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展望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展望

时间:2023-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展望何 斌 张 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全区共有2000名左右的“科技特派员”进驻村屯。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展望

何 斌 张 菁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事业始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从无到有、缓慢发展、恢复发展、加快发展四个阶段,由内容单一的服务逐步发展为涉及种植、养殖、动物防疫检疫、农机、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等多方位服务,由政府设立独立机构包揽服务的单一类型向由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专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多元化组织机构发展。

1.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建立了由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站、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畜禽改良站、农机站、林业站、水管所以及以农资供应为重点的供销社系统等构成的相对完备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各类农业服务机构3705个,从业人员近6万人。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794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9920人;畜牧技术机构1268个,畜牧技术人员约2500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699个,水产技术人员1156人;乡镇兽医站1151个,35300名动物防疫员;农机管理服务机构587个,共7388人。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区各级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农机服务的建设,强化了兽药、饲料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督,各级服务机构逐步得到了加强和完善。近年来,财政投资建设了近千个乡级动物防疫站、县级站和省级动物疫控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动物防疫检疫的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网络、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服务网络、动物防疫疫情检测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服务功能。

3.促进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

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近年来,在我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努力下,“三免”、“三避”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良种良畜、标准化生产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区得到迅速推广,不仅提升了我区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品质,而且优化了我区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增强竞争力,形成了我区特色的优质粮、糖料蔗、桑蚕、木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农民增立增收效果明显。

4.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

我区基本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全区农机化水平,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承担了全区50%以上的农业生产作业量、80%以上的农村社会运输量,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5.创新了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

出现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和科技特派员等一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目前,我区经认定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有27个,技术人员353人,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6项,建立示范基地约14.3万亩,覆盖农户近27.5万户。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在职科技人员732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近11万亩,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96项,带动农户8.5万多户。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个,拥有科技人员573人,建有示范基地7.4万多亩,覆盖农户近66万户,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1项。全区共有2000名左右的“科技特派员”进驻村屯。

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建设有新突破

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即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各类科研机构参与和组成的科技服务机构、资金来源有政府的项目扶持资金和经营服务收入;龙头企业和农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组成的技术支持、销售服务等机构,以经营性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经营收入。其中,龙头企业和农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组成的技术支持、销售服务等机构发展迅速。目前我区获得认证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205个,入会农户近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

7.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

我区结合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大力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成通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农村生产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农村社会信息发布和咨询等服务。整合并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在试点区内建成连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区获得认定的农村信息化基地有85个,覆盖农户52万多户。

(二)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农业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益性的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我区乡镇机构改革后,撤站设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几站合一,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为辅的管理机制,农村服务机构几乎是“人散、线断、网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防疫检疫、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公益性服务工作。目前,我区乡镇级农业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农资产品经营为主要业务以弥补经费的不足,影响了公益性服务提供。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乡镇合并成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后,原则上人财物归乡镇管、业务归县主管部门管,易造成县主管部门管不到位、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被动、无以适从的局面;有些的地方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行政执法职能集于一身,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不分;有些的地方将技术推广机构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或经费包干单位,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缺乏,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8%,高级职称人员也只占3.5%,技术带头人缺乏。而且,专业结构不合理,全区农业服务机构科技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农学、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林业等种养专业,而加工、储藏、营销以及设施农业专业人员极少。同时由于编制与财政供养等方面原因,各地在招录过程中会出现了“专业人员进不来,进来的大都不懂业务”等怪象。

4.财政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自治区财政逐年加大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但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仍不到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0.1%,许多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还局限在部分区域实施,除自治区本级和少数市、县财政落实外,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又如畜牧兽医站,16个市本级单位的现有仪器设备均不能满足当前的业务工作,大部分县(市、区)畜牧兽医站只配有显微镜和液氮罐;村级畜牧兽医站基本没有配备缺乏储存疫苗小型冰箱、冷藏包和注射器等设备。同时由于经费的不足,很多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再教育和技术培训机会,对新业务不够熟悉,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有效激励措施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滞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收入及绩效奖励制度没有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也难以建立起推广业绩与收入挂钩的有偿服务机制等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入难以体现多劳多得。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职务)晋升难,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福利等收入偏低。从自治区本级来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与津贴补贴比例一般为1∶0.45~0.55,远低于同级公务员1∶1.6的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津贴、生活福利等收入更是远远低于同级公务员收入水平。

此外,农村流通市场建设依然很薄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小、弱等也是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加快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自治区党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推行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我区主要优势农产品在主产区的市县要加快建立起良种引进、繁育、推广、示范的基地。

二加快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检测、畜禽免疫,狠抓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员队伍,一个或几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动物疫病防治员。2010年前基本建成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和兽药质量检测系统。

三是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形成以省级为中心、县级为骨干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

四是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2010年前完成重点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五是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

六是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着力打造涉农信息网站,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多功能信息服务站,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七是县乡村公益性服务机构经费全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自治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力争2010年在全区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

八是改革县乡公益性服务机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机制,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按岗定酬、以绩付酬。

九是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政府加强管理指导,并给予财政补贴、奖励、减免收费等扶持。

(本文节选于《2009年广西农村发展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