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河南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证分析
6.3.1 调查方案设计
6.3.1.1 调查方法
笔者利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十多名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本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275份,收回问卷261份,剔除信息不全问卷17份,最后得到24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88.7%。
由于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对资源环境状况的适宜性要求较高,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不同,因此,依据区域水资源的稀缺程度选取调查地点,分别在相对缺水的豫东地区(许昌、商丘、周口)和豫北地区(鹤壁、新乡、焦作、濮阳)的12个县以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豫南(驻马店、信阳、南阳)和豫西地区(洛阳、平顶山)的6个县共18个县选取,然后在每个样本县中随机抽取两个村进行入户调查。
6.3.1.2 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户家庭种植情况和农田灌溉基本情况,主要对农户自身的特征、地块情况和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进行考察,以便发现农户采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一般规律。第二部分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情况,就农户对水资源、节水技术的认识,以及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方式、动机、成本收益等作了详细了解,并从农户角度了解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可得性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以便为节水灌溉技术的扩散找到优化途径。第三部分为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调查,就可能影响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的因素进行意愿考察,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供给方式、扩散渠道、定价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支持体系提供良好的依据。
6.3.2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6.3.2.1 经济发展情况
在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下,河南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改善。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4%。2009年生产总值达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8.99亿元,增长4.2%。GDP位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2。样本区域分布及经济发展情况如表6-1所示。
表6-1 样本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Table 6-1 Distribution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sample areas
续表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0
6.3.2.2 水资源构成情况
河南省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413.7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为420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25。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缺水警戒线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当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时,表示这一地区已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河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供需平衡分析,全省一般干旱年缺水49.6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78.3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河南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南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800立方米,豫南3市(驻马店、信阳、南阳)集中了全省水资源量的50%以上,而人口、GDP和耕地仅占全省的30%左右。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北部和东部11个市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270立方米,但用水量比较多,如豫北地区用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1.54倍,豫东地区用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1.10倍,大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和耕地亩均水量不足全省平均值的一半,导致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3。另一方面,水资源时间分布也不均衡,年际、年内降水量变化大,汛期年均降水量约5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且集中在几次大的降雨过程,易发生洪涝灾害,而灌溉需水量较多的春季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0%以下,常常出现干旱,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达2-3倍。河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如淮河水污染、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形成等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愈加缺乏。河南半干旱区总耕地面积占全省的13.1%,全省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0%,且80%的农业地区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粗放灌溉方式,大水漫灌的水利用系数仅有0.52,农业用水效率很低,以此估算,逾4成的灌溉用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水资源浪费严重。全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不足0.40,水分生产率平均1.0千克/立方米左右,不及发达国家的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将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战略措施,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体系。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9.2%,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样本地区有效灌溉率如表6-2所示,总的来说,缺水区的有效灌溉率高于不缺水地区的有效灌溉率,这种现象直观说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更倾向于选择节水型农业技术。
表6-2 样本地区有效灌溉率情况
Table 6-2 Effective irrigation rate in the sample areas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6.3.3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6.3.3.1 农户特征
总体样本农户情况如表6-3所示,调查对象中,以男性居多,年龄大多集中在35-50岁之间,35岁以下比例不足20%,新生代农民少将会对新技术的扩散存在一定的阻力。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偏低也将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从“正在上学的人数”和“正在接受的教育类型”两项中得出,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家庭占多数,这种外源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对河南省农村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带来积极效应。大学生早于农民接受“两型社会”和“两型农业”的概念,部分农业院校通过暑期实践,进行了资源有限和资源有价,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查和宣传,使得资源节约型技术得到了间接传播。
绝大多数(94.26%)农户没有过担任村干部的经历,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比农民容易接受节约型农业的技术传播,部分地区的村干部需发挥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带头作用。超过半数的农户有外出打工的经历,这将使得新事物容易带回农村,新观念容易被接受。从家庭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看出,大于等于0.5的有205户,占到了总数的84.02%,说明大部分家庭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从务农人数占家庭劳动力人数的比例来看,大于等于0.5的有217户,占到了总数的88.93%,说明大部分家庭务农人数较多。这与“家庭类型”60.66%为农业户,39.34%为兼业户相一致,农业户比兼业户更加关注与农业生产的成本收益,从而易对新型农业技术产生兴趣,并进行尝试。
表6-3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Table 6-3 Basic situation of the househould in the sample areas
然而,样本家庭非农收入平均为13982元,农业收入平均为5189元,这样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农业户的保持,较高的非农收入将会诱导农户兼业化,当资金流向回报较高的行业时,会减少农业技术采纳的资金积累。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积累,但外出打工带来的是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剩下的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69部队”,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扩散。
6.3.3.2 耕地、种植及灌溉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耕地面积不足5亩,且70.08%的农户耕地面积小于等于5亩,29.92%的农户耕地面积大于5亩,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家庭总耕地面积除以总耕地块数,得到每块耕地的平均面积,半数以上的农户不足2亩。其中地块面积中,最大一块大于3亩的仅74户,占总调查对象的30.33%,最小一块大于1亩的仅48户,占总调查对象的19.67%,说明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农户的种植过于分散,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配套设施的建设。平均水浇地面积为4.65亩,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大于50%的农户有216户,占总调查对象的88.52%,这说明河南省农业用水需求量较大。
从种植作物来看,种植最多的是小麦(46.21%的农户种植小麦),其次是玉米(33.10%),水稻种植较少,说明河南省以旱地作物为主,这可能影响到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但是,调查显示,水浇地比例占到了所有耕地面积的85.25%,说明农业用水的需求还是较大的,间接拉动了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扩散。
河南省各地水源以地下水居多(64.34%),地表水其次,水库极少。输水方式以塑料管道输水为主(65.98%),其次为土渠,其他灌溉方式较少。灌溉方式主要是漫灌、其次为畦灌,再次为喷灌,说明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农户市场销售量占年总产量的比例来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达到了63.39%,说明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是为了获得种植收益,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多的收益,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和实施受到农产品市场的支撑。
样本农户采用的灌溉方式有漫灌、土渠输水等粗放灌溉方式,也有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等。在农户灌溉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中,未采用任何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有105户,占到了43.03%;采用至少一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占56.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