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基础

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基础

时间:2023-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4 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基础3.4.1 西江产业带的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体部分,是南中国最长、流量最大、流域最广、适航里程最长的河流。同时,流域内的气候条件也比较好,有着几种较为典型的气候种类,这些都是西江产业带实施产业生态创新的重要生态资源和环境基础。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影响也较为频繁。

3.4 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基础

3.4.1 西江产业带的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

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体部分,是南中国最长、流量最大、流域最广、适航里程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的马雄山,在珠海市的磨刀门入海,全长2214公里。其中自源头至广东三水的思贤窖口由五个河段组成(即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在广东三水思贤窖口与北江汇合后,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它流经了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流域总面积为34万多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9%。西江不仅自身的水资源丰富,而且其流域内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流域内的气候条件也比较好,有着几种较为典型的气候种类,这些都是西江产业带实施产业生态创新的重要生态资源和环境基础。

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其中广西境内集水面积共计20.2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各条支流的水资源状况如下:

①南盘江。为红水河主源,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的源头。河长936公里,广西境内流域面积为4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43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46.7万立方米。

②红水河。自蔗香起经广西乐业、天峨、南丹、来宾等县,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河长65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为43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4.99亿立方米,流域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74.67万立方米。

③黔江、浔江。黔江、浔江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汇合,河长172公里,河段集水面积为21680平方公里。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67.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3亿立方米。

④郁江。郁江发源于云南广南县境内杨梅山,是西江流域的最大支流。流域集水面积为90800平方公里(含越南境内面积),其中中国境内集水面积为79207平方公里,广西境内集水面积为68125平方公里。郁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7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54.46万立方米。

⑤柳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南部里纳九十九滩,上游称都柳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河流跨越黔湘桂3省区,流域面积为5827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73.92亿立方米,河流入境水量为87.4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89.23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

⑥桂江和贺江。位于广西东部地区,流域集水面积为2692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74.7亿立方米。其中,桂江为182.7亿立方米,贺江为92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02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且降水比其他区域来得早。

西江流域气候宜人,横跨中、南亚热带,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9~24°C。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C。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有利于水气的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很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影响也较为频繁。此外,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省多发的灾害性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沿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复杂。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下,气候类型有以下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从气候区划而论,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气候一般特征,“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而桂南又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色。广西冬短夏长,年均气温在16~23℃之间,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5个月,冬季仅两个月左右;南部从5~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两个月,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冬季。二是雨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广西年降雨量在1000~2800毫米之间。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358天,降雨量和热量资源分布大体上是由北向南增多。在4~9月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与热季重叠。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跟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薄,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阴雨天多,太阳光被云遮蔽,所以温度不高,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比北京、哈尔滨都低。冬季,受干暖气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湿度较高,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从一天的温度变化来看,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过12℃~20℃。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雨季,尤以6~8三个月的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从总体上,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非常珍贵,其中,山地丘陵占据了土地面积的70%以上,广西山地丘陵面积合计176851.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4.6%;云南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山地约占94%,平原地区面积240万公顷,仅占6%,是云南土地资源的精华;半山区面积为19.6万平方公里,是种植业、养殖业和经济林木的主要分布地区;贵州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原区面积为13230平方公里,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广东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台地占13%,平原占25%。

西江产业带的山地丘陵地理特点,使得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于可耕种土地面积,要因地制宜,采取积极保护措施;对丘陵及半山地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经济林木;山地发展林牧业、蕴藏水能和矿产资源;在高寒山区,发展森林,培育草场资源。

表3-1 西江产业带各区域概况

西江流域是南中国一条密集的“金腰带”,世界上已知的140种主要矿产,西江流域就已经探明112种,其中全国最大的磷矿、硫铁矿、铝土矿、锡矿以及石灰岩矿等都位于西江产业带。

西江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该流域内的生物资源繁多。贵州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其中经济植物600余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珍稀动物85种,列为一级保护的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黑颈鹤等14种;珍稀植物有70种,银杉、秃杉、珙桐、桫椤等为一级保护植物。有药用植物3900多种,药用动物289种,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天麻、杜仲、吴萸、石斛、黄连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贵州素有“宜林山国”之称,全省森林面积6778万公顷,覆盖率达30.83%。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生物制药业、特色食品等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云南则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1.7万种。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1万种,中草药2000多种,香料植物69科,约400种。有21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15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而广西则跨越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多样复杂,滋生和蕴藏着种类众多、组成复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类群多样,伴随而生的东洋界、东南亚大陆热带、亚热带树栖特有动物灵长类、有蹄类哺乳动物、食肉类猛兽、两栖爬行类动物等,以及珍稀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此外,北部也出现有不少古北界的种类动植物。广西的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已知有6000多种。其中,乔木、亚乔木有1800多种。主要的珍稀植物有43种;珍稀用材树种20种;珍稀经济树种7种;珍稀观赏树种12种。广西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已知广西有鸟类530种和亚种,占全国1186种的44.7%;广西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4种,二级保护的有119种,还有大量经济药用、观赏动物。丰富的生物资源既为西江流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基础,也给流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流域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促进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西江产业带具有天然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基础,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无疑为西江产业带的构建以及其产业生态化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如何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环境与资源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3.4.2 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基础

(1) 农业生态基础

农业生态园建设: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广东农业逐步向规模化农业生态园发展。通过农业生态园建设,带动农业生态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例如,广东高要的广新农业生态园等;另外,绿色产品获得快速发展,如广东郁南的无核黄皮、砂糖橘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使用证书,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罗定市作为“中国肉桂之乡”,产值达到1.7亿元。加上周边的郁南、云安,规模不断壮大。2002年,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动工项目203个,完成17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7730千公顷,实现种养总产值53.13亿元,产品销售总额21.26亿元,加工销售总额4.25亿元,利润3.78亿元,出口创汇1.39亿美元,新增产值2.17亿元。同时,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181个乡镇,受益农户达44.8万户,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广东省政府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规划创办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从2003~2007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这12个示范区建设。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广西启动了南宁、贺州、右江河谷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广西是全国最大蔗糖业种植和生产基地,占全国产糖总量的1/3多。水果业是广西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的一个新兴农业产业。1996年果树种植面积达1363.48万亩,产值79.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

为保护云南农业生态环境,云南省开发生态农业,使农业逐步向集约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耕地,实行还林、还草、还果(名、特、优、稀果类)。坡度小于25度以下,逐步开展坡改梯。水土流失严重区实行封山育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对现有的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一些难以转型的企业,限期排污达标。在烤烟主产区,推广煤、电代替柴烘烤法的办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广农村沼气化工程,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农村畜牧业发展。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农艺措施相结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加快无害农产品开发研究,推广实用技术。

黔西南在区域大市场拉动下,高起点发展甘蔗、茶叶、油桐、油茶、蔬菜、花椒、砂仁、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高技术水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2) 工业生态基础:国家级生态工业园——贵港

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的理论,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江产业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生态基础,其中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碱回收白泥—制轻质碳酸钙等多条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形成单元工艺的工业生态链,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良性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资源,又能把污染物消除在工艺流程中。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贵糖综合利用产值占公司产值的65.74%,工业总产值比前几年翻一番,造纸产量由1995年的年产4万吨提高到2002年年产近10万吨,COD年排放总量却由1995年的37984吨降低到目前的10500吨,污染物排放得到大幅度的削减。

(3) 旅游生态基础

西江产业带具有天然的生态旅游基础,从云南、贵州到广西、广东,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无数的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西江产业带特有的旅游生态基础。

①云南。石林、大理、香格里拉、西双版纳、腾冲地热火山等。

②贵州的黄果树、龙宫、织金洞、九龙洞、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汉、苗、侗、布依、彝、水、回、壮、瑶、满、白、土家等48个少数民族。

③广西。桂林、阳朔漓江、石灰岩峰林、桂林的芦笛岩、冠岩、七星岩,柳州的都乐岩,武鸣的伊岭岩,北流的色漏洞、桂平西山、宁明花山、龙泉洞、桂林荔浦丰鱼岩、灌阳龙宫、钟山碧水岩、马山金伦洞,北海的银滩等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海的冠头岭、桂林、南宁良凤江、三门江、桂平龙潭、龙胜温泉,上思和防城的十万大山、元宝山、八角寨、姑婆山、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

④广东。四大名山:“中国第一红石公园”的粤北丹霞山;博罗的罗浮山更是中国第一座宗教名山;肇庆的鼎湖山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佛山南海的“绿翡翠”西樵山。此外还有惠州的西湖、汤泉,广州从化温泉,珠海市御温泉等自然景观。

(4) 西江产业带的生态经济基础

生态经济基础主要是指基于西江产业带较好的生态资源之上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流机制。

在西江产业带,已经形成了能源、河流运输和珠江文化三个大的生态系统,这三大系统构成了西江产业带的生态经济基础。云南、贵州的电力经过兴义高压配送到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西电东送”成为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大动脉;在河流运输方面,西江作为最便利的运输通道,把煤炭、水泥、粮食等资源通过铁路经贵港、柳州中转,再通过水路向其他地区输送;另一个生态系统就是珠江文化,珠江千百年来造就了民族众多、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金色地带。通过珠江民族文化这条纽带,凝聚西江流域浓浓的民族情结,作为西江产业带区域合作的沟通桥梁和纽带。“能源”、“河流”和“珠江文化”已经成为西江产业带崛起的天然纽带和输送新鲜血液的三大生态系统。

西江产业带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自我调节机制。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是指在地球表层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相互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马传栋,1994年)。在该系统内部除了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的流动以外,还存在着信息流、人流的流动。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在系统建立初期是需要系统利用内部的信息流与人流来指导与影响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从而使系统在最大限度上达到能量平衡。随着系统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系统通过学习效应使得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性得到增强,从而使得系统越来越具有自然系统的基本特性。西江产业带的自然生态资源比较理想,但由于各省、自治区(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文化与教育发展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系统无法形成质量较高的物质流与能量流,造成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不是很有效,系统内部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输出、输入不平衡,熵值偏高,无法形成平衡结构(耗散结构)。因此,在打造西江产业带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产业布局与生态规划以外,还要加大吸引人才与信息共享及反馈机制的建设,促使经济系统内部的信息流、人流对物质流、能量流的指导作用,建立系统的学习效应,使得系统的自组织性增强,建立平衡结构,为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化奠定生态经济基础。

西江产业带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流机制。从长远来看,系统还需要加强与外部系统的信息交流,形成系统的外部学习效应。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流主要是指与流域内文化与社会系统的信息交流。由于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因而流域内的社会与文化系统就比较复杂,这就造成了资源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文化系统的信息交流变得较为困难,需要有外力来简化社会文化系统的复杂程度,形成较为简洁的有关社会文化系统的信息流,便于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学习。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产业带整体布局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与其他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配套的民族政策与文化政策。只有这样,产业带内才能够形成各主要系统信息充分交流、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局面,有利于产业带的产业生态化实践向纵深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