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台北经验:产业转移与供应链整合
(一)台北经济概况
台北作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省会,人口只有260多万,但在台湾经济体系中,台北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角色。产业方面,据台北市政府主计处及商业处2009年度统计,第三产业企业数共166 053家,占全部登记一、二、三产业登记企业数的77.57%;若以营业额(新台币102 303亿元)计算,占比更是高达79.94%。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产生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比例提升的趋势未见减速。
台北第三产业当中包含了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服务、运输仓储、通信、工商服务等。服务业的盛行,让台北市成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当容易取得的城市。同时,台北市在科技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为目标的台北,有线上网率、无线上网率等指标,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更为重要的是,台北的总部经济效应相当明显,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
在金融方面,极佳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台北良好的商业环境,许多外国银行在台北设立分行,有些则在台北设立办事处。台北市政府对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及促进国际金融自由化也一直不遗余力。截至2001年底,全台湾的金融总机构有79%设在台北市。并且,台北市证券、期货业及保险业的企业单位总数占全台湾总数的62%与42%,比例亦最高。
(二)台北经济转型模式
东亚产业发展的模式被经济学界认为是通过产业政策推动的成功典范,但是仅有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而没有市场经济运作所形成的上、中、下产业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分工,产业集群的区域转移与扩散还是难以使企业保持全球竞争力(陈丽瑛等,2009)。
中国台湾与韩国产业的技术发展层次同属中等层次。中国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造就了企业具有特别强的“市场适应性”;韩国则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尽管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完全相同,政府或行政当局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政府或行政当局的推动是基于市场经济的,都是通过市场竞争来保持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建立产业的发展优势的。
无论在60年代中国台湾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70年代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石油化工及其加工业,以及80年代成功发展电子零部件及半导体产业,“产业、制度和区域”这三大要素塑造了中国台湾路径依赖型的发展模式(Hsu&Cheng,2002)。
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制造成本上升,产业资本外流(资本流向大陆和东南亚),台湾通过发展服务于出口市场营销及物流的知识服务业,逐步发展转型为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结构的经济。而提高“取得、累积和应用”知识及资讯的效率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其核心内容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何构建公司之间、公司内及公司外各种网络,以及网络系统的垂直和水平的治理和互动(Hu,Lin&Chang,2005;Chou&Lin,2007)。
(三)台北产业转移经验总结
中国台湾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台北为中心所谓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出现区域性的产业转移,即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向岛内中部、南部、东部的区域(以及大陆)转移。根据陈丽瑛等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以下特点:
(1)市场竞争压力是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区域性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推动下建立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基于区域的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公司治理是促进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
(2)企业过度拥挤的北部地区制造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咨询、批发业、服务于出口供应链的物流业)和商业向中、南部地区的转移,在此同时,北部地区则发展提升其专业服务业,集中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包括设计建设新世代工厂)等。这样的区域性产业转移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了企业整体出口竞争力。
(3)随着北部地区工业向外部转移,集中发展专业服务业并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带动及转移效果较明显的服务业,依次为金融中介业、保险业、运输辅助业、零售业、航空运输业、证券期货及其金融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