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湾的路程
杨学文
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手印,开中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但三十年后的一天,有人发现陇西红崖湾生产队于1978年10月21日就已开始了土地承包到户,早于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这一意外发现促使我们踏上了去红崖湾的路。
红崖湾位于陇西边远山区。出陇西城向南,初冬的风卷起碧岩镇的落叶和尘土。我们向红崖湾步行,不见机器的轰鸣,劳累后的耕牛在地头吃草,三三两两的农民在挖药,道地的党参、黄芪等药材码好了堆在路边。不远处的文峰镇,就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收购基地。陇西人正在努力打造“中国药都”。
初冬的天已冷,但进入犬吠鸡叫的村庄,却给人一丝丝温馨。路的周围是落叶的杏树、榆树,枝丫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灿烂的颜色一直拖在地上。政府推广的玉米双膜沟播技术,给每个乡村镀上了金黄。三三两两的黄牛或卧或走在路上,不见牧者,一排田园景象。听说红崖湾人有养牛的传统,它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项来源。
穿行在落叶、尘土、牛羊和鸡犬的乡村,看着依稀的冬麦泛出的绿色,我们想着三十年前的往事。当时要饭要惯了的红崖湾人是怎样冲破社会的“禁局”,在这里不安而兴奋地开始了土地的试验?当时的省委书记宋平同志就曾鼓励说“如果遇到有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情况,要敢于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敢于突破。突破是好事,不突破就不能前进。”红崖湾人终于突破了“要饭史”,但在之后的三十年,当这种突破已变成一种社会的大行动时,红崖湾却不像小岗村一样被人熟知,而是不露声色的混迹于百万大山之中,保持了一种乡村的沉默,在平淡中迎来一个个生活的日出。
当我们说着这些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得类似于血的颜色,清澈见底的科羊河使人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红崖湾终于到了。我们手把手踩着铺满落叶的路,摸上一户普通的人家,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开会研究承包到户老会计的院子。我们兴致勃勃的走到门口,却发现主人劳作未归,落叶满地无人扫。门前庞大的节灌窖盖子上,红油漆醒目的写着某年修建水窖的标志,皮带做的水绳伏在窖盖旁。“121工程”的实施使红崖湾的吃水问题基本解决。
我们便进了另外一户人家,一个身体壮实的老人在剥玉米,她说她和孙子刚从新疆摘棉花回来,两个人两个月挣了5000元,其他的人都到地里挖药材了,她已记不清楚包产到户的准确日子。
我们便在院中等着其他的红崖湾人,他们正从不同的路上运着土豆、药材归来……
——摘自2008年12月24日《甘肃日报》
(作者系定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定西市委宣传部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