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4.1.1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并实现质的进步的加速器
(1)从城市的产业支持看。传统意义的城市化基本上由工业支持,城市产业以工业为主。西方城市化理论分析和实证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
图31 德州市中心城区服务业与城镇化互动分析图(88)
(2)从城市的功能看。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基本上是量的影响,即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则是质的影响,即促进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化的过程绝不仅仅表现为人和物从分散到聚集的状态的改变,而更在于由于聚集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的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这种提升的基本动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等行业为集中的人口提供生活服务;金融、保险、科技、通信等行业为企业提供生产配套服务;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为企业提供流通配套服务;广告、咨询、新闻等行业为企业提供营销服务。没有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城市仅仅是一个人和物的堆积地。城市需要通过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还城市本来面目,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城市。因此,强化城市的市场功能与提高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密切相关。
图32 总部经济拉动效应图(89)
(3)从服务的特征看。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开,其发展不依赖于本地的市场容量,因此可能出现制造业基地进入农村的状况;而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的,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因此服务业基地需要聚集于城市,城市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服务业规模越大,越能实现规模效益。另外,由于服务需求相近,信息流通迅速,交通便捷,如果各个城市服务成本、品质和服务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的客户更有可能跨越地域寻求更佳的服务,这意味着一个城市服务业越发达,对客户越有吸引力,这个城市的功能及竞争力越强。
(4)从外资的产业环境看。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多,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如外资高科技研发中心、外资服务业,它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更高。一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就成为外资评价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准。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服务环境越好,现代化程度越高,其国际地位将越突出。
§4.1.2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升级的推进器
吉昱华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服务业的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通过发展大城市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过程。城市是服务业需求特别旺盛的区域,这是城市型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城市是服务业的基地,集中了服务业的大部分劳动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特别高。
(1)城市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是市场和流通部门相对发达的地区。大量商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以城市为中心,分流到乡村。
(2)在农业生产服务需求比较弱、农业服务业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第二、三产业需要的生产服务较多。而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所以城市对生产服务的需求高于农村。同时,在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现状下,农村居民对社会化生活服务的需求较少,城市居民成了社会化生活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3)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历来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
(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政府和党政机关、警察、社会团体等机构是以城市和城镇为基地的。
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规模上的聚集效益,使同类企业可以建立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协作,不同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地理上的优势效益,使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取得主动;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环境上的外部效益,使企业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许多的企业活动得以外置化。
综上所述,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现代城市化的载体和依托,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扩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反之亦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