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采用子系统概况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采用子系统概况

时间:2023-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间,农民接受该技术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特点: 1928年至1933年接受该技术的农民仅10%,而至1936年的3年间即达到40%,出现了明显的“起飞”阶段。进一步分析说明,在技术传播开始阶段扩散较慢,当采用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也即达到临界数量后就会到达起飞阶段,之后持续上升,在采用者的比例超过50%后,曲线又呈平缓趋势,因为大部分人已经采用了技术,新的采用者就越来越少,以至最后发展曲线与时间线平行。

6.1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采用子系统概况

6.1.1 农户新技术采用的一般规律

Bryce Ryan和Neal Gross从1941年到1943年,他们对衣阿华州的259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1928年至1941年,259位农民中有257位接受了杂交玉米技术,采用率很高。此间,农民接受该技术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特点: 1928年至1933年接受该技术的农民仅10%,而至1936年的3年间即达到40%,出现了明显的“起飞”阶段。之后,接受杂交玉米技术农民的比例又开始减少。进一步分析说明,在技术传播开始阶段扩散较慢,当采用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也即达到临界数量后就会到达起飞阶段,之后持续上升,在采用者的比例超过50%后,曲线又呈平缓趋势,因为大部分人已经采用了技术,新的采用者就越来越少,以至最后发展曲线与时间线平行。用图形表示则说明在一定时间内,农民接受杂交玉米技术的比例(采用率)呈正态分布,趋势图呈现出典型的S形。这个曲线也可以用罗杰斯蒂曲线公式表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Rogers(1962)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美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扩散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新技术的采用时间和采用人数呈正态分布状态。并把采用者按采用时间早晚分为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和落后者等五种类型,把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过程分为认识、兴趣、评价、试验、采纳等五个阶段。认为农业新技术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叫社区,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的扩散,即由少数个别人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从众阶段,这个过程通常为S型扩散曲线。在以E·罗杰斯(Everett M.Rogers)为代表的传播学者对S型曲线趋势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瑞安和格罗斯的这个研究被认为是技术传播研究的经典,S型曲线趋势模型也被公认为技术传播的模式。

6.1.2 农户技术采用的决策模型

一般情况下,在给定的某一时期内生产者的决策可假设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生产目标(如利润或产量等)函数的最大化。目标是生产投入、技术采用决策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函数,而技术采用决策是指生产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对生产中可供采用的所有技术(包括连续和不连续的、综合的和单一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等等)做出定性(采用还是不采用)和定量(若采用采用的程度如何)的选择和决定。以上问题用数学形式可表示为:

πi= p·q(x)·g(z)-∑rjXj

式中,πi为第i户农户对采用某种技术的期望利润(假设利润为农户生产的目标函数); q(.)为新技术采用后的生产函数; g(.)为技术采用决策或信息的转换变量函数,取决于Z(影响技术采用的各种因素); X为j种生产投入(Xj)的投入向量; p和r分别为产出和投入品(X)的价格。假设一种新技术有相对的效益优势、没有任何风险,农户对新技术的所有特征、应用技术、产量水平、生产效益、产品的生产潜力、期望价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g(z)值为1,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完全被采用。相反,即使某种新技术在生产上可能会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益,若农民对其毫无了解且技术本身有极大的风险,g(z)值为0,技本采用率为0。但在实际情况下,g(z)值往往是介于0-1之间。技术采用的中心理论就是研究g(z)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Z)(黄季焜,1994)。相对于传统技术,新的农业技术通常具有较高的预期产出和较大的风险等特性。

6.1.3 资源节约型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分析

农户既是技术采用行为主体,又是农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主体,农村环境资源的消费主体,也是农业经营的最小和最基本单位。农户技术行为决定了农户资源利用方式,农业资源的不当利用和农村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从这一最基本单位开始。同样,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利用也必须从这一最基本单位开始。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从资源利用主体出发,农户较注重开发资源技术,忽视资源保护和资源节约技术。由于资源产权不明晰,激发了农户使用资源时追求短期利益,在资源开发中较多考虑开发现存资源的高产值、高速度,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致农户较注重采用资源开发技术,如,机械砍伐、密网捕鱼、陡坡垦殖等。对于一些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草地改良技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等则很少愿意采用,从而在一些地区形成土壤流失、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公地悲剧”现象。

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的目标和政府技术推广的目标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政府目标是宏观目标,更多地考虑技术扩散后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而农户作为理性的决策者,往往更多地关注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改变,只有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支出时才考虑去采用该技术。两者的目标差异决定了在某些农业技术面前政府和农户的利益有冲突。国家为了实现其宏观目标,必须对农户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或对符合政府目标而违背农户目标的技术进行各方面的支持,使农户的采用成本降低或收益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户采用该技术。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由于当前农业自然资源的价格相对较低或零价格使得农户采用传统技术的私人边际成本较低而边际收益较高,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带来了较大的负效应。因此,研究农户在采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中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而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农户的决策行为符合政府的宏观目标,实现农户和政府双赢的结果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采用的重大课题。

农业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当前农业发展中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地方农户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能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本章拟通过对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分析,来分析农户采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技术采用方农户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其能主动去采纳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的顺利进行。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可以为相对稀缺的要素寻求一种替代,节水灌溉技术就是在增加或不减少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灌溉水的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于新品种、新农艺来说,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且不易分散化,有些工程是目前小规模经营的单个农户来说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调动社区集体力量,集体行为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的优势才能得到合理体现。因此,从农户和社区两个角度来考虑节水灌溉技术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