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西江产业带的实践基础
2.4.1 西江产业带的实践基础
西江产业带的形成具有天然的产业基础。广西率先积极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南宁市最先确定建设广东工业园、广东商业街、香港商业街和澳门商业街;随后,百色市出现了广州工业园、广州商业物流园和广州现代农业园,贺州市建设了佛山工业城,河池的东莞工业加工区也在日前奠基动工建设。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珠江三角洲企业已经向这些地区转移。据统计,2003年一季度,广西生产的打火机出口货值678万美元,同比增长10.3倍,占同期广西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14.8%,而广西打火机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来自广东的产业转移,目前已有20多家广东打火机企业迁到梧州、贺州地区。另外,梧州市已经形成的较大规模的人造宝石生产行业,就是港商20世纪80年代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梧州后发展起来的。在贵阳,广东的企业还成立了商会,投资的行业有水电、家具、服装、矿业开采、机械等;在昆明,粤菜馆已经形成了一条街。
西江产业带企业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从政府到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都有长期来往。例如,政府层面达成的《广东广西两省关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的协议》、桂东南地区与广东肇庆、广州组织了民间协作“西江流域经济协调会”等,两广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活动也越来越广泛。广西梧州市就有不少企业同广东企业联合发展,如梧州市铝制品厂加入广州南方有色金属联合实业公司,梧州市第一化工厂参加广州东方红立德粉集团公司,梧州金属轧延厂与广州南方有色金属实业公司合作联营轧延铝板。这些企业的联合大都取得较好效果。
西江产业带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我国一条不可多得的经济条带。在横跨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四省区的沿江城市和地区,不仅在经济上大多处于前列,而且都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天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包括世界级的景观、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等。珠江上下游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绿色产业。除此而外,西江上游地区到珠江三角洲招商引资的热情非常高涨,政府官员常常不辞劳苦,亲自带队到广东各地推介招商,上下游联动的愿望很迫切。上游不少城市的繁华地带有夜市,而且很多还有“小香港”、“小广州”的称谓,珠江文化已成为连接西江各城市的纽带,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广东的家具、菜馆、夜市等;另外,沿江各地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种国际节、推介会都在积极运行,希望借助这些活动扩大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在贵州安顺举办的黄果树兴伟国际奇石博览会、南宁举办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议、柳州举办国际奇石节、梧州举办国际宝石节等。
从曲靖源头到珠江三角洲的前沿高明等沿江的各个城市,都很有特点,例如,曲靖保留完好的生态环境、烟草工业、磷化工、煤炭、花卉、桑蚕等产业;兴义的水电能源、酒、马岭河峡谷、布依民族风情等;安顺的黄果树瀑布、贵州龙、工业园、特色食品、绿色屏障工程等;贵港工业园的产业生态模式;柳州的重工机械基地、奇石;桂林、阳朔的十里画廊、西街;梧州的宝石、林化工、花岗岩等;封开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及原始生态;高明的沧江工业园等,还有沿江分布的特色各异的城市,构成了西江产业带上的一颗颗明珠。
各地产业特色不同、工业基础和社会环境各异,在西江产业带上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明珠。整个西江产业带从源头到珠江三角洲,构成了一个以能源(水火电、煤炭)、交通(水运、公路、铁路)和珠江文化为血液大动脉、以各城市为结点,承担不同功能的大型产业经济带。因此,西江产业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产业经济带。
然而,尽管西江产业带在快速发展中崛起,但目前仍处于松散的连接状态,缺乏整个流域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的功能定位特色不明显,若没有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很可能会出现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甚至会沿袭沿海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西江产业带就像一条未经雕琢的玉璞,天生丽质,但需要精雕细琢。
2.4.2 西江产业带现状
(1) 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江产业带既有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又有落后的贫困山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巨大差异,广东与上游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的差异。例如,珠江三角洲占广东全省人口30.0%,GDP占全省的76.4%,是全省人均的2.56倍,是粤北山区人均的5.64倍,是两翼地区人均的4.56倍(中国西部、中部、东部的经济差距比分别为1.0∶1.8∶2.5)。
(2) 工业开发层次低
西江产业带工业多以粗放、低效、低层次开发为特征,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构成优势,如糖、松香、麻袋,锡、锑、重晶石、萤石、硫铁矿、大理石等原矿或初选产品。发展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没有围绕资源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链,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对资源的单一化、低层次开发,是西江地区一直未能打造出强大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逐渐由输出低值矿物与原材料产品转化为对各类资源的加工利用,实现原料输出型向加工增值型工业开发模式转换是西江产业带兴起的必由之路。
(3) 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由于资金、技术、管理和交通等方面的薄弱,使很多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云南的曲靖地区分布着大煤田,但开发程度不够,生产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加上区内外运输通道不畅,煤炭运输受阻,致使许多地方煤炭缺口较大。红水河是西南水能富矿,但目前仅有大化、恶滩、天生桥二级等少数大型水电站,西江其他支流上的中小水电站建设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坑口、路口以及负荷区火电发展不足,造成区内缺电,使大量生产能力滞存闲置,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发展。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适于造纸的原料量大质优,发展造纸工业的条件优越,可是造纸工业一直是这些地区的薄弱环节。
(4) 结构单一,关联松散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聚集已成为构成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江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发达,产业配套能力差。流域中已形成一些优势工业部门,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松散,难以从总体上带动流域经济发展。以柳州食糖生产为例,糖业生产的后向产业化发展差,产品结构单一,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在糖厂的销售收入中,有90%来自生产白砂糖。其他后续综合生产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如中密度纤维板、酵母、味精、氨基酸等都没有形成产业化批量生产。由于产业发育不良,糖业的综合利用率长期低于10%。
(5) 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多年来,西江流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大了1.5倍,活动性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一些石灰岩山地已变成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石漠。水旱灾的频率和受害面积也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云、贵两省的受旱面积分别增加了7.7倍和2.4倍,广西洪涝受灾面积增加了2.76倍。1994年5~7月,中下游地区就连遭三次大暴雨洪灾袭击,造成经济损失达300多亿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和水污染日趋严重。酸雨已危及上中游大部分地区,一般酸雨频率65%以上,在城市附近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少河段的水质已达不到饮用要求标准。
(6) 区域合作问题
在产业优势比较方面,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在于: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健全的营销网络、新颖的产品包装设计。上游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融资能力低、经营粗放、技术设备老化、市场意识不足。上下游之间具备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
二十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在发展早期,产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严重失衡,而且,缺乏全局统一规划和长远规划,基础建设每天似乎都在挖挖补补,拆东墙补西墙;各区县之间恶性竞争,造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城市面貌拥挤不堪;资源利用粗放,环境污染严重。为避免上游地区重蹈覆辙,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和区域合作,避免产业雷同,发展特色产业;注意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于行政分割和历史原因,西江流域的潜在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缺乏整体运作和协调,各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这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是很不协调的。对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和西江产业带产业生态模式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在上游地区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闲置、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如石漠化)等,下游地区大量的民间资本无处投资,资源匮乏,后续发展不力,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污染严重、产业急需调整升级等。
西江流域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澳门四省一区,具有不同的行政隶属体系,其地方保护主义和条块分割造成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受到一定限制,阻碍了规模经济跨区域的实现,政府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在政府推动下,如何实现跨区域合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西江产业带各区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对于中国大区域东西部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7) 西江产业带要走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正处在未来走向的十字路口,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在现阶段,不是走不走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而是面临如何走的问题。沿海地区经历了污染再治理的道路,这个道路不再适应国情,倘若沿着这条道路再走下去,很可能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垃圾场,而不是世界制造厂,从上到下沿河流全是污染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是对整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在新的世纪里,必须走捷径,利用国际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赶上新的国际潮流和动向,走产业生态的工业化之路,打造出中国首个超大型产业生态区。在西江产业带,分布有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和沧江国家高新技术工业园,代表着中国未来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四百多年历史的桑基鱼塘,是联合国在全世界推广的生态农业的典范,很值得在西江低洼地带大力推广。
沿江各个结点城市,要通过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培育有生命力的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如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同时,促进产业高级化发展,加强高端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产品深加工,向产业链下游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走产业生态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西江产业带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西江在广东段有两个金三角:一个是深珠澳大桥的建设,这座大桥的开通,将开辟连接东西两翼新的通道;另一个金三角是佛山、江门、肇庆,它们在西江产业带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要通过这两个金三角把产业带向西辐射。另外,在西江产业产带中有几个重要结点,包括高明、肇庆、梧州、贵港、柳州、兴义、曲靖等,这些地方的产业要发挥特色优势,避免产业重复和恶性竞争,需要明确各自在整个西江产业带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联系,达到实现“共赢”的目的。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云南、贵州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正因此具备了后发优势,保留了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可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从容规划现代化城市,高起点开发绿色产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直接进入产业生态经济模式。例如,在能源利用上,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水电等绿色能源,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业上,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产业,如花卉种植加工、有机蔬菜、水果、香料香精种植加工,在低洼地区发展桑基鱼塘模式等,实现可持续生态农业;在工业化方面,利用国内、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发展生态工业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废物综合利用,减少“三废”的排放,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西江产业带之间的发展要打破行政格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利益驱动的杠杆来调动各方面的发展,具体包括税收方面的支持和政府之间的协调等,共同推动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搞好长远规划、搞好基础设施、保护好生态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做好后勤服务,并做好扶商、安商的长期工作;更为主要的是,搞好区域间协调机制和文化交流、制度创新,避免产业重复,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互通“共赢”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