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老县委书记张自强的交往
李世英
2008年12月16日,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陇西县委原书记张自强,县革委会原主任、县政府原县长陈得录和副县长王治邦,陇西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史继宗和主任聂治堂等集体回忆陇西改革开放30年变化的聚会。第二天,又在《定西日报》上看到张自强口述、定西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张全有整理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一连两天的所见所闻,勾起我对父亲与老书记张自强的一段特殊交往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我不但知道父亲叫李恒山,祖籍山西太原,而且知道父亲出身三代中医世家,幼承家训,又拜蜀地名医陈浩然先生,悬壶陇西,行医治病,为民造福。由于父亲是闻名遐迩的中医大夫,解放后,组织安排父亲在陇西县医院从事中医、针灸工作。1962年,组织推荐他进入甘肃省中医学院深造。父亲潜心中华医学,又勤于临床善诊积累,对中风、痹症、痿症等疾病尤显特长。
父亲的医德和医术在陇西是有口皆碑的。1959年隆冬,有人在陇西科羊沟的大路旁发现一具“死尸”。正在当地碧岩龙川水库工地给民工治病的父亲闻讯赶来,经过细心的检查,他发现“死尸”的心脏还有微弱的跳动,就紧急采取了针灸及西药注射等抢救措施。过了一会,“死尸”活了过来,并慢慢睁开了眼睛。原来,此人是附近魏家村的农民,从宝鸡探望女儿归来,饥饿困乏致使他栽倒在地昏死过去。这件事一传开,父亲便成了陇西当地能起死回生的名医。连附近各县的群众,凡有疑难杂症,均慕名而来,登门求医。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凡有求救,父亲均欣然应诊,经常是顶着烈日出外医诊,或在灯光下为患者针灸、熬药,宁可全家大小不睡觉也要给予病人一切方便和关照,群众夸赞他是“华佗再世”,面对家里人少不了的几多埋怨,父亲总是微笑着对大家说:“治病救人,仁术仁心,这是橘井杏林中人积德行善之举,切不可有半点私心杂念!”。“切不可有半点私心杂念”这句话以后成为我们全家人的一条准则。兄弟姐妹八人中,凡有埋怨情绪者,大家总会对着它重复父亲的教导——“切不可有半点私心杂念”。1960年冬天,父亲正在陇西城关公社汪家门大队巡诊,当父亲走进一家大门时,见村间众人正在为已穿上“寿衣”、捆好手脚的一女青年停尸办丧,职业的敏感使父亲伸手去摸“死人”的脉搏。他却发现此女人并未死去,疑为胃部疾患。他又去压女人膨胀的胃部,果然发现女人的眼睛在动。于是,他紧急召唤大家把“死人”松捆,安放炕头。只见父亲拿过银针,直刺女人胃脘穴。一针下去,“死人”突然长吁一声苏醒了过来,这一幕惊呆了当场围观的群众。接着爆发出一阵欢呼鼓掌和亲人的感恩叩谢。经父亲十多天针灸治疗,终于从死神那里夺回此女人年轻的生命。后来我问父亲:当时凭什么断定此女人未死?父亲说:“此女人患了急性胃痉挛,致使休克。这种病最容易误认为死亡,为医者就是死亡线上的生命卫士!”。父亲这句话成为伴我终身为医的座右铭,镌刻在心,永志不忘!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父亲被认为有历史问题,被下放到城关公社园艺大队合作医疗站当赤脚医生,全家成了农民。父亲在园艺大队合作医疗站仍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每天诊病百余人次。他精湛的医术,诚恳的服务态度,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父亲在世时给我说:记得1978年8月的一天,陇西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克勤到我们家来,说:“请你给县委张书记去看病。”父亲说:“我去恐怕不合适吧。”李克勤说:“是张书记同意的。”父亲便去给张书记诊病,服了三剂药,张书记的病就好了。
过了几天,张书记派专人把父亲叫到他的办公室,直接对父亲说:“听说你原来在县医院工作,是什么问题把你下放的。”父亲说:“是历史问题。解放前,我去云田看病,在路上遇一同行人,他问了我的姓名、职业、住址。当时,我也没有在意,就全部告诉了人家。解放后,政府取缔‘一贯道’时,定我是反动道会的头子,就把我处理下放了。”张书记听后说:“你把你的情况写个材料,交给李克勤同志,转交落实政策办公室。”
父亲的材料报上去不到半个月,县委就安排有关部门调查父亲的情况。经调查,父亲没有参加过“一贯道”组织的任何活动。很快,父亲就收到了县委落实政策的通知,恢复到县医院工作,全家也由农村迁入到城镇。父亲恢复工作后,才听说,张书记听说父亲是位名中医,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少年来不能正常行医时,就督促公安局、县政策落实办公室认真查处,所以十多天就平了父亲的冤案。为了充分发去年父亲的才能,张书记就亲自给卫生局、县医院安排,要县医院设专门的针灸科室,让父亲主诊,并派助手协助。由于他亲自抓父亲工作的落实,县医院很快开了针灸专科门诊。开诊后,张书记去医院门诊看望父亲,他亲眼看到前来诊治的病人每天有三五十人之多。群众高兴地对张书记说,多少年了,把好大夫不让给群众看病,现在可好了。他听后,在鼓励父亲看病救人的同时,要注意抓紧培养继承人,更多的造福于群众,父亲十分感动。
其实,解决父亲所谓历史问题的举动,是陇西县委和县委书记张自强在陇西最先纠正冤假错案所做的事情之一。当年,陇西县委和县委书记张自强对全县“文革”前和“文革”中已结案件进行复查,为许多人恢复了名誉,安排了工作,也为许多家庭解决了大问题,让许多干部群众能够重新为党为人民做事情。
父亲非常感激党的实事求是好政策、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倍加努力工作,经常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可以说,父亲风风雨雨数十载,奔波于村落民舍间,就诊于病榻之侧,废寝忘食,献身于民。《甘肃日报》、《定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父亲的工作做了多次报道。尤其是1988年4月10日《甘肃日报》报道了父亲的事迹后,一直关心我们一家,每次来陇西都要到我家中看望父亲的甘肃省监察厅厅长张自强同志,特别从兰州寄来“晚霞普照分外明”条幅,以示祝贺。2002年春天,父亲过80寿辰,张自强书记还专门给父亲作了寿词,记得内容是“甘为春蚕吐丝尽,奉献芳心万古流”,盛赞父亲潜心学问,终生从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父亲被选为陇西县政协第五、六届常委。期间,父亲认真履行职责,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政议政,先后围绕发展陇西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提案,如《关于筹建县中医院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的提案》、《关于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提案》等,这些提案均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筹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四层中医院住院大楼,筹资200多万元购置B超、胃镜、200MAX光机、心电图半自动化分析仪等五十多件先进医疗设备。父亲退休后,仍在中医院政协委员咨询诊疗室为群众义诊服务。台胞原瑞麟先生在台湾就患有胃部痼疾,1990年来陇西后,找父亲为他医治,父亲用针灸和中医治疗。令原瑞麟先生都不敢相信的是,在台湾数家大医院经专家诊治数十年均未好转的痼疾,竟然在故里陇西被父亲治愈康复,感激万分,这使他深感中华传统医学之博大精深和父亲妙手回春的医技之精湛。在返台前特持匾牌致谢:“医国医人,功同良相,寿人寿世,德业永彰!去国五十,辛未还乡,治愈沉痛,衷心颂扬!台胞原瑞麟时年七十六岁1991年7月9日。”可以说,父亲为陇西中医院的创建、发展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同时他更注重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先后写出《中药对症心得》、《中国针灸史略》、《针灸特空穴词》等专著,为中华医学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父亲不但救死扶伤,研究医学,推动陇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研究李氏文化,担任陇西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努力推动陇西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世人皆知,陇西是世界李氏公认的根基和发祥地,经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李氏文化,而且陇西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齐名,是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父亲积极投身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经过努力,1992年8月1日,陇西召开了历史上第一届李氏文化研究会。全体理事公开推荐父亲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会后,他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为“陇西堂”的筹建、李氏文化的研究、海外李氏族人的联络、族谱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人员的配备、工作的开展而奔波忙碌,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新唐书》、《旧唐书》、《巩昌府志》、乾隆《陇西县志》等史书与方志,与研究会人员一起深入民间实地考察了陇西境内的李家龙宫、太白故里、五李亭、李贺墓、西园天王李靖庙等遗址,联络外地工作的陇西籍李氏族人共同为李氏文化的研究献策出力。在父亲的影响感召下,先后从北京、山西、福建、四川、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新加坡征集到大量的李氏族谱及其有关资料,聘请了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山西社科院和福建、安徽、敦煌等文物古迹专家、教授为特约研究员,专门从事李氏文化研究。1994年5月30日,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在兰州成立,父亲应邀参加大会,并被推选为总会副会长。尽管他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但为了弘扬李氏文化,他仍然殚精竭虑,日夜操劳,撰写了《世界李氏名人录》、《诸李诗文集》、《李氏词综》、《李氏楹联集》、《当代李氏中医名人选》等著作,为李氏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和宣传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陇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投资、旅游、考察、观光、祭祖的李氏族人纷至沓来。据统计,十余年来先后有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40多个李氏宗亲组织和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的十多万李氏族人前来陇西祭祖、观光和旅游。当然,这与各级党政领导和陇西全县人民的大力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作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副会长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会长的父亲,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并为之奔波、呐喊、开发和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其功绩熠熠生辉、功不可没。父亲李恒山的名字,永远辉映陇西李氏文化这块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金字文化品牌!
宋代哲人朱熹有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的父亲是我们子女在事业上最好的一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及笃行榜样。他用言传身教栽培子女,教育我们都长大成人。现在,我们全家40余口,子孙15人先后考上大学、3人参军,并均参加了工作,是陇西县医疗、司法、工商、公交、新闻等行业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为陇西、为国家做事情。
由于受父亲医术医德的熏陶,我懂一些医学,曾担任陇西县中医院院长、县卫生局局长、县人大科教文卫主任、县委委员、县政协委员。现已退休,经常义务给群众看病,并接任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担任第二任会长。我是父亲的长子,我代表我们全家40余口,感谢已于2008年古11月8日驾鹤西归的父亲给予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执行党的好政策的陇西县委原书记张自强让父亲为党为人民有机会做工作,让我们全家有机会能够为人民做事情!
2009年6月于陇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