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胶州市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对策研究

胶州市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胶州市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对策研究未来几年,胶州市将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攻坚、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社会建设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胶州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既有挑战也存在重大机遇。胶州市应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发挥本土优势,注重海陆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

二、胶州市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对策研究

未来几年,胶州市将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攻坚、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社会建设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胶州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既有挑战也存在重大机遇。胶州市应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发挥本土优势,注重海陆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

(一)着力构建海陆统筹的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发展新格局

1.依托载体优势,加速经济转型

应突出低碳环保,壮大蓝色产业规模,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发展向增量提质转变。到2016年,胶州市应力争三次产业结构达到4∶51∶45。着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为支撑、联动升级,围绕“十百千”目标,即培育起10家上市企业、百亿元企业梯队和千亿元级产业集群,高效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发展重点实验室,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确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亿元;全面增强现代物流和特色商贸辐射力,创新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模式基本覆盖全市。

2.依托桥隧通道,加速整合融城

加快实现与青岛市主城区、高新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融合发展。强化组团理念,以“一区一港一带”为核心,推动市开发区、胶州北站片区及营海、胶东、九龙等镇办对接融入滨海新区,引导西部城区及胶西、胶北、马店与胶州湾国际陆港联动发展,李哥庄、胶莱两镇围绕大沽河生态产业带集聚提升,支持铺集等西南五镇有效承接青岛市开发区和董家口港辐射,加快发展改革试点镇向小城市跨越,构建区域化特色功能组团。要突出生态宜居,以水系为纽带,整合城市框架内各主体功能区,推进合村并点,力争到201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应围绕新型城镇化纵深拓展,坚持共建共享,构建服务均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6年,所有户籍家庭应以工资、经营及财产性收入为支撑,形成比较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建成覆盖辖区所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服务体系和责任体系,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居环境以及所在村庄或社区的综合性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均与城市社区同等标准,城乡居民共享完善的社会保障。

(二)着力推进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功能环境的持续完善

优化功能环境。建立节能减排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地下管网体系,确保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检,积极争创生态市。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启用汽车客运总站和超限超载(I)检测站,更新110台以上公交车。强化社会管理功能,建立城区环境卫生统一管理机制,完善市政管理设施,构建环境整治、秩序维护、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现代化大城管格局。

加快完成5条商业街和12处节点改造,竣工天泰金融广场主体工程,全面完成云溪河、护城河及市东渠综合治理主体工程,稳步推进大同、方井等9个片区和三里河下游两岸区域征迁改造。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着力构建“两纵两横”主干路网管网体系,加速展现教育新区等重点片区主体功能形象。加快启动运营禧徕乐国际家居博览城,建成华储商务大厦建筑主体,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市场群。

(三)着力提升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文化软实力

重点抓好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城区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体育中心,健全完善老城区文、博、图“三馆”设施,构筑新、老城区“一刻钟文化圈”。把握胶州文化兼容并蓄的人文特质,彰显胶州城市精神的时代内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振兴,建立胶州市文化艺术人才库,抓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胶州市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着力推动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总投资11.8亿元的政府实事,不断完善普惠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提高教育均质化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打造“平安胶州”为主线,创新警务机制,严密治安防控,严格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创新社会组织网络,培育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加强消费维权,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中共胶州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