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几种常见分类法及问题
1.《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
邹薇、范爱军和范纯增三篇论文都是应用的SITC一分位进行分类,所不同的只是范爱军评价的是全部SITC一分位10类商品,邹薇和范纯增评价的则是剔除了第9类“未分类产品”之外的9类产品。这种分类法的应用比较常见,主要原因应该是相关数据容易获得,在国家统计局、海关和商务部的月度统计中,有完备的资料。但将这种分类法应用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
一是SITC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不止制造业,之外还有2类“未加工材料,非食用,非燃料”和4类“动物和蔬菜油,脂肪和蜂蜡”等,属于初级产品而非制成品。二是这种分类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分类而非产业分类,和国内的各个产业部门不对应,无法指导产业发展。如0类“食品,食用活牲畜”中,既包括属于制造业的加工产品,也包括属于畜牧业的初级产品;与之类似的还有3类“矿物燃料,润滑剂及相关材料”,一部分属制造业,一部分属采掘业。三是这种分类法太过粗略,众多的制成品基本上被分进了五大类中,如1类“饮料,烟草制品”、5类“化学制品及相关产品”、6类“以材料的划分制造品”、7类“机械制造和运输设备”、8类“其余混合加工商品”,这种粗线条的评价难以产生实际指导作用和具体政策含义。
2.接近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ISIC)的国内制造业分类
其中,分类最全面的当属张其仔文中的28个种类,是将国内37种工业行业减去5种采矿业、3种水电气供应业及1种采运业得出,基本上相当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1]的二分位,不同之处是后者多出“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两种,共30种。任若恩的两篇论文中分别应用的6类和15类制造业种类,也是按照这种分类法进行的,不过只相当于其中一个部分而非全部截面统计。
3.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
应用这种分类法的主要有汪斌文中的20类商品,是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进出口商品类章总值表的22类98章,在工业制品部分选取主要行业及商品分为20类后进行考察。蓝庆新文评价贸易竞争指数时应用的是HS二分位的11类商品,但在评价产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时应用了另两种分类法:制造业部门的17类和32种主要出口工业品。金碚文也应用了HS二分位的11类商品,除此之外还应用了多种分类法,SITC一、二、三、四分位的任意组合6—16类,包括采矿业和制造业在内的工业行业39类,主要出口商品70种,超过1 0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上百种,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些应用不同分类法得出的评价结果之间常常无法对应,可对应部分因指标不同也存在不一致。
4.其他分类法
其他分类法还有赵文丁文中的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报告》资料的28种出口比例大于1%的商品品种,以及张金昌文中的WTO《国际贸易统计年鉴(2000年)》分产业数据中的7种。其中后者可以和ISIC建立一个对应关系,但不是全部截面;前者依据的是具体出口商品而非产业类别,无法得到各个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5.与波特分类法的比较
波特教授进行产业分类时采用的主要是SITC五分位,数据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采用四分位或三分位。有关方法在《国家竞争优势》附录1“界定产业集群的方法”和文后注释部分可以看到直接说明:“产业的定义从严,尽可能按照统计分类的事业项目(如农场牵引机类),而非广义的产业部门(如农业机械类)”。“我们首先经由三位、四位、五位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法(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所得的产业项目加以计算”,“当产业在三位、四位分类法上同时出现时,我们只取它在四位分类法上的表现。”“产业的名称我们完全按照SITC的用法。当产业同时在四位、五位分类法出现时,作业方法比照前例。”以及第1章注释53:“Trade patterns were measured at the five-digit level in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