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扩散,都受到两个动力因素的影响,包括农户经济需求引起的内驱力和制度等社会环境变迁对农民的推动力。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阻力,当内驱力和推动力大于阻碍力时,扩散才能发生,系统才能运转。
7.2.1 内驱力
内驱力包括技术研发者和采用者对利润或声誉的追求,技术采用者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促使其最先对技术需求做出判断,在表达了技术需求后,研究部门才能研发适合当前不同地区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产生了内在的驱动力。市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技术研发主体、技术扩散中介和技术受体的积极性。这种内驱力以市场为载体,在科研机构、扩散中介和农户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通道,它们的关系如图7-3所示,市场需求的大环境下,技术扩散的路径是可逆的,从而提高了扩散的效率。
首先,市场促使农业技术研究部门以技术发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来衡量,而不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评奖等级来衡量。这样能使技术的研发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要,改变供需脱节的状态。
图7-3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内驱力作用机制
Fig.7-3 Interal drive mechanism of the technology diffusion
其次,扩散中介作为盈利性机构,其收入的多少直接与推广新技术的规模和效果有关,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其更愿意为科研部门和农户之间发挥好纽带作用,从而促进了供需的良好衔接,提高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效率。
第三,技术扩散的受体,即农户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预期收益越大,对新技术的热情就越高。
以市场为向导的技术扩散内驱力优点在于,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技术创新的适用性,而且各参与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这种内驱力使技术扩散是有效率的。但这种扩散内驱力由于受到农业技术扩散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的要求,无法保证参与主体的经济收益,因而不能保证技术的充分有效供给。
7.2.2 推动力
推动力主要来自外界,包括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政策的调整等。其作用机制如图7-4所示。资源的稀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起着推动作用,如果一个地区水土资源尤其紧缺,会推动当地科研机构进行节水、节地农业技术的研究,也会推动当地农户进行节水、节地技术的尝试。市场供求关系往往决定产品的价格,从而推动生产者和消费者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或者消费方式,如节能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农业生产者对节能型农业技术的需求众多,从而推动了节能型农业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加速扩散。
政府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进程中使用的是行政力量或者发展规划,在其推动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与这项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程度有关,在“公共性技术”的传播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中间技术”和“私人技术”的供给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弱。如节水灌溉所需的沟渠和配套设施,不是单个农户的力量所能承受的,这些基础性设施的建设,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完成。并通过农业技术下乡、农业技术展览和农民培训等活动,直接参与到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此外,政府还通过政策法律等途径,优化农业技术扩散的宏观环境,如制定优越的投融资政策,对技术创新主体和扩散中介组织给予一定的扶持。
图7-4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推动力作用机制
Fig.7-4 Drive force mechanism of the technology diffusion
以上推动力一方面能促进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内生化,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技术创新与扩散活动必要的投入,从而提高扩散的效率。但由于政府因素,难免会出现激励不足的缺陷,而且政策调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导致技术扩散的地域特征明显,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当然,在实际中,存在内驱力和推动力两者的合力,既能发挥政府的调控优势,又能发挥市场的灵活高效优势。目前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农村技术市场体系有待健全,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大多带有公益性质,所以政府政策的刺激作用不可或缺,当农户自身采用的动力不足时,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辅之以大量的科普宣传,将会加快农业技术的扩散速度,提高使用效率。
7.2.3 阻碍力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受到内在的驱动力和外界的推动力的影响,为其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以及广泛应用到实际中配备了较大的动力,但来自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阻碍因素和市场、信息、法律等外在的阻碍因素都不容忽视。
就农业、农村、农民内部来说,一是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此时,在农村表现为兼业农户增多,2009年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超过农业收入是最好的证明。兼业农户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务工中时,进行土地耕种只为了从心理上和生活上得到微薄的保障,从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会下降;二是现阶段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尽管大学生村官等职业的兴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大部分知识技术型人才并没有回流到农村,而且,一部分农民的后代变成了农民工,因此,现今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的还是老一辈农民和老一辈的技术;三是农户经营规模小,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因而只能进行自给自足的简单农业生产,采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再就是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扩散中介的辐射半径达不到时,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交易成本变高,加之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影响下,不愿意再主动承担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农业生产周期长,采用新技术的影响周期也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就市场、信息和法律外部阻碍因素来说,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供需脱节现象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今天,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而当信息无法完全表达时,技术扩散将会受阻。有的技术市场甚至具有垄断性,这样的技术产品的效率会因此降低。因此,在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区域,阻碍力较弱,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阻碍力比较明显。产权界定模糊,使得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完全体现,从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范围和效率将受到限制。技术本身也具有一定周期性,如果扩散的速度跟不上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则这项技术会提前衰竭,无法传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