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四方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发展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相融合
1.创新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相融合理念
多年来,四方区基层党建工作一直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经验丰富,特色明显。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过程中,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要求和目标,四方区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相融合、以党员先锋引领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认为社会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都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社会管理工作的内容是构建良好党群关系的基础。党建工作的许多方法对社会管理具有启发意义。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科学手段和方法,也可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2.推进区域化党建模式,整合社会管理有效资源
四方区树立全区统筹理念,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原则整合区内各类资源,走出了一条以“五联”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资源的共有共享。一是组织联建。实行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把辖区内有较大影响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选任为兼职委员,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事务。截至2012年9月底,全区7个街道93个社区选任兼职委员264名。二是工作联动。街道实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实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驻社区单位“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了协调议事机制,共同研究解决辖区内各类公益性、群众性社会管理事项。三是党员联管。以社区在职党员工作站的形式,组织居住在社区但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党员特长,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教育、家电维修等服务。截至2012年9月底,全区已经有1780余名党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四是品牌联创。组织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打造出“365党员工作室”、“有事找党员”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群众满意的服务品牌。五是资源联用。开展驻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活动,驻区单位充分发挥人员、资金、场所等优势,帮助社区解决就业、养老等社会管理问题。
(二)把握社会管理根本,深入打造改善民生的“四方模式”
1.把就业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要的是从民生领域最直接、最关键、最现实的就业问题入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方区仍然面临失业人员就业压力较大、特殊群体人员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等问题。为此,四方区主动适应全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顺应辖区居民提高幸福指数的新期待,把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线和根本,深入打造四方区“6+1”就业工作模式,建立起“以人为本、总揽全局、多方参与、统筹兼顾”的促进就业工作体系,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实施流程再造工程,夯实“一街一特色”基础服务工作,通过强服务、抓队伍、建阵地、创机制、立制度、促活动六项措施,持续构建“一刻钟就业圈”;进一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环境,大力倡导优质服务意识,思路上着眼惠民便民,履职上致力为民利民,强化窗口服务人员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辖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完全就业的保障民生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12年10月底,四方区实现就业32736人,扶持创业123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97.27%。
2.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一是实施扩大就业工程,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紧紧抓住拥湾发展和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把转变四方区经济发展方式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优先谋划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潜力,努力把区域经济转型的过程变成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过程。二是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以创业凝聚四方城区动力为目标,重点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等建设,搭建自主创业跟踪服务平台,积极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创业服务,全力打造创业门槛最低、服务最好、环境最佳、活力最强的“滨海新区”。三是实施技能振兴工程,推动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培训资源的整合、与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对接、与校企之间的联合,形成以区、街道为轴心的大培训网络,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开办网上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学员在线学习、模拟测试和鉴定考试,使失业人员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四是实施社会关注工程,营造社会支持参与就业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就业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合力,并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就业创业典型,营造全社会促进就业浓厚氛围。
(三)实行网络化覆盖,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按照“便于联系、便于服务”的原则,四方区科学划分管理服务层级,构建起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四级联众”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区级领导联系街道社区。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区级领导结合分工在街道社区建立了99个服务联系点。同时,大力实施“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做到社会问题在一线发现、社会矛盾在一线解决、社会成效在一线体现。二是机关部门联系社区。组织52个区直机关部门与93个社区结成帮建对子。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走遍社区”、“走千人、访千户”等活动,帮助社区做好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工作,提高社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三是街道社区干部联系片区。按照每50户为一个楼组、每2~3个楼组为一个片区,将全区13.9万户居民划分为1180个片区。推行分片包干,每个片区由一名街道干部、社区“两委”成员负责联系,统筹协调解决片区内的种种社会问题。四是社区党员联系困难户。按照“相邻就近、便于服务”的原则,组织党员与下岗失业户、残疾人户等困难家庭联户,经常联系沟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截止到2012年9月底,全区共有5000多名社区党员与8600多户困难群众结为帮扶“对子”。
(四)打造便捷平台,强化社会管理服务新举措
按照“全方位、专业化、优质化”的要求,2012年,四方区不断拓宽社会管理服务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载体,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服务。一是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积极推进区、街道两级为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为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对居民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实行全程服务代理,代理项目涉及政务、党务、便民三大类共计20余项服务,2012年前三季度,提供为民代理服务2万余件。二是积极转变社会服务方式,招商、商务等部门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提供用工、通关、退税等“一条龙”服务。三是搭建社会服务信息平台。结合劳动保障、就业指导、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各类服务进社区,构建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信息网、便民利民服务网相互衔接、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全覆盖。运用电话热线、一键式呼叫系统等现代技术,在社区打造了“15分钟生活服务圈”,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服务。
(五)实施规范化运作,建立社会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四方区坚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常态化。一是规范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运行机制。推广居民议事会、党员议事日、社区恳谈会、党代表工作室等做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以党建网站、热线电话、电子邮箱、“党员在线”服务卡等为载体,搭建党组织与群众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以受理登记、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为重点的工作运行制度,保证服务事项零积压、零误差。二是健全社会管理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基层街道社区工作责任述职考核,每半年开展一次入户民意调查和电话民意调查,实行评议结果、调查结果与实绩考核、评先选优“双挂钩”,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一大批群众认可的一线干部被提拔到处级领导岗位,营造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保障机制。以党员干部为骨干,整合青年、妇女等各类服务主体,组建“和事佬服务队”、“法律咨询团”等志愿服务队伍200多支,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5.3万余人。制定了社区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社区活动经费由每年每个社区1万元提高到2.7万元,逐步建立起以区财政为主体、区管党费和街道等其他投入为补充的社区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