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时间:2023-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4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中国虽然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转化,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少,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较低,目前真正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则更少。

2.2.4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国虽然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转化,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1)我国制造业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国际市场份额不高。

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少,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较低,目前真正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则更少。“世界制造工厂”的标志是,能够向世界市场提供大量的出口产品,而不是仅仅看该国工业产品的生产总量。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工业品多数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工业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工业品消费大国,各种工业品首先供应国内消费,其次才是出口。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如家电、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内销,出口比例极少。

(2)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缺乏价值链的主动运作,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致使大部分企业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获得价值较低。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主要采取以下两类方式:

第一类是发展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生产加工基地的国家,主要是赚取人工费用,实现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了一步,但仍然属于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当然,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并存的,只是比重的高低有所区别。

(3)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主要优势仍然在于人力成本,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下缺乏新的优势来源。

在目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从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看,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虽然已经超过纺织品出口额,但在出口的机电产品构成中,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品为主。中国工业增加值相当于美国工业增加值的30%左右、日本的50%左右。而中国每年进口的机械电子产品达千亿美元,且都是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

从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创造产业的主体技术多依靠国外,企业集中度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距离实现决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以上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企业发展规划,在一种无序状态下发展企业,导致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资源整合,小而全,导致企业缺乏规模效益,并且风险高,退出门坎高。

中国企业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弱,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信用度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家的经营思路有关。大部分企业从原料环节开始制造,无法抓住行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结果经济效益低,只能任人宰割沦为加工厂。

(2)缺乏市场创新,无法抢占世界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往往在区域发展很好,但跨区域发展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国际化中均缺乏好的表现。对于不同的市场缺乏新的市场手段,只能坐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上处理问题,导致无法适应新市场。

(3)缺乏技术创新,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

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研发上采取跟随战略,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有效战略,为日本和韩国企业所证实。但跟随战略有两个要求,一方面是跟随的机会选择;另一方面是跟随的速度。中国企业大多数不重视市场分析,造成开发出来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更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反应速度慢,内部各系统协调不畅,等产品开发出来时,市场已经饱和了。

(4)企业管理粗放,缺乏目标管理,经营成本高。

中国的企业环境确实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成为许多企业制定目标管理的难点,但也因此成为许多企业不定目标的借口。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可以说更需要目标管理,尤其是动态目标管理,这需要管理者投入更多的精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