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对比分析
这些观点是言之成理的,不仅如此,还经由分别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区域集团的应用而获得了实践的检验[9]。问题是,它们是否真的和比较优势理论对立,并使后者在国际竞争分析中过时?
1.关于生产要素
事实上,比较优势理论并未将生产要素局限在波特所言的“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也从未否定波特定义的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的创立者李嘉图,衡量比较优势时用的就是单位商品投入劳动时间——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最早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概念,经由大卫·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而奠基,之后又于1933年经俄林在赫克歇尔基础上修正[10],并自20世纪下半叶至今经萨缪尔森和克鲁格曼等人不断完善。比较优势的广义理解涉及整个贸易理论的范畴,既包括李嘉图模型中的劳动力、生产率和技术优势(这些优势也被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所讨论),也包括赫克歇尔和俄林模型中的资源优势、萨缪尔森模型中的资本优势。
在先天继承与后天创造问题上,比较优势理论虽然也讨论天然要素在创造国家财富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从来没有忽略过人为要素的作用。其理论体系中,既包含了自然形成的生产要素,如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模型侧重研究的土地、矿山等物质资源,也包含了后天创造的生产要素,如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中由规模经济和历史因素形成的技术优势,而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中的劳动力和萨缪尔森-琼斯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资本,应该是兼具先后天特点的。可以说,波特所说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等后天优势,和李嘉图的观点完全一致,《原理》有专门章节(第三十一章)《论机器》[11]。反过来,倒是波特只强调对生产要素的后天创造有失偏颇。纵观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有竞争力的产业总是从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然后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最后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原因是,要获取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技术优势等高级生产要素,必要条件是进行教育投资、加大研发开支,但这些都需要资本。资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一国先通过初级要素如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的作用,发挥比较优势积累而来的。
可见,比较优势理论没有错解生产要素概念,把它仅仅限于物质资源和禀赋,相反是竞争优势的概念外延狭小,摈弃了初级生产要素,局限于技术创新优势,同时,也曲解了比较优势概念,将其简化为比较优势理论中众多模型之一——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模型所着重解释的初级要素资源。误解的原因也许是该模型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直至80年代新贸易理论成名之前,曾长期占据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位置,并成为一些国家政府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也许仅仅是因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需要寻找一个攻击切入点和超越的目标。
2.国家职能与政府作用
将国家制度环境结合国际竞争分析,并作为获取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一大创新点,但究其实质也是比较优势的继续推演,且和亚当·斯密关于国家职能的论述相一致:《国富论》第五编第一章“论君王或国家的支出”,说明国家的职能主要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教育(所有年龄的国民)和青年教育机构(即科学研究)[12],这和当代经济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经济自由主义是比较优势理论自诞生到现在一直不变的主张。斯密和李嘉图对重商主义都是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的。斯密《国富论》的第四编就是专门针对重商主义主张的贸易政策进行驳斥的,包括第二章反对“限制能在本国生产的外国货物的进口”、第三章反对“对来自贸易差额被认为于我不利国家的几乎所有货物进口施加的特别限制”、第四章反对(出口)“退税”和第五章反对“奖金”(出口补贴)。李嘉图《原理》的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三章也是专门反驳出口补贴、进口禁令和谷物生产补贴的。在讨论出口补贴和进口禁令时李嘉图表示:“无论是工业制造品还是谷物的高额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其唯一的结果就是使一部分资本转移到任其自然时不会投入的行业去。这样会使社会总基金的分配十分有害,无异于贿赂制造业者使其开始或继续经营好处较少的行业。”在讨论生产补贴时李嘉图写到:“这样一种财政措施必然会改变各行业的自然分配状况。这的确会有利于外国,而对于采取这种荒谬政策的国家却非常有害”[13]。
承接下来至今,以克鲁格曼为主流的国际经济学经典教科书的权威论点,都是对种种政府干预措施持反对态度。克鲁格曼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战略贸易政策的提出者和重点研究者,其本人对战略贸易政策就持谨慎的反对态度。原因是,首先,“积极的政府政策需要一种特殊的依据,即它必须是为抵消某种事先已经存在的国内市场失灵”。“如果没有任何市场失灵,我们就可以指望通过市场使国民产值最大化,任何企图改变资源用途的干预措施都只能降低而不是增加国民收入”[14]。其次,对于所谓战略贸易政策实施得最成功的国家——日本,克鲁格曼的看法也不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确定,日本政府的积极参与是否比自由放任在事实上更快地推动了日本重工业的发展”。“换一句话说,政府可能一直在进行明智的投资决策,但是,如果让市场自己去决策,也许会获得同样的结果。”政府进行的明智决策和市场效果相同,那么如果政府的决策不是明智的而是错误的呢?显而易见一定比市场结果糟糕得多。日本的发展成功了,但原因可能是另外一些因素如储蓄、教育、文化等,而不是战略贸易政策,对此一个佐证就是日本一些最成功的产业如汽车和家电,并不在政府优先照顾之列。所以可以说,“日本政府对钢铁工业的支持,是把资源导向了低收益的领域,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最后,战略贸易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有被外国报复的危险。
因此,《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主流的思想界所提出的用国家干预来取得竞争效果的做法”的说法令人疑惑:主流的思想界意指何人?一些国家确实存在着补贴出口的战略贸易政策和保护民族工业的扶植性产业政策的鼓吹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把他们作为比较优势理论者来加以反驳,以获得竞争优势理论全面超越的结论。
3.关于钻石模型
该模型给我们解释国家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思路,因此也自1998年起被WEF(世界经济论坛)的微观国际竞争力分析所采用,并由波特本人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但是,钻石模型的几个主要因素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要素条件。经过上节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这四者是产生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所在。说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物质禀赋是对其的极大误解,因为比较优势源于生产率和技术差异,是李嘉图最重要的观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高级和专业要素,本来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讨论范围,而且只是其中一部分。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认为包括了“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的初级生产要素已经没落了[15],对一般要素的作用持否定观点,专门侧重于高级要素的讨论。这样,一是没有比较优势理论全面: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优势也并不是全部存在于高级要素中;二是忽略了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机理:高级要素作用的发挥是从初级要素作用发挥中提升的,利润丰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先行发展和技术、资金积累。
(2)需求条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有关论述是矛盾的,它对内需市场非常强调,将需求条件定义为:“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认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本书所研究的每一种产业几乎都可以看到母国市场的影响力”。但在论证过程中又自己举出了反面证明:“在内需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日本的英文打字机不但出口旺盛,而且还进行大量的海外投资”,这真正可以算是“相矛盾的解释观点”[16]。事实是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的需求条件如何已经并不重要。日本打字机现象是有代表性的,与之类似的还有瑞士手表业和荷兰花卉业,这几个产业虽然内需市场都很小,但由于面向整个世界市场,一样产生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这充分说明了国内需求条件不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成因。
(3)相关与支持产业。相关与支持产业对于某一特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其实正好说明了比较优势原理的没有过时和依然正确。为什么相关与支持产业对产业竞争力的产生重要?为什么产业竞争力不能随时、随处人为创造?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产业集群的存在?为什么产业的发展出现地理性的集中?这些,都正说明了自然资源、劳动力或技术等比较优势,在特定一国或地区的存在。所以产业集群、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按这种比较优势来进行地理定位的。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经济全球化使得钻石模型的这一要素在今天和以后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而基本不能成为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产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经济全球化不仅包括上面需求条件中所讨论的市场全球化,还包括资源配置全球化、技术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等,而且其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市场全球化使企业得以面对全球用户而扩大销售,同时,它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用户而面向全球采购,寻找最低的成本和最优的配置,更好地获取资源。市场全球化由技术进步在全球扩散而来,同时它又会导致资本全球化的形成。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以及电话、电报、因特网等通讯工具,日益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中进行销售和采购。除资源之外,资本和人力也可以发生自由流动,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投资和资本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所导致的竞争全球化,使企业技术不出国门也面临着众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所带来的全球竞争。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其母国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关系越来越小。
可见,用来说明产业竞争力和国家优势产生的钻石理论四要素,有的和比较优势理论相比内容不全面(如要素条件),有的虽然正确但正好说明了比较优势的内容(如相关和支持产业),还有的虽然并不错误,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用日益不典型,并没有强有力地说明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成因(如国内需求条件和国内竞争对手)。因此,钻石模型并未推翻比较优势理论,而且其本身的构建也存在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