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西江产业带的立论依据
2.2.1 西江产业带的现实基础
在世界近代史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是对江河流域(包括沿海)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雄踞世界。例如,在德国的莱茵河,数百公里的工业产业密集带成为世界闻名的工业区,分布有化工、煤炭产业的鲁尔工业区,以钢铁、陶瓷为主的萨尔工业区,以汽车为主的斯图加特工业区,是莱茵河沿河工业带开发“点—轴—面”模式的典范。从煤炭产业延伸到电力、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和煤化工产业链,形成运量大、耗水量大的重化工业集聚。在整个莱茵河流域,港口城市的“点”是经济区、经济带的“成长核”;线型基础设施(内河网、公路、铁路、管线等干支网络)是成长核,成为经济区、经济带的躯干,其中内河网是起步基础;产业在点上集聚,沿轴线和网络扩散形成经济带和经济区的“面”。
密西西比河对美国的发展和扩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域内8400万人口,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尤其是下游地区,工厂林立,商业繁荣,形成了著名的美国“工业走廊”。美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重工业区、蛛网状密布的水道和防洪堤坝沿数百公里的河流分布。现已构成为江河湖海相连、航道四通八达、年货运量高达5.86亿吨(1981年)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系统。密西西比河沿岸分布有许多大型谷物仓库,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是全国最大的谷物市场之一。美国一半左右的谷物出口是通过密西西比河运输的。
巴西是拉丁美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在巴西境内3165公里,河面宽广,支流众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0%。由亚马逊河冲击而成的亚马逊平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大多位于巴西境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实行开放政策,每年均有大量外资流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数额在发展中国家中排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制造业中的钢铁、化学、机械、运输工具和电器等部门发展最快。其中,电子、军火、飞机制造等已进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于2004年6月3日在日内瓦公布的全球投资前景评估项目的最新成果显示,60%的跨国公司认为巴西在2004~2005年将成为投资热点。巴西被认为是全球吸引力仅次于中国的投资地。
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相当于10条铁路的运输量,航运达2.5亿吨(2000年),长江流域城市185座,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长沙、杭州、南昌、贵阳等,钢铁、机械、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子、轻纺等工业均占全国重要地位。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产业带逐步形成,是中国最富庶的经济走廊。
表2-1 世界主要河流
沿江、沿路、沿海是经济发展的三条主线,而沿江发展是最有效的现实途径之一。美国密西西比河网运输的运费与铁路和公路的运费之比约为1∶4∶30,因此内河运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本低廉、耗能低,适合于运输时间性不是很强的大宗农业产品、煤炭、石油、钢铁、水泥等产品。
西江的区位优势在于:内河运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江年径流量是莱茵河的2.5倍,黄河的4倍;沿江兴建的南宁—梧州—广州高速公路、罗定—岑溪—玉林、广州—梧州—柳州准高速公路等多条东西向公路,将有利于西江产业带形成沿江、沿路的快速通道。
西江产业带既有国际化大都市,也有大中小城镇分布,沿江城镇密布,层次丰富,构成了西江产业带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国际化城市:香港、澳门;大型城市:广州、深圳、东莞、南宁、昆明;地区城市:中山、江门、珠海、佛山、肇庆、梧州、桂林、贺州、贵港、柳州、玉林;县市城市:高明、新会、三水、鹤山、云浮、罗定、德庆、郁南、封开、苍梧、芩溪、藤县、平南、桂平、平果、田阳等;除此之外,沿江及支流还分布着几十个城镇,是一条城镇人口密集和经济聚集的地带,这些城市水陆交通通讯方便,有很好的工业加工生产能力,是区域中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活动的中心,通过加强沿江城镇点轴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形成不同层次的生产、流通、科技、金融、信息区域经济网络,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可形成一条经济实力、辐射力大大增强的经济产业条带。
国外工业发展的大量例子证明,交通枢纽必然是工业集聚中心。例如,杜伊斯堡集聚了德国原钢生产的40%、生铁生产的47%、轧钢生产的39%和煤炭外运的13%。铁矿石北来自瑞典、西南来自法国洛林和比利时,更远的来自利比里亚和巴西,先用大吨位巨轮运抵鹿特丹,在鹿特丹转驳顶推船队,直接运卸到建在莱茵河边的钢铁厂高炉旁。杜伊斯堡自己就是巨大的钢铁消费中心,以矿山成套设备制造、钢结构成套制造为核心的机械制造业高度集中,德国最大的机械工业制造商德马克公司大本营就在杜港,机械制成品又成为杜港外运的主要货源。
巴西是拉丁美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巴西开发西部,采取的重要举措,一是迁都,再一个就是修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修建了跨亚马逊公路和其他国道干线,把该地区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联系起来。
根据优区位理论和点轴理论,经济发展优先在城镇集中,使运输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获得发展,并通过集聚于各级城市“点”上的产业及人口等,沿主要线状基础设施(主轴)方向辐射其影响力(产品、技术、管理、政策等),从而加强大规模的集聚。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甚至全球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增长极,对华南地区及全国有很强的辐射力和拉动力;根据点轴发展理论,珠江三角洲沿着线状条带(公路、铁路、河流)辐射强度最大,而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最有利的区位优势,沿江以城镇为结点,可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推动西江产业带的形成,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
西江沿江城镇比较集中,大中小城镇层次分明,沿江周围又有众多城镇连接(罗定、四会、贺州、芩溪),构成了西江产业带的发展基础;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航道、陆路、铁路运输发达,为西江产业带形成了发达的运输网络;沿江中上游地区建筑材料、铝、锡、铅锌、磷、煤炭及农业资源等资源丰富,为西江产业带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珠江三角洲通过产品贸易、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先进的管理和市场机制等要素向西江产业带扩散流动,将其创新成果和经济动力传导到广大腹地,可促进腹地经济的快速成长。
2.2.2 西江产业带客观存在,并且在迅速崛起
通过沿江实地考察,可以发现,在西江流域,一个横跨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四省区,有着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的新的经济带正在迅速崛起。西江产业带的客观存在证据如下:
第一,西江流域沿江各城市均为各省区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与周围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形成了一个富饶的“金腰带”;上述考察的城市包括曲靖、兴义、安顺、柳州、贵港、梧州等,例如,云南曲靖作为珠江源的源头,其经济总量GDP在2003年已达281.6亿元,经济水平位居云南前三甲;另一个重要的结点贵州黔西南的兴义地区作为西江产业带中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发源地,每年向广东输送100多亿千瓦电力,至今已经为广东输送500亿~700多亿千瓦水电;贵州的安顺地区以黄果树瀑布闻名于世,而其开发区也吸引了如南风日化、金星啤酒等国内许多著名企业投资建厂,经济总量也位居贵州前列;坐落西江干流的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所在地、西江干流柳江的柳州是广西的重工机械工业基地,大型企业数量占据广西的近一半;有交通枢纽之称的贵港市,是我国最大的制糖产业基地,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型工业园;靠近广东、广西交界的梧州是广西最早的老工业基地,是西江最大的内河港口,经济实力在广西也位居前列。沿江城市与下游的珠江三角洲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不可多得的“金腰带”,如同一串色彩斑斓的明珠镶嵌在西江两岸。
第二,西江产业带各地区间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和天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连接西江流域各城市和地区的有三条大动脉,如同人的血液循环一样把西江上游与下游紧密连接在一起。第一个大动脉是能源,云南、贵州的水电、火电经过兴义高压配送到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西电东送”工程在支持着广东的经济建设,成为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大动脉;煤炭资源通过铁路到贵港中转,再通过水路向其他地区运输。能源是工业的血液,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样也是西江产业带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大动脉。第二条大动脉是西江,西江的水运作为最便利的运输通道,把各地区连接起来,形成天然的大动脉。例如,广西的贵港是西南货物向广东运输的重要中转站,周边城市的许多货物都要通过这里的港口运往广东,包括柳州和玉林的水泥、粮食等。另外一个大动脉是珠江源文化。同饮一江水,珠江母亲河千百年来养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珠江母亲河源远流长,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各族儿女,造就了民族众多、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金色腰带”。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凝结着西江流域浓浓的民族情结,成为西江产业带区域合作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在珠江源头的曲靖,我们能处处感受到浓厚的珠江文化,在曲靖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叫珠江源广场;在通往沾益的高速公路上,有一条公路叫珠江源公路。“能源”、“江河”和“珠江文化”已经成为连接西江产业带崛起的天然纽带和输送营养和新鲜血液的大动脉。
第三,自古以来上下游就存在着通航与商贸往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越来越多的广东客商在中上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投资和贸易往来,民间投资使珠江三角洲与上游各地区形成了天然联系。流域上下游地区形成的贸易、合作纽带正在形成并迅速成长。在考察的沿江地区,可以处处感受到珠江文化的气息和广东生活方式的影响,曲靖地区有珠江源广场、珠江源公路,昆明有一条食街全部是广东菜馆,而在黔西南的兴义市中心,可以看到广东的家具、建材和商业街陈列的各种日用品,甚至在生活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贵州的兴义、省城贵阳在晚上灯火通明,夜市热闹非凡,白天工作一天的人们可以在晚上从容购物、逛街和吃宵夜,这在十年前是不敢想像的。
第四,上下游地区之间强烈的合作愿望。无论在西江上游的珠江源头,还是在中游的贵州、广西,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深切感受到当地政府的一个迫切愿望和心声,就是希望广东的企业来投资。有的地方政府每年都到广东组团招商,想方设法为企业创造条件。如果政府间加强更紧密的合作,定期为这样的交流提供平台,区域合作会更加顺利。同样,在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限,也迫切需要加强地区合作,发挥资源优势互补。
2.2.3 西江产业带是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与纵深发展的需要
面临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严峻挑战,珠江三角洲要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保持其经济增长极地位,必须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腹地。除加快产业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外,必须形成一个以香港为龙头、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广袤而资源富足的地域为经济腹地的国际大都会带。但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基本开发完,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已经受到局限,劳动力、土地成本也大幅度提高。仅靠4.1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很难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向北、向东发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惟有向西江流域发展西江产业带最能形成产业优势。
粤北是深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发达,邻区湖南,经济比较滞后,阻隔了珠江三角洲与北方的联系。尽管珠江三角洲向北有两条铁路大动脉——京广线、京九线。但京广线沿途城市接受京津辐射较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联系薄弱。而京九线沿途中小城市多,经济辐射力差。加上内陆经济缺乏接受辐射的环境和意识,腹地交通不便,劳动力素质不高,市场机制也不健全,建立工业产业腹地的条件欠缺。而且西江历来与长江三角洲有较多的联系,这也减弱了它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腹地的可能。
粤东北部分,腹地面积小,资源也不足,粤闽赣边区同时受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带的辐射,且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也较多,难以成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腹地。
从地域区位看,西江流域西连桂西北、云南、贵州。腹地几十万平方公里,矿产和农林资源十分丰富,能提供大规模工业基地的原料。南昆线已通车,贵阳到柳州的高等级公路建成,云贵通往西江的陆路交通已大为改善。在建的南宁到广州、桂林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将使区内形成发达的公路网。百色水利枢纽和梧州长洲水利枢纽的建设,以及西江疏导工程的完成,西江航运的年通过能力可达亿吨。
从人文关系看,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地域文化,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道德风尚相互认同。这一地域有相近的方言、风俗习惯,往来频繁,货物交流早已形成历史习惯。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日渐与港澳融合,当地和港澳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已开始向外围低成本地区转移,1990~1992年间,粤西肇庆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长幅度已超过三角洲地区,桂东南地区外商投资合同金额的增幅则居广西之冠。随着三角洲地方财政及企业收入盈余的积累和CEPA经贸措施的日见成效,必然会有更多资金用于跨地区经营,包括为满足当地需要而对内地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资,从而给流域上中游地区的开发带来了新机遇。
2.2.4 西江产业带是西南地区发展经济、走向世界的战略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接壤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都比较落后,通过珠江三角洲,可获得发展经济、走向世界的快速通道。
西南出海通道一条经过广西北海通往东南亚地区,一个经过西江通向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区;北部湾地区由于发展缓慢,配套设施和物流系统尚不完善,目前对周围地区暂时还不能形成强大的辐射力;而以香港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比较容易与西南形成优势互补,西南所拥有的农业、矿产、水力、旅游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与三角洲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市场等,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西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尤其是随着成都至北海高速公路,昆明—南宁—广州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和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实施,将珠江三角洲与西南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走向国际市场的出海通道。
2.2.5 西江产业带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立等新的形势,给西江产业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1) CEPA的实施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兴建,CEPA的实施,粤港澳一体化将成为推动整个珠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动力引擎。区域产业分工将形成新的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形成西江产业带上下游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紧密合作,消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投资环境优化,使有限资源实现最大效率,促进西江产业带竞争力的提升。
(2)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启动
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广东省政府的决策咨询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泛珠江三角洲”概念。2004年6月3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并建立区域内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和秘书长协调制度——宣告了中国最大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诞生。西江产业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区域。
(3)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近几年来,我国先后与东南亚一批国家建交、复交或实现关系正常化,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改善,为发展双方的经济合作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将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将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西江产业带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地处东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的结合位置,是两个板块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必经之地;沿西江产业带进入东盟,是华南经济与国际经济对接的又一个非常便捷的通道。而且沿江各省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有一定基础,东盟还有很多华侨聚居,东盟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西江产业带可以大有作为。
(4) 中国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有益尝试
西江产业带以西江流域内区域经济合作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对产业带内各地区经济进行调节,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发挥产业带各地区整合条件的后发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成功对接,实现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说,是为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而做出的有益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