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名菜介绍
中国幅员辽阔,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发展出多种多样、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菜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烹调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南北两大风味,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唐宋。清代初期,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滇地区风味菜),已成为我国最具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清末,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系成为“八大菜系”,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
各地方风味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讲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协调统一,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而且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了精湛的传统技艺,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鲁菜
鲁菜又称山东菜,主要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组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一)形成与发展
鲁菜的历史十分悠久,影响非常广泛,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齐鲁大地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及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北朝时,高阳太守贾思勰就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记下了众多名菜的做法,反映了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的段文昌,山东临淄人,穆宗时任宰相,精于饮食,并自编《食经》五十卷。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称“北食”即鲁菜的别称,已具规模。明清两代,鲁菜已经自成菜系,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经济、文化、交通事业的发展,鲁菜又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两地分表代表内陆与沿海的地方风味。
(二)特点
鲁菜总的特点在于注重突出菜肴的原味,内地以咸为主,沿海以鲜为特色。菜肴以清鲜脆嫩著名,原料多选用禽畜、海产、蔬菜等,善用爆、炒、烧、炸、拔丝、蜜汁等烹饪法,偏于用酱、葱、蒜调味,如葱烧、葱爆、蒜泥拌等。善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比较明显。菜品风格大方高雅,适应性强。
(三)代表菜品
代表菜品有蟹黄海参、白汁裙边、山东蒸丸、红烧海螺、九转大肠、糖醋黄河鲤鱼、德州扒鸡、油爆双脆、油爆海螺、诗礼银杏、干蒸加吉鱼、孔府一品锅等。
二、川菜
川菜(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在内)原料多选山珍、河鲜、野蔬和禽畜。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饪法。以善用“味”而闻名全国,味型较多,富有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其菜品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
(一)川菜的历史
概括地说,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川菜历经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时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期,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同列。
(二)川菜的基本特征
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的菜肴为代表,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烹饪特别讲究火候,且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生姜,以麻、辣、酸、香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独特的风味。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的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3种。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注重调味、味型多样的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是世人所公认的。
美食是以美味为基础的,美味则需要调味技巧来创造。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辣椒与其他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胡椒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多种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有关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特色。
(三)代表菜品
代表菜肴的品种有鱼香肉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水煮牛肉、宫保鸡丁、酸菜鱼、干烧岩鲤、回锅肉、棒棒鸡、清蒸江团等。
三、苏菜
苏菜又称淮扬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按照自身风味体系又可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原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工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善用炖、焖、烧、烤、煨等烹调法。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烹饪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一)苏菜的形成
江苏菜历史悠久,扬州地扼交通要冲,为历代漕运中心,北连两淮重镇,并称淮扬。明清时期,盐运使设扬州,漕运使设淮阴,舟楫所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烹饪行业也十分发达,影响传播广远,厨师众多,遍及鲁西、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据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六千年前,江苏先民已用陶器烹调。《楚辞·天问》记载了彭铿作雉羹事帝尧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已有了全鱼炙、露鸡、五羹和讲究刀工的鱼脍等。据《清异录》记载,扬州的缕子脍、建康七妙、苏州玲珑牡丹鲧等,有“东南佳味”之美誉,说明江苏菜在两宋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至清代,江苏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清稗类钞·各省特色之肴馔》一节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苏占其五,足见其影响之广。
江苏是名厨辈出之地,有帝尧时的彭铿、春秋时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顶、中国第一位被立传的厨师王小余、仪征萧媒人和号称“天厨星”的董桃楣。江苏的烹饪文献十分丰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明代韩奕的《易牙遗意》、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此外,历史史书、诗词等记载江苏名产名肴的也是屡见不鲜。苏菜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特点
江苏菜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烤;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益显其味。
江苏菜风格清新雅丽,反映在刀工精细、刀法多变上。无论是工艺冷盘、花色热菜,还是瓜果雕刻、脱骨浑制、雕镂剔透,都显示了精湛的刀工技术。
江苏菜以重视调汤、讲究刀工而著称,尤其擅长炖、焖、煨、烤,著名的“镇扬三头”(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苏州三鸡”(叫花鸡、西瓜童鸡、早叫橘酪鸡)及“金陵三叉”(叉烧鸭、叉烧鳜鱼、叉烧乳猪)都是代表之名品。
清鲜平和、追求本味是江苏风味的基调。无论是江河湖鲜还是禽畜时蔬,都强调突出本味的一个“鲜”字。调味也注意变化,善用蕈、糟、醇酒、红曲、虾籽,调和五味,但不离清鲜本色。
江苏菜式的组合也颇有特色。除日常饮食和各类筵席敬酒菜式的搭配外,还有“三筵”具有独到之处。其一为船宴,见于太湖、瘦西湖、淮扬河;其二为斋席,见于镇江金山、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其三为全席,如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
(三)代表菜品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水晶肴蹄、松鼠鳜鱼、西瓜鸡、盐水鸭、清炖甲鱼、三套鸭、清炖蟹粉狮子头等。
四、粤菜
粤菜又称广东菜。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善用烧、煲、软炸、软炒等烹调法,口味清淡鲜和。其风格清丽洒脱,刻意求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个地方菜组成,它广泛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精华,自成一格,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一)形成与发展
粤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其烹饪技艺精湛,独特的风味饮誉四方。粤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秦以前,岭南的经济文化与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简单粗糙,但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省内有密布的内河网络,可供食用的动植物繁多。南越人以采集螺、蚌、牡蛎等水产品为生,善于渔业。“煮蟹当粮哪食米”,并且有“生食之”的习惯。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就有南方人吃蛇的记载。到西汉人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也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述。可见,具有粤菜风味的“蛇馔”出现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秦始皇南定百越,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到了汉代,南越王赵佗归汉以后,汉越交往越来越频繁,岭南地区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发展。烹饪技术也随之而传入。在广州发掘的几座汉墓中,食物有芋、姜、黄瓜、甜瓜、木瓜、桃、梅、橘子、荔枝等蔬菜水果;禽畜有猪、牛、羊、鸡、鸭、鹅;还有泥蚶、清蚶及禾花雀等。在禾花雀的残骨中,加存着黄土和木炭,表明是用黄土裹着置于碳中烘熟的,这种烹制法,周代叫“炮”。可见南越人接受了中原汉人杂食之风,又把中原的烹调法移入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南宋时期,大批中原士族南下,中原的烹调技术更是随之大量流入南方。南逃的皇室把中原饮食习俗一直带到琼海,使广东菜系至今保留许多中原古代食法。而南宋人惊叹的岭南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地方风格与正食的北味烹调相结合,就转变为南方特有的菜肴。为此,粤菜作为一个菜系已初具雏形,“南烹”之名见于典籍。
除本地物产之外,自汉代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茉莉花、海枣、芒果、菠萝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番薯等许多农作物。据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丰富的原材料使广东烹饪能做到“飞潜动植皆可口,蛇虫鼠鳖任烹调”。到了晚清,广州已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经济重镇,更加速了南北风味的大融合。京都风味、姑苏风味、扬州炒卖等与广东菜各地方风味特色相互影响和渗透促进,烹饪大师们不断吸收、积累各种烹调技术,并且根据本地环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创造,使粤菜得以迅猛发展,在闽、台、琼、桂等地占有主要阵地。《清稗类钞》记载:“肴馔之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粤菜其时已成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
正因为粤菜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鸦片战争以后,相继传入的西餐烹饪技艺也给粤菜留下鲜明的中西合璧的烙印。这一点和其他的菜系相比尤为显著。乃至近年来涌起的“新派粤菜”潮流,就是在发扬粤菜优势的基础上,更加广泛运用当今世界各国的食物原料、调味料及烹调方法来变化菜品。其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并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特点更为明显。
(二)特点
粤菜口味讲究嫩、鲜、滑爽、生脆,擅长煎、炒、烧、烩、烤等,调味喜用蚝油、虾酱、沙茶、梅膏、红醋和鱼露,颇具特色。菜肴色彩浓重,清淡爽口,滑而不腻。粤菜用料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有盛名。烹调技艺多样善变,口味清新,讲究鲜、爽、嫩,并注重养生功效。
(三)代表菜品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龙虎斗、五蛇羹、盐火焗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潮州冻肉、文昌鸡、五彩炒蛇丝、护国菜等。
五、徽菜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皖南、沿江、沿淮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候,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著名菜肴了。其烹饪方式擅长烧、焖、炖。
(一)形成
徽菜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由于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具有广泛的影响。
徽菜的形成、发展与徽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徽商史称“兴安大贾”,起于东晋,唐宋时期日渐发达,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当时徽州营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皆居当时商团之前列。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就是当时的徽商代表,他所经营的商栈、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的一半,号称“祝半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扬州著名商家约八十人,其中徽商就占六十之多;十大盐商中,徽商竟占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爱家乡风味,其饮馔之丰盛,筵席之豪华,对徽菜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上海、武汉盛极一时,上海的徽菜馆一度曾达到五百余家。
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历代名厨的辛勤创造、兼收并蓄,特别是解放以后省内名厨的交流切磋、继承发展,徽菜已逐渐从徽州地区的山乡风味脱颖而出,如今集合了安徽各地的风味特色、名馔佳肴,逐步成为一个雅俗共赏、南北皆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二)特点
徽菜的总体风格是:清雅淳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并具有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讲究食补、以食养身、注重本味、菜式多样、南北皆宜的特征。
徽菜的烹饪技法,包括刀工、火候和操作技术,三个因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徽菜之重火候是历来的优良传统,独到之处集中体现在擅长烧、炖、熏、蒸类的功夫菜上,“符离集烧鸡”先炸后烧,文武火交替使用,最终达到骨酥肉脱原型不变的目的;“徽式烧鱼”几分钟即能成菜,保持肉嫩味美、汁鲜色浓的风格,是巧用武火的典范;“黄山炖鸡”、“问政山笋”经过风炉炭火炖熬,成为清新适口、酥嫩醇香的美味,是文火细炖的结晶;而“毛峰熏鲥鱼”、“无为熏鸡”又体现了徽式烟熏的传统技艺。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是徽帮厨师造诣深浅的重要标志,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鲜独特风格的基本手段,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约有二十大类五十余种,其中最能体现徽菜特色的是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三)代表菜品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鳜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李鸿章杂烩等。
六、湘菜
湘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从它自成体系一来,就以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名扬海内外,并同其他地方菜系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烹饪生机勃勃的整体,凝成华夏饮食文化的精华。湘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以多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一)形成
湘菜源于流长,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经过历代的演变与进化,逐步发展成为颇负盛名的地方菜系。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著名的诗篇《招魂》中,就记载了当地的许多菜肴。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达到109个,烹调方法也有9大类,这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就可以得到印证。南宋以后,湘菜自成体系初见端倪,一些菜肴和烹饪技艺在官府衙门盛行,并逐渐步入民间。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门户开放,商旅云集,市场繁荣,烹饪技艺得到广泛的拓展和交流;其显著特征是茶楼酒馆遍及全省各地,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清朝末期,湖南美食之风盛行,一大批显赫的官僚权贵,竞相雇佣名师主理湘菜,并且形成攀比之风。这些都为湘菜的提高与发展,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特点
烹饪是科学,是艺术,更是文化。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除了与祖国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外,同时自身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选料广泛。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为千姿百态的湘菜在选料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二是品类丰富。湘菜之所以能够自立于国内烹饪之林,独树一帜,是与其丰富的品种和味别不无关系的。它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就菜式而言,既有乡土风味的民间菜式、经济方便的大众菜式;又有讲究实惠的筵席菜式、格调高雅的宴会菜式;还有味道随意的家常菜式和疗疾健身的药膳菜式。据有关方面统计,湖南现有不同品味的地方菜和风味名菜达到八百种之多。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湘菜正在向多样化、合理化、卫生化和营养化发展。
三是擅长调味。湘菜历来重视原料相互搭配,滋味互相渗透,交汇融合,以达到去除异味、增加美味、丰富口味的目的。调味工艺随着原料质地的不同,依照菜肴要求不同,有的菜急火起味,有的菜文火浸味,有的菜先调味后制作,有的菜边入味边烹制,有的则分别在加热前或加热后调味,从而使每个菜品均有独特的风味。在烹制的多种单纯味和多种复合味中,湘菜调味尤其重酸辣。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人民好食辣椒,用以祛湿。用酸泡菜作调料时,拌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因而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饮食习惯。
四是技法多样。湘菜的烹调方法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厨师的不断演化、总结和创新,到现在形成几十种烹调方法,在热烹、冷制、甜调三大类烹调技法中,每种类型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
(三)代表菜品
其著名菜肴有腊味合蒸、东安仔鸡、麻辣仔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湘西酸肉等。
七、闽菜
闽菜是福建菜的简称,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烹调以熘、蒸、炸、煨、炖为擅长,调味偏甜、酸、淡,善于用糟。福州、闽南、闽西三路显示出福建菜的不同风味。福州菜肴清鲜、淡爽、偏于甜酸;闽南菜讲究调料,善用甜辣;闽西菜稍偏咸、辣,具有山区风味的特点。闽菜的风格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一)形成
闽菜起源于福建省闽侯县,它是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的。丰富的山珍、野味、水产资源,为福建菜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福建自唐宋以来,随着北方移民和泉州、福州、厦门对外通商,烹饪技术相继传入,使闽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特点是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以清鲜、和醇、荤香、不腻为其风味特色,制汤有“一汤十变”之誉,以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采。
(二)特点
闽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烹饪原料以海鲜山珍为主。由于福建北部多山,南部面海,苍茫的山区盛产菇、笋、银耳、莲子和石鳞、河鳗、甲鱼等山珍野味;漫长的海滩涂,鱼、虾、蚌、鲟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平原丘陵地带则有稻米、蔗糖、蔬菜、水果誉满中外。山海赐给的神品,给闽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也造就了几代名厨和广大从事烹饪的劳动者,他们擅长制作海鲜原料,并在蒸、炒、煨、氽、爆、炸等方面具有特色。
二是刀工巧妙,闽菜注重刀工,有“片薄如纸,切丝如发,碕花如荔”之美称。而且一切刀工均围绕着味下功夫,使原料通过刀工的技法,更体现出原料的本味和质地。它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提倡原料的自然美并且达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型自然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
三是汤菜考究,变化无穷。闽菜重视汤菜,与多烹制海鲜和传统食俗有关。长期以来把烹饪和确保原料质鲜、味纯、滋补联系起来,长期积累的经验认为,最能保持原料本质和原味的当属汤菜,所以汤菜多而考究。有的白如奶汁,甜润爽口;有的汤清如水,色鲜味美;有的金黄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汤稠色酽,味厚香浓。
四是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闽菜的烹调细腻表现在选料精细、泡发得当、调味精确、制汤考究、火候适当等方面。特别注意调味则表现在力求保持原汁原味上,善用糖去腥,巧用醋爽口,味清淡则可保持原味。
(三)代表菜品
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吉鱼、荔枝肉、太极芋泥、东壁龙珠等。
八、浙菜
浙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湖山清秀,五光十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许多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熘、蒸、烧。
(一)形成
浙菜的历史,也就是浙江烹饪的历史,可上溯到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为复国,加紧军备,并在绍兴市的稽山,办起大型的养鸡场,为前线准备作战粮草用鸡。所以浙菜中最古老的菜肴要首推绍兴名菜“清汤越鸡”。其次就是杭州的“宋嫂鱼羹”,至今已有880年的历史。从杭州近郊的良渚和浙东的余姚河姆渡人类活动遗址中发现,浙菜的烹饪原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相当丰富。东坡肉、蜜汁火方、叫花鸡等名菜都离不开这些烹饪原料。南宋建都杭州,北方大批名厨云集杭州,使杭州和浙江菜系从萌芽状态走向发展状态。
浙江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风味为主,其中以杭州菜为代表。
杭州菜历史悠久,自南宋迁都临安后,商事繁荣,各地食店相继进入,菜馆、食店众多,同时都效仿京师。据南宋《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亦御厨体式,贵官家品件”。经营名菜有“百位羹”、“五味焙鸡”“酒蒸鲥鱼”等近百种。明清年间,杭州为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区,游览杭州的帝王日益增多,饮食业发展更为迅速,名菜名点大批涌现,杭州成为既有美丽的西湖,又有脍炙人口的名菜名点的著名城市。
(二)特点
浙菜有比较明显的特色风格,概而言之有四。
一为选料刻求“细、特、鲜、嫩”。“细”,取用物料的精华部分,使菜品达到高雅上乘;“特”,选用特产,使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鲜”,料求鲜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纯真;“嫩”,时鲜为尚,使菜品食之清鲜爽脆。
二为烹调擅长炒、炸、烩、熘、蒸、烧。海鲜河鲜烹制独到,与北方烹法有显著不同,浙江烹鱼,大都过水,用水作传热体烹制,突出鱼的鲜嫩,保持本味。
三为注重清新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多以鲜笋、火腿、冬菇和绿叶菜辅佐,同时十分讲究以绍酒、葱、姜、醋、糖调味,借以去腥、戒腻、吊鲜、起香。
四为形态精巧细腻,清秀雅丽。此风格可溯至南宋,《梦梁录》曰:“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食器皿,清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许多菜肴,以风景名胜命名,造型优美。
(三)代表菜品
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鳝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叫化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藕、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宋嫂鱼羹等。
菜系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菜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因为菜肴的特色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各地人民的饮食品种和口味习惯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
以物产为依据,形成的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风俗志》称:“食物之习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鲜,北嗜生嚼(葱、蒜),各得其适,亦不可强同也。”这种饮食嗜好,成为人们难以改变的习惯。“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有如人之性情不和者,不同一日居也。”只有到了近百年来,交通之发达,经济之发展,科学之文明,才将地域之间的距离缩短,物产不再是一隅之产,使物产已不再成为其菜系的唯一依据,但这种千百年沿袭而成的食俗还是不容易改变的。
除上述因素外,烹调方法的差异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写了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烹制方法,做猪肚:“滚油爆炒,以极脆为佳,此北方人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柱香,以极烂为度。”可见在袁枚之前,早已形成烹饪技术各别的菜系的不同特色。
各地菜系的最后完成,必须涌现出一大批名店、名厨和名菜,还必须有一大批名人、名著和名句的揄扬。例如京菜在明末清初还并不是很有名,到了乾隆年间,“北京烤鸭”开始小有名气。《燕京杂记》云:“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其贵至有千余钱一头。”《竹叶亭杂记》亦云:“都城风俗,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烧豚相馈遗。”同治三年(1864),河北蓟县人杨全仁在前门外开设“全聚德鸭店”,用填喂方法育鸭,肌肉丰满,皮薄脯大,挂炉烘烤后,皮脆、肉嫩、味香,名曰“北京烤鸭”,并制成几十种鸭菜成为全鸭席,从此名声大振,带动了其他京菜的身价日高。《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诗云:“闲来肉市醉琼酥,新到莼鲈胜碧厨。买得鸭雏须现炙,酒家还让碎葫芦。”
中国菜虽然已经流派林立,各城体系,但这种局面也不是铁板一块,永不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饮食业此消彼长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应该看到,由于交通的发达,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口味将发生变化,各地各菜也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这都可以使这个动态结构重新组合,乃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一番融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菜系,这就有可能使中国菜“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