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
进入21世纪,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呈现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和群体突破态势。高新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不断催生和壮大新兴产业,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正在引发全球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各地政府抓住机遇,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了极大热情和高度重视。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和科技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将立足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围绕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成为以“创新、高端、蓝色、智能、生态、安全”为显著特征的创新型现代化城市,抢占新一轮全球前沿产业的制高点。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技术预见来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以及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最大利益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从技术预见的角度,通过技术路线图这一系统分析工具,从科技需求、区域产业发展状况、高技术领域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等多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开展了前瞻性研究。
一、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产业规模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40.1亿元,同比增长11.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8.95%,与2005年的1857.3亿元相比,增长了1.5倍,实现了青岛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的增长,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与同类城市相比,2009年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227.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6.51%,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四,仅次于深圳、江苏和无锡(表1)。经历了多年积累之后,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激情释放,迈入小步快跑的轨道。
表1 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比重
(二)产业结构
2008年青岛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00余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40余家,过10亿元的企业2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覆盖40个行业类别,尤以电器、通信、汽车、合成材料等10个类别较发达,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5%以上。2010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共有85家。在青岛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产业聚集度较高的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引进和培育了海尔、朗讯、帝科、扶桑精细化工、中创软件、浪潮等骨干企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引进和培育了黄海制药、华仁药业、华海制药、澳柯玛生物医药园等一大批医药项目;在新材料领域,建设了镁合金、铝塑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基地。其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是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支撑。
(三)产业布局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在主城区突出中心城区特色,重点布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崂山区辅城突出科技城特色,重点布局高端研发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胶州湾北岸辅城突出科技新城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特色,重点布局高端产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在黄岛区辅城突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东北亚航运中心特色,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在胶南、胶州、即墨、莱西、平度五市,重点布局建设特色科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将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
(四)出口状况
2011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68.26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出口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16.1%,进口额31.2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增速远快于出口。2012年1~2月份,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口额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进口额3.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主要特点:一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达到17%,加工贸易出口占比74.2%,较上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二是国有、民营企业出口增速较快,增幅均超过30%,外资企业进出口降幅有所收窄。三是对美国、东亚和主要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均超过10%,对欧盟市场出口下降。四是液晶电视、DVD播放机出口大幅增长,拉动全市出口额增长15.5个百分点,手机出口量减价增。五是重点企业七成以上出口增长,海信、海尔拉动增长作用明显。
二、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特点
通过对青岛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当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以及青岛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整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备选领域清单,分别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D01)、电子信息(D02)、海洋科技(D03)、新材料(D04)、生物医药(D05)、生命科学(D06)、航空航天(D07)、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D08)8个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法,组织专家分别从领域发展的重要度、影响力、发展水平、发展基础、产业化及规模化前景、发展制约因素等7个方面进行了3轮调查(评价指标及赋值标准见附件)。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德尔菲调查问卷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挖掘出各种重要信息,为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领域重要度
专家对本次调查的高新技术产业8个备选领域在国内的重要程度均给予较高评价。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和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7个领域对青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程度均较高,其中,海洋科技和新材料领域对青岛的重要度接近高级。综合3个方面要素,采用等权平均法计算重要度综合指数,综合评价高新技术产业8个备选领域的重要度,见表2。排在前7位的领域重要度综合指数均高于4,表明其重要程度较高,主要涉及海洋科技、新材料、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生命科学7个领域。
表2 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重要度分析
(二)领域发展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青岛市海洋科技领域目前的发展水平接近于世界领先国家水平;其他7个领域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2~5年不等,其中,航空航天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大。与国内领先水平相比,海洋科技和电子信息两个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发展基础较好;航空航天领域处于落后于国内领先水平5年左右的发展水平,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总体而言,青岛市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世界领域水平5年左右,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参差不齐(图1,纵轴表示与基准水平的比较,正数表示领先,负数表示落后,单位为年,项目编号参见表2)。
图1 高技术产业各领域发展水平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比较
(三)领域影响力预测
领域影响力预测,就是对高新技术产业8个备选领域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主要侧重于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效果进行评估,这样就形成了由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所组成的三维评估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经济维(用纵轴表示)表示领域对提升现有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对新兴产业的催生作用;社会维(用横轴表示)包含领域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全以及对提升公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力;资源环境维(用气泡大小表示)表示领域发展对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所起到的作用。
图2 领域影响力综合分析
根据德尔菲调查数据,采用等权平均法计算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维综合指数,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8个领域进行多维分析。未来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力较强,具有潜在的竞争力。发展这些领域,可以显著提高青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四)领域产业化及产业规模化前景
对于目前尚未实现产业化的领域,通过德尔菲调查预测其产业化前景及产业化成本。调查结果表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和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7个领域未来产业化前景较好。排在首位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虽然产业化前景好,但产业化成本较高;排在第二位的是电子信息领域,不仅产业化前景较好,而且产业化成本是高技术产业备选领域中成本最低的,因此,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技术领域产业化实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未来6~10年。
对于已经实现产业化的领域,通过德尔菲调查预测其产业规模化前景。结果表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6个领域的产业规模化前景较好,占高新技术产业全部调查项目的75%,其他2个领域的产业规模化前景一般。高新技术领域产业规模化实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未来10~20年,见表2。
表2 产业化前景及产业化成本指数
(五)实现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实现产业化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资金因素和人力资源3个方面。在调研的8个备选领域中,专家认为,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领域有6个,占全部高技术产业调查项目的75%;资金因素均对各领域的影响程度较大;人力资源影响较大的领域有7个,占全部高技术产业调查项目的87.5%。这说明,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要素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引导,并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储备,通过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将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各领域制约因素影响程度见表3。
表3 领域发展制约因素
(续表)
(六)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分析,将五大类17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等权平均法计算综合指数,并按综合指数降序进行排列,得到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排序结果。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电子信息、海洋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和海洋科技领域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化前景较好,产业化成本相对较低;由于电子信息领域对保护生态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政策是影响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重要度和影响力较高,对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要素的依存度较大。
三、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特征和标志。因此,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形成产业集群,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创新。完整的科技创新链应包括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三大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模式。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制订长期规划的核心。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自主开发、引进其他单位或个人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加强管理,企业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规范,遵行国际通行的商业惯例,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是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集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青岛要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需求出发,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为目标,从事原始型重大创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调动地方、部门、企业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资源。集中力量攻难关干大事,力争实现在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取得产业化,为青岛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二)构建吸引和汇聚高科技人才的“高地”
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创新型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和“科技将才”专项计划等,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有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创业带头人,培养和扶持若干个能够对重大科学问题、应用技术问题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团队。
二是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通过各政策与环境优势,吸引各类高科技人才来青发展,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来青落户、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支持驻青各高校和研发机构参与青岛市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缓解各类高科技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扩大对青岛市重点发展产业所急需的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规模,提升对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水平,加快对有技能、有经验、有素质、有效率的蓝领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速度。
三是建立健全创业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人才队伍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使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市民待遇。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户籍、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城市公共建设,改善城区或工业园区的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交通、入学就医等条件,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质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殊技能的急需人才,用人单位要为其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和与实际贡献相应的工作津贴等优惠政策。
四是构建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基础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平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等各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研发活动提供设计、检测、文献信息和技术标准等专业技术服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为引进国外项目、技术提供便利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孵化平台,形成“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综合孵化基地—专业孵化基地—企业研发机构”产业创新链;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培育引导各类资本向高技术领域顺利流动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大财团、大公司来青岛投资兴办高技术企业和创办投资公司,改善青岛市高技术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和创业投资缺乏的状况;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份制高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改革现行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减少多头管理,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保障对事关高技术产业发展大局的关键项目的重点投入。
二是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特点的债务融资方式。对高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留学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可适当放大抵押、质押担保倍数或通过账户托管方式发放贷款;经科技行政、财政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可用科研机构的事业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或其他收入权作抵押发放贷款;对市场前景良好、还款有保障的科技投入项目,可发放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对资信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授信额度,允许在投信额度内开具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并可适当降低资金抵押或保证金比例。
三是建立完善的高技术产业融资运作机制。通过高技术产融资的项目评估和选择,完善融资的导入机制;通过专业性的市场媒介机构,保证各项融资流向经过培育的、有发展潜质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对破产清算等环节的规范化、法制化,确保融资者的利益和有限责任;通过建立高技术产业融资的法律支持系统,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发展效率。
四是积极培育银团贷款市场。根据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资金需求信息,加强银政、银企之间的衔接,确保重点项目资金的落实;充分发挥青岛地区金融机构的作用,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创新,探索有利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服务方式。
五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切实将国家的鼓励政策落实到位,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投入150%所得税加计抵扣、技术开发与转让、创业投资企业、科技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等;进一步明确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方式的推动作用,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激励力度。学习借鉴深圳的做法,实行企业科技资金先投入后报销的制度,企业科研投入越多,拿到的资助就越多,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六是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行支持。以参股、委托管理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和发展专业性风险投资机构和战略投资人,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研究开发投资体系。
七是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以多种形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引进国际资本和国际大财团来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为风险投资提供高技术项目价值评估、风险评价等方面的配套服务;积极探索风险投资退出增值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完善《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科技管理与决策机制,推动金融投资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科技进步环境,逐步壮大高科技产业,从而合理配置用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源,改进投入的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创新资源的导向作用。完善“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换若干规定”,修订《青岛市科技技术奖励办法》,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高新产业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推进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发展。
二是建立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财税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投入150%所得税加计抵扣、技术开发与转让、创业投资企业、科技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适当调整税收优惠的方式和对象,逐步将税收优惠的重心从生产环节向研究与开发环节转移,同时,要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创新孵化体系的税收优惠政策;关注国家关于所得税税基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动向,创造条件完成高技术企业所有工资和所有研发费用均在所得税前列支的变革,以及高技术企业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改革;针对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允许对一些高技术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加大税收监管工作力度和对事关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大局的研发项目的引导力度,并对那些由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加大资本投入。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专项经费开支和保护重大技术发明进入国际专利市场;建立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行业自律、约束侵权等方面的特殊作用;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在大专院校开设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课程;进一步落实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发明人的保护和激励力度;全面推进高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研究防止知识产权侵权、滥用、欺诈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关注一些敏感领域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争端,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四是制定促进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或专项经费,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创新和创业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技术、金融和市场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在政治待遇、计划立项、职称评聘、出国(境)考察、产品进出口、财政政策、金融信贷、表彰奖励等方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权利和待遇;探索有效途径,推进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产权组织结构、出资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选择经营着机制;规范和完善各类经济成分的组合结构、组织形式和运行环境,完善保障企业自主运作和市场公正运行的法制环境。
课题组组长
邱立新 青岛科技大学
课题组成员
陈 岩 青岛科技大学
吴成锋 青岛科技大学
林 琳 青岛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