,辐射全局”的新战略,相应调整了经济布局,确定以沿海金三角(北海、钦州、防城)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并充分发挥南宁对外开放城市的作用,促进沿海、沿边、沿江的进一步开放。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领导和改善投资环境。自治区成立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府主席任组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比如,颁布《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若干规定的通知》,对国务院批准给予开放市(镇)的优惠政策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有关部门管理外资工作的职责分工,各地(市)成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从而理顺了各部门的关系,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并采取措施,加快南昆铁路为重点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改善了涉外服务的硬环境。在经贸工作方面,积极采取商品外展(到国外境外去办展销会)、内展(接待外商到广西展销商品)、外贸洽谈、招商引资、发展国有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大搞“三来一补”等多种方式扩大进出口业务和引进外资,从而形成了由外贸(工贸)公司、国有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上、大搞出口的“大经贸”格局,打破了过去外贸公司包揽进出口的局面,代之以各路大军抓出口创汇的新局面。外贸企业经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经营某类商品进出口转向经营多类商品;由单纯经营进出口贸易转向以经营进出口业务为主,同时开展国内贸易、餐饮、房地产、旅游等多元化经营。出口商品由过去局限在流通领域收购商品向兴办出口商品企业和基地、生产与流通并重方向转变。开展商品外展、内展、外贸洽谈、招商引资的国家和地区遍布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韩国、北美洲、非洲、中南美洲、俄罗斯等。利用外资方面,坚持大中小并举,重点抓两头——同国(境)外大财团、大公司合资和抓“三来一补”小项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1997年广西进一步制订并实施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决定》《利用外资奖励办法》和《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决定》等规范性文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保护台商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地方法规;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清理对外资企业乱收费等行为,取消了外资企业税外负担60项。
5.从实际出发,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1)摒弃过去长期不顾广西的资源、市场等条件,盲目追求建立部门齐全、完整工业体系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从区位、资源和市场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着力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的林果、海产品、食品饮料、水电、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汽车、钢铁等工农业产品,以及港口、公路、铁路、邮电、通信、旅游、外贸等第三产业。针对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乱集资、乱涨价、乱上项目以及房产地热、办公司热、上家电热等盲目扩张的泡沫现象,狠抓了治理整顿工作,使经济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针对市场供求和资源情况,调整压缩了煤炭、纺织、化肥、建材、制糖等行业中规模小、技术落后、质量差的企业的生产。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使一、二、三产业和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根据港澳台、国际市场和边境贸易出口的需要以及广西的资源和技术条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创汇产品生产。包括:适销对路的轻纺产品(如服装、真丝领带、鞋子、棉布、塑料编织袋、纸张、牙膏、竹藤制品、烟花爆竹、保温瓶、灯泡、罐头、松香、啤酒、陶瓷等)、小五金机电产品(如柴油机、汽油机、电子元器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喷雾器、电风扇等)、化工产品(如化肥、农药等)、有色金属(如铝、锡、锑等)、建筑材料物(水泥、重晶石等)以及农副土特产品(如瘦肉猪、桐油、水产品、水果)等等,使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注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20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广西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名牌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淘汰档次低、质量差的产品,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兼并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如柳州微型汽车厂,通过一期技改工程,已形成9万辆生产能力,1997年生产9.29万辆,1998年突破10万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获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柳州特种汽车厂在提高质量和开发新品种上狠下工夫,已形成年产特种汽车3000辆的规模。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制糖工业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兼并联合,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南宁统一糖业有限公司、贵糖企业集团、广西三骏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南宁地区、田东、凤山等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相继组建,使全自治区日榨能力4000吨以上的糖厂已有20多家,其他大部分在1000吨以上,1000吨以下基本淘汰。又如纺织行业,柳州棉纺厂和第二棉纺厂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织成广西最大的棉纺织集团——柳州立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减员增效,1998年压绽2.5万枚,产量却比上年增长9.4%,工业总产值增长11.3%,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利税总额增长17.2%,利润增长20.3%。柳钢集团公司围绕产品质量和成本展开技术攻关,成效显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1997年突破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1.58%,1998年又上新台阶。
(4)提出和实施了切实可行的“两高一低”的目标。根据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精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针对1979~1990年经济发展计划完成情况不理想、90年代的有利条件和已有基础,。在《1991~2000年奋斗目标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发展速度高于前十年和全国平均速度,人口增长低于全国平均速度的“两高一低”要求,实施结果已经达到这个要求。“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6.8%,比前十年7.2%快一倍多;“九五”前三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为9.8%,比前十年和全国都快。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则从1990年14.65‰,到1998年下降为9.51‰,比全国平均低0.52个千分点。从而保证了人均水平稳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1066元,1998年提高到4611元,与全国差距缩小。
(5)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优势各异的特点,探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从而促进了广西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0年来,自治区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并组织广西经济部门和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1997年10月自治区党委在总结多年经验,充分认识区情、经济建设现状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实现改革和发展新突破的若干意见》,作出了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新思路。根据这个思路,抓住“区域经济、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三大战略中的核心—区域经济战略,由区党委、人民政府领导挂帅,抽调区直有关部委办、厅局以及各地市的领导和骨干,开展了五大经济区域(桂南沿海、桂中、桂北、桂东、桂西)发展战略规划工作,制订了“广西五大经济区域总体规划纲要”和各经济区的发展规划。这不仅有利于避免各地的重复建设,小而全、产业雷同化的现象继续发生,而且为进一步调动广西各族人民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6.实施“科教兴桂”战略
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桂”战略,真正把科学技术当做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全面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广大科教人员参与经济建设和大力培养各类建设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妥而有步骤地实施科教发展计划,切实有效地完成各个时期的重点科教任务,是广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
(1)科技战线主要抓了以下战略措施:
第一,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宣传。①自治区党政领导每年研究、制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经常参加重大科技活动,亲临指导,听汇报,抓规划,解决实际问题;②对各级领导层层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各级领导的科技水平;③定期召开科技大会,制定战略措施和重大措施。1991年5月的科技大会,制定了《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广西的决定》《关于推动科技进步的若干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会后各地市制定了具体计划方案,组织实施。1995年8月的“广西科技技术大会”,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总结广西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经验,制定了《关于全面落实科技兴桂战略,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广西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纲要》,这对广西科技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④从1992年起每年第一个月,自治区和各地市(县)分别举办“科技活动周”,自治区和各地市领导亲临指导,对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奖。活动周展销新产品、新技术,同时召开科委主任会议,效果很好,大大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斗志和热情。
第二,狠抓科技体制改革。广西科技改革的核心是围绕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放活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逐步建立“开放”、“竞争”、“合作”的科技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
①宏观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坚持实行科研院所长负责制,实行行政职务岗位聘任制和科技职务聘任制。二是各科研单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三项承包(科研任务、推广应用和创收任务)。三是科研项目管理上实行“突出重点、专家负责、合同管理、滚动发展”的制度。四是组织了自治区专家库,作为实施科技兴桂战略的人才库,成立了自治区科技计划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对自治区科技长远规划、年度计划编制和重点项目遴选的重要咨询机构。五是进行了区科委机构改革,扩大编制,强化了管理职能。六是按科研需要,扩、转、并和组建了试验场所。七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制定了广西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改革方向、目标和任务,确定了广西计算中心和南宁木薯技术开发中心为第一批重点院所(实验室)。
②农村科技体制改革
首先,建立农村科技全程服务体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围绕形成某一规模产业.以实施星火计划的形式开展全程服务试点。如1989年开始建立蔗糖、木薯、菠萝、珍珠、霞烟鸡等11个产业性服务公司或服务中心。二是在某一区域内,建立综合性的全程服务试点。经过多年的试点和推广,已经形成了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开展了县、乡、村级科技工作达标活动,促进了农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设。以“公司+农户”为实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向实体化、集团化、多种所有制、多种管理方式发展。1995年先在邕宁县五塘镇、钦州市钦南区进行“公司+农户”模式的试点,重点开发竹笋、酸梅,发展水产养殖,实行规模经营。
其次,加快农村科技管理体系的建设。先进行科技兴乡(镇)、科技兴村试点取得显著效果后推广。从1994年起,开展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到1998年底止累计,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的有21个,评出自治 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的有18个。
③城市科技体制改革
以柳州市为试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新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并逐步向全区推广。主要内容:一是编制自治区辖市“科技兴市”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老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在各市逐步建立四大科技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靠的技术依托体系,以科技进步、市场、科技信用社和信息机构为后盾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及以智囊团、专家负责制支持的科技宏观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进步评价考核体系、科技资金支持体系(如建立技术开发基金),推动企业组建科技开发机构和健全总工程师负责制,做到人员、经费、设施三落实。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与技术开发机构按照技术开发项目签订技术承包管理合同,开展技术开发和创新工作。
第三,大力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抓:①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重大技改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攻关;②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开发、火炬计划实施;③软科学研究和应用;④海洋开发计划实施;⑤组织星火计划实施;⑥千万亩粮食大面积增产综合技术推广应用;⑦)石山地区科技开发和科技扶贫;⑧科技兴工(新产品试制和老产品升级换代)。
(1996~2000年广西八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制定和实施,更把广西的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科技兴桂”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第四,其他重要措施。①重视科技成果的申报、管理、奖励和推广应用,加强科技市场建设,保护科技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②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举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和输出。③抓好科技队伍建设,改善科技条件。对科技教育,加强对有突出贡献和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的选拔职务评聘、科技副县长的选派和管理,以及经费投入、装备和物资供应、科技情报、分析测试工作。④充分发挥科技协会的作用,大力开展组织学术交流会、报告会、出版书刊,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等等。
(2)教育战线主要采取的战略措施:
第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明确教育发展的方针和各个时期的重点。最近几年提出了20世纪末: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着重抓好:①加快“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该工程1998年全面铺开。②加快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目标是到2000年,建成10所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重点职业学校和100所省部级重点、示范学校,增加投入,已对一批省部级以上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投入资金上亿元。
第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①“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投资中,中央专款3.15亿元,自治区配套2.36亿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43亿元,其他资金0.94亿元。②积极利用外资。1991~1995年广西向世界银行申请师范教育发展项目、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和西南地区扶贫项目3个,申请贷款2945.5万美元(折人民币2.4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师资培训和改善办学条件。③1993年起实施“211工程”建设规划,内容包括重点建设广西大学和高校20个重点学科两项子工程,以及重点建设4个自治区级实验中心,广西大学工业测试实验中心、广西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理科实验中心。
第三,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学水平。①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通过进行普通中小学渗透职业教育、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进行多功能教育、撤并分散教学点以实行集中办学、壮文进行课程改革等教学改革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现已全面铺开,取得良好效果。②改革招生制度。推行高考标准分数制度,使用标准分数管理系统进行远距投档录取;实行收费上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建立相应的奖(贷)学金,减免学杂费和勤工助学制度;对艰苦行业实行政策优惠;对特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就业;取得显著效果。③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先将过去统包统分的制度,改为部分按计划分配就业,部分实行多种形式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和“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就业制度,以及国家、地方分级负责、相互调剂分配的办法。1995年起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后,大多数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制度。同时,各院校普遍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行业、重点单位工作,接受者可免还贷款,用人单位还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④实施初中教师全员培训,考试合格者上岗任教;中师抓办学水平评估、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在高等学校普遍实行教学评比活动,在广西师范大学建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严格学籍学历学制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级学水平。
(本文节选于《广西的改革开放·发展计划卷》“综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