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岛市装备制造业结构分析
(一)主导行业支撑作用明显
在装备制造业56个中类行业中,汽车制造、金属铸锻加工和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等10个行业(表4)2011年拥有规上工业企业860家,占装备制造业的50.4%,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6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装备制造业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对装备制造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2%。与2006年相比,10个主导行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了10.06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提高了3.9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提高了3.41个百分点,金属铸、锻加工业提高了2.68个百分点。
表4 主导行业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
(二)国有集体经济仍占主流,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2011年青岛市装备制造业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78家,仅占7.6%,但资产为1800.9亿元,占50.3%;从业人员9.3万人,占22.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2.8亿元,占40.2%,依旧是装备制造业的主体,但与2006年相比份额有所减少(减少了3.6个百分点)。随着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份额的减少,私营经济快速崛起,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2.4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占装备制造业比重由2006年的30.3%提高为36.4%。青特集团、汉缆、东方铁塔逐步做大做强,为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发展的趋势分析判断,私营经济将逐步取代国有和集体经济成为青岛市装备制造业的主体。
(三)区域集中度较高
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环胶州湾沿岸的三市两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和黄岛区、城阳区)。2011年三市两区占青岛市装备制造业收入比重均超过10%,五区市装备工业企业为1211家,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70.6%,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434.7亿元和2690.3亿元,占全市的77.5%和75.2%,比重较2006年分别提高8.8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它们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源和辐射源,有利于技术的交流、扩散,转移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四)海洋装备制造业崛起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对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活跃,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海洋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为主体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2.3亿元,增长31.2%,增速较全市装备制造业快13.8个百分点,收入是2006年的3.5倍,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9.3%,较2006年提高2.3个百分点。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齐耀瓦锡兰菱重磷山船用柴油机、青岛海西重工、海西重机和中集集装箱等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