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渔业养殖与水质
传统渔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地威胁着我国海洋与河流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也十分不利,应加强整治。
一、污染原因
(一)投放物污染
传统渔业养殖需要投放大量的饲料、肥料、药剂以及和添加剂等。各种商品饲料、人工配合饲料,部分在投喂过程中,因粒度过细、投喂过多、投喂方法不当、颗粒破碎后溶于水,粒度同鱼类摄食口径不同等原因而损失,部分溶解于水,部分沉淀于水底,从而对水体产生污染。
(二)肥料污染
过多施用肥料,包括绿肥、畜禽粪便及生活污水、氮、磷、钾、钙、硅等,将迅速加重水体的污染,促进水体的富营养化,特别是对于静止水体的水库污染更为明显。
(三)药剂污染
过量使用添加剂和药剂、违法使用激素、类激素等禁用药品,超量使用添加成分,甚至使用含有害成分的饲料。
(四)鱼类的排泄物
通常鱼类对所摄食的饲料有20%—30%以粪便形式进入水域中,高密度养殖对大量鱼类长期排放粪便所造成的污染是相当惊人的。
(五)底质释放污染
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养殖后,由于下层氧气浓度低,大量的残饲料、有机肥料、死亡的生物体以及生物的排泄物等无法及时分解而不断沉淀,同泥沙混合后形成淤泥,使原来的底质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并逐步被新淤泥所代替。同时,沉积的底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大量还原物质,不断向水体释放出氨、磷有机酸等物质,使水体pH值下降,并向周围水域扩散,造成大面积水体富营养化,给治理带来困难。
二、污染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海洋也受到了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基本维持在近年平均水平。严重污染的海域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锦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面积与2004年基本持平。如在渤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6%。在东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宁波近岸。这些污染使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鱼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渤海环境遭到损害。由此可见,治理海洋污染已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