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相关理论研究及其述评
与本章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买方(寡头)垄断者的后向一体化动机;二是需求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动机的影响。
McGee和Bassett(1976)分析了一个买方垄断的制造商与竞争性的原材料供应者之间的纵向关系问题。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导致制造商减少了原材料使用量,从而减少了最终品产量。而买方垄断者的后向一体化则可以消除这一无效率的结果,使得产业利润和社会福利明显增加。
Perry(1978)扩展了McGee-Bassett模型,从而将买方垄断者的纵向兼并决策过程纳入其分析框架。当制造商实施后向一体化时,通常必须以超过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所得利润(租金)的价格去兼并其资产。如果制造商同时兼并所有的供应商,就将支付给上游企业其买方垄断下所得的租金。但Perry的模型显示出,制造商可能通过一次兼并一个供应商的方式来抽取这些初始租金的一部分。对于部分一体化的制造商来说,其成本最小化将导致其子公司生产的扩大以及从独立供应商处购买的投入品的减少,从而使得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并由此减少了给独立供应商的租金。因此,制造商能够以较低价格兼并新的子公司。进一步,这样的兼并策略是可置信的,因为制造商在每一点上都最大化其利润。使用这一策略,制造商能够实质性地减少后向一体化的成本。租金抽取就成为一种不完全价格歧视的形式,可以强化制造商的后向一体化激励。Perry通过对后向一体化成本的合理假设,判断出买方垄断者存在至少实施部分后向一体化的激励。
然而,以上研究是基于买方垄断者为确保供应动机而进行的后向一体化,这与本书所讨论的需求波动的影响不同。Carlton(1979)、Perry(1984,1988)、Bolton和Whinston(1993)以及Emons(1996)研究了需求不确定性下的纵向一体化动机的影响,这是与本章主题最相关的理论成果。
新古典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解释是,公司想确保它们的投入品供应和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公司的纵向一体化动机不仅仅是想避免中间品市场上纯粹的随机波动,更意味着以较低的价格获取投入品或以较高的价格卖掉产品的意愿。确保供应或市场的动机说明市场是不完全的,因此,纵向一体化是作为一种规避来自上游供应风险的手段(Perry,1988)。
Carlton(1979)通过构建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模型证明了以上解释。他认为,大多数市场都没能使价格的即时变动恰好让供应和需求相等,买方与卖方并不总是能够购买和出售他们想要的数量。因此,企业需要纵向一体化去获得更稳定的投入品供应资源。他证明,纵向一体化可被视为从一个经济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风险的手段。公司具有一体化动机以确保输入品供应来满足他们的“高概率”需求。
然而,Carlton的结论是在很多严格假设下得出的,例如,制造商生产易腐性产品、不确定性源于外生的需求或供应,以及上游寡头垄断和下游竞争的纵向市场结构等等,这些假设都与本章有所不同。进一步,在Carlton的模型中,零售商是通过建立自己的制造子公司来进入上游生产阶段的,即内生式扩张,而本章考虑的是下游企业将通过兼并上游企业进入中间品供应阶段。显然,这两种进入方式所得出的结论不会相同。
在此基础上,Perry(1984)给出了需求不确定性下的纵向均衡。他假设,由于存在外生的随机净需求,所以在中间品市场上产生了价格波动。而竞争性买方与卖方能够随着市场的价格波动来调整生产并增加他们的利润。即使公司不喜欢波动性回报,但也无法抵抗期望利润增加的诱惑。容易看到,如果买方与卖方同意交易固定数量的投入品,而不是参与到中间品市场中去,那么就可能减少他们的联合利润。因此,必然存在着来自生产的同步性(即纵向一体化)的经济性使买方与卖方愿意纵向一体化[2]。Perry的模型产生了稳定的纵向均衡:一些买方与卖方兼并为一体化公司,而其他买方与卖方保持独立。相比之下,Green(1974)给出的纵向均衡模型则有些极端。Green假设,中间品市场上外生需求的波动和刚性的价格导致对上游或下游公司的配给。因此,这些公司愿意一体化。然而,Green假设一体化具有的不经济性可能来自于纵向的范围不经济性或公司规模的不经济性。如果配给足够苛刻,尽管存在不经济性,最终结果也是所有上游与下游公司的一体化。因此,纵向均衡要么是任何公司都不一体化,要么是所有公司都一体化。
显然,纵向均衡的出现以及出现何种纵向均衡可能完全取决于模型的假设条件,但无论如何两个模型中都存在至少一种涉及纵向一体化的均衡。此外,尽管Perry(1984)的模型简单并易处理,但却是建立在上下游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之上的,这一市场结构的现实性令人怀疑。本章将对此进行扩展,研究下游为买方垄断结构下的纵向安排问题。进一步,本章的需求波动不是来自外生供给或非一体化公司的外生需求的随机性,而是来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本章模型与上面模型的最后一个差异是:Perry的纵向一体化作为消除价格波动的手段,但价格波动实际上能给非一体化公司带来好处,因此需要在一体化带来的收益与不足(灵活性不够)之间进行权衡,而本章的价格波动则不利于买方垄断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
Bolton和Whinston(1993)将纵向一体化的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模型扩展到多边框架中纵向一体化的激励问题。在他们的模型中,一个上游公司生产一种投入品,下游两家公司用该投入品来生产他们的最终产品,但在有些情况下,上游产能不足以满足下游的需求。进一步,为了关注纯粹的投入品确保问题,他们假设下游公司之间不存在竞争效应(下游产品可能是不同的产品,或可能在不同的市场出售)。他们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影响是什么?第二,社会最优的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第三,私人激励如何不同于社会最优?他们强调,当供应关系是多边的时候,在决定公司范围时出现了新的复杂性。他们证明,交易成本的节约经常是双刃剑,兼并双方确保供应考虑的缓和经常恶化了其他下游公司的确保供应考虑并导致一种市场圈定形式。由于这些外部性,均衡和社会最优的所有权结构可能明显不同于基于双边考虑所推导出来的均衡。
Bolton和Whinston继承了不完全契约理论讨论纵向圈定问题的分析框架,这与本章的新古典框架不同。而且他们所基于的环境是上游垄断的纵向市场结构。但是,他们与本章一样讨论了供应确保问题。
Emons(1996)类似地考虑了需求不确定性下(高需求与低需求分别以一定的概率出现)纵向一体化确保供应的动机。尽管在他们的模型中,中间品市场具有弹性的价格和竞争性上游公司的特征,但下游公司总是纵向一体化的。如果下游公司自己生产投入品需求的一部分,那么它会削减总投入品需求并因此压低市场价格。给定纵向一体化公司的产能不是太大,这一买方寡头垄断效应超过了低需求状态下产能闲置的风险。进一步,后向一体化水平经常很高[3],但却是无效率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研究所涉及的需求不确定性通常是随机变量,而本章的需求波动表现为以一定的概率出现低需求状态,以一定的概率出现高需求状态,而且两种状态分别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不那么具有“随机性”。此外,本书考虑下游产业受到价格规制的情况,与上述研究相比,这会带来厂商动机以及行为策略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