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质量管理的发展概况

质量管理的发展概况

时间:2023-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兰将日本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全企业质量管理。1962年,日本企业中出现了质量管理小组,它是生产现场工人自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基层小团体。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调动了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使推行质量管理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通过“质量月”活动和建立质量奖励制度等,造成一种声势,引起社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从而推动日本的质量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化制造和网络信息化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激烈竞争,如何保证并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已成为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并得以发展的关键。质量管理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和各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质量的紧迫感。人们不仅把质量看做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质量看做对人类社会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一个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如果质量有问题,将会阻碍和限制其应用水准,甚至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人们必须重视产品质量,把对质量的改进看做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再生产率、减少废次品损失和增加社会效益的战略良策。

一、世界上主要国家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1.美国

美国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美国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在质量管理实践中能够率先形成一系列理论、技术和方法,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休哈特的控制图、道奇和罗米格的抽样检查方法以及费根堡姆和朱兰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等,这些都对全球的质量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质量管理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重视质量管理规范化工作,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始了质量保证规范化方面的工作;重视质量成本分析,注意在一定成本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此外,美国的企业都非常重视用户的需求,积极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工作。

2.日本

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从质量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为了振兴其濒临崩溃的经济,从美国导入了质量管理。经过50多年的努力,日本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式全面质量管理,并使之成为日本制胜的法宝。

朱兰将日本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全企业质量管理。它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并且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开始直至现场第一线工人,企业各阶层的全体人员均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2)质量管理小组。1962年,日本企业中出现了质量管理小组,它是生产现场工人自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基层小团体。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调动了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使推行质量管理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3)质量管理考察。最高经营者一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内,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者们经常对下属各单位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诊断、检查和指导,开展质量管理的监察活动。

(4)活用各种统计方法。日本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重视灵活运用各种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且十分注重发挥它们的实际效果,并将其通俗化、公式化,以利于现场工人的方便使用。广为人知的统计质量管理七种工具及后来的新七种工具,就是这种简明化、公式化的产物。

(5)质量管理教育和训练。日本企业十分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注重质量管理教育和训练。他们认为,人的质量意识决定了人的质量,人的质量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工序(过程)质量,工序(过程)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为了使人有质量第一的意识,必须采取各种形式对人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和培训。

(6)全国的质量管理推行活动。通过“质量月”活动和建立质量奖励制度等,造成一种声势,引起社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从而推动日本的质量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

3.我国的质量管理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质量管理检验机构的专职检验员,这说明当时的质量管理已从当时的生产工人的经验管理发展到了有组织的专人检验。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有些工业部门曾研究并推行过统计质量控制。1977年,在数学研究部门的帮助下,一些企业再次以数理统计为基础进行工序(过程)质量控制试点,取得了一定效果。1996年12月,我国政府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这是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指导我国质量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将大大促进我国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为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我国从1988年开始等效采用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1993年1月,开始等同采用该系列标准,并推行质量认证制度。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系列质量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中国提出了“质量兴国”方针,并把提高质量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通过不懈地努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产品质量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整体而言,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质量管理。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

1.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再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所以这种质量管理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了检验费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凸显出来。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统计质量控制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贝尔公司的工程师休哈特、道奇和罗米格等。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休哈特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工生产急剧发展,尽管大量增加检验人员,产品积压待检的情况仍日趋严重,有时又不得不进行无科学根据的检查,结果不仅废品损失惊人,而且在战场上经常发生武器弹药的质量事故,比如炮弹炸膛事件等,对士气产生极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政部门随即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才得到更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大型、精密、复杂的产品出现,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更为突出。这就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全面质量管理》。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小思考1-1】

质量管理发展的各阶段之间有何关系?

答:质量管理发展的各阶段不是孤立的、互相排斥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和发展,而每一次质量管理的发展既是一次质量飞跃,也是一场质量革命。可以预测,随着新技术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将会更加完善和丰富,质量管理将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渐完善,更趋科学性,更趋实用性。各国在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时,都各有所长。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生产销售已打破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关于质量的观点也不一样,这往往会形成国际贸易的障碍或鸿沟,因此需要在质量上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准则。

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当前,各国许多企业都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达到第一流质量而采取有效的对策。质量不仅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要手段,而且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质量改进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减少损失、增加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现代经济使开放性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世界性的经济合作,成为每个国家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条件。

全球已形成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浪潮。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政治领导人已经实施国家质量政策,以提高本国生产力,甚至在一些非竞争领域,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也推行质量政策,而使人民感到满意。

ISO 9000现象的出现。ISO 9000标准自1987年公布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国家迅速以ISO 9000标准代替本国的标准。在国际市场上,ISO 9000系列标准已成为评估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是否合格的基础,并成为许多国家开展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和注册服务的基础。国际标准化专家称ISO 9000迅速发展的现象为“ISO 9000现象”。许多国家承认和国际承认的产品认证体系已结合ISO 9000确定了产品认证标志。许多大的工业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如大众汽车、杜邦、雷诺),以及英国、新加坡的国防部、美国的海军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采购都已制定了实施ISO 9000标准的战略性规划。许多国家的政府采购,要求大的合同供应商注册ISO 9000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