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经济与环境

传统经济与环境

时间:2023-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传统经济与环境人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也逐渐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到以工业经济为主,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传统经济与环境

人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也逐渐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到以工业经济为主,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其实,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与哺育人类成长的地球息息相关。地球养育了人类,可是人类正在一步一步地损坏着地球。

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也是经济不断发展繁荣的历史。

(一)农业革命——人类经济活动的起点原始而落后

农业革命是人类活动的开始。公元前9000年左右,农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西亚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托罗斯山脉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易于灌溉,适于种植业的发展。当时人们从长期采集与狩猎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修建排涝蓄水设施,开始用锄、犁等工具及牛、驴等家畜参与耕作。农作物有大麦、小麦、亚麻、蔬菜、果树等,可以饲养家畜、养蚕、养蜂等。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黄河流域起源最早,差不多与西亚相当。那时人们已开始用石制农具种植黍(大黄米)、小米、麦、油菜等,打井和修建水利设施,保证灌溉和排涝,饲养牛、马、猪、鸡、犬等畜禽。人们开始定居,并出现了农业村落。

农业革命推动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和狩猎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人类的基本生存有了一定的保障,人类历史也从此告别了“蒙昧时代”,而跨进农业文明时代。

(二)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高效而进步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50年代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诞生以来第二次显著的变革。

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其外部和内部条件。在西欧国家兴起的资本主义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商业、农业、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构成工业革命的外部条件。在英国通过对市场制度的创新完善,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土地被剥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支持;发生在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主义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打下了技术革新的基础;形成工业革命的内部条件。到18世纪最后30年,英国已成为第一商业大国和殖民强国,工业革命必然率先在英国爆发。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技术革命。其成果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各种机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英国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运输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跨入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显著的特征是:用机器代替人类手工的繁重体力劳动,生产场所由家庭进入工厂,转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经济快速增长,使英国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其他一些具备条件的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最终实现工业化。英国的工业革命对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的崭新时代。

(三)信息技术革命——知识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现代而先进

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被称为知识经济,是人类第三次显著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一些国家研究开发与军事相关的项目,以夺取战争的胜利,使一些高新技术得到突破,并应用于实际。当时,美国向其他国家大量出售军火,扩大了经济实力,工业优势更为明显,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大债权国与商贸大国。美国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美国二战后吸引了各国众多科技人才,有许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美国成为科技强国。根据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改传统经济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由知识要素驱动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可以大大降低美国对资源的依赖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有效化解市场规模小、需求不足、信息不畅等诸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使经济发展的舞台无限扩大,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加充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信息技术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美国计算机软件从1990—2000年每年以12.5%的速度增长,比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高出数倍,美元处于强势地位,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美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促进了美国经济繁荣发展。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一高两低”。一高是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1992—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8%;两低是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失业率大幅下降,1992—1999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在年均2.6%的较低水平,1992—1999年美国失业率在5.6%,降至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之下。这种“一高两低”从199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9年底,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扩张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1995—2003年间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为3.45%,中国1995—2003年间GDP平均增长率为7.13%。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共同难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可是地球的压力在与日俱增,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长此以往,地球的命运令人担忧,到那时人类将如何生存?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好养育我们的地球。善待地球,也是善待我们自己,更是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

(一)人口膨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也驶上了快车道,应该用人口爆炸来形容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通过一组世界人口的历史变化来比较每增10亿人口所需时间的变化。1830年世界人口第一次达到10亿;1930年突破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60亿。上述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所需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0年。据联合国人居署2006年的预测,世界人口在2025年将达到80亿,在2050年将达到92亿。也就是说到2050年地球要在1997年60亿的基础上再多养活32亿人口。据中国科学家推算,我国土地面积所承载人口的理想状态为7—10亿人,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已超出上限3亿人口。中国要用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在庞大的13亿人口面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大打折扣,资源短缺更是雪上加霜,还有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难题等待破解。

(二)资源短缺

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供给,最主要的资源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这些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数量有限,因此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需求的无限性形成突出的矛盾。

水资源。人类离不开水的滋润,植物离不开水的浇灌,因为有水大千世界才生机勃勃,水资源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而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北极的冰盖中,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可以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淡水资源的1/4。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缺水。

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4,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他土地占33.15%。可见世界上的土地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在明显下降,破坏土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愈演愈烈,地球上的沙漠以每年600万公顷,也就是每分钟10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的安全。

能源资源。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它的特点是储量有限,用一点少一点,终有弹尽粮绝之时。根据能源储量的综合计算,石油可支配的能源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95年世界石油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量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用尽;煤炭为5600亿吨,按1995年世界煤炭开采量33亿吨计算,可供应169年。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能源危机的爆发将对经济是致命的打击。

(三)环境污染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

空气污染。目前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地球上90%的臭氧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公里的平流层内,称为臭氧层。臭氧层好比是地球的“保护伞”。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科学家考查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出现了一个“空洞”。而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森林火灾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是造成温室效应而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升温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都市。研究表明,平流层的臭氧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上升3%,白内障发病率将上升0.2%—1.6%,还可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至于破坏生态平衡。

水体污染。全世界水资源十分有限,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水资源污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避免。水质污染主要是人类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全世界目前每年排放污水约4260亿吨,造成5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受到污染。据联合国调查统计,全球河流的稳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污染。全世界人口的1/5,即11亿人目前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另有24亿人缺乏良好卫生设施,因污染饮水和供水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0%,严重威胁着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

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城市垃圾等。目前世界各国的垃圾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的平均速度增长。而且使土壤、水体、空气受到污染,并且传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及自然界的生态安全。生产率水平越高,垃圾产生量越大。据估计,在低收入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0.6公斤,而发达国家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高达1.5公斤。全球每年新增的固体废物约1000亿吨,在许多地方形成垃圾围城的奇观,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危害。

(四)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也就是外界的压力和冲击超过了系统的忍耐力,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世界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壤每年高达240亿吨,而在自然力的推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140年,因而土壤侵蚀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

2.森林减少毁损

森林资源是地球的保护屏障,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剂和生态大氧吧,对人类社会功不可没。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2005年全球森林面积39.52亿公顷,占陆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积0.62公顷,单位面积蓄积110立方米。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全球森林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虽然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人工林年均增长了310万公顷,但热带和非热带天然林却年均减少1250万公顷。造成土地沙漠化更为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少,甚至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1988年,全世界有1200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50万种—100万种)将消失。动植物尚能如此,人类又能生存多久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