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农业的经济地位

现代农业的经济地位

时间:2023-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1 现代农业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的发生,开辟了人类物质和技术文明的新天地,人类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整体而言,在世界范围内,经济逐年增长是工业革命以来才有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工业化历史阶段最显著的特征。由此判断,在工业化经济中,经济体内部的农业部门的经济地位一般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下降。

3.1.1 现代农业的经济地位

工业革命的发生,开辟了人类物质和技术文明的新天地,人类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所谓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的增长。历史地看,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其一,17世纪后半叶开始至18世纪末结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产出总量的增长,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西欧地区;其二,19世纪初开始至今尚未结束的历史时期,人均产量的稳定增长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经济增长的地理范围明显扩大。其中,19世纪前半叶,持续增长现象由西欧起源,逐步扩展到北美和中欧,随后扩展到全世界;19世纪后半叶,扩展的顺序大体上是东欧、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局部和亚洲大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持续增长的状态(孙中才,1998)。整体而言,在世界范围内,经济逐年增长是工业革命以来才有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工业化历史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从经济实践来看,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里,农业是作为唯一的主导性社会产业部门存在的;若以主导产业为标准来定义,那时的社会通常被称为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显然,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中,农业既是保障经济体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支撑经济体发展的主导产业。然而,在工业化经济中,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来看,工业部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部门、工业生产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成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业部门逐渐变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非主导部门、农业生产也退居社会生产的次要成分。与传统农业经济社会相比,农业的经济主导地位出现了动摇,确切来说其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了;根据工业化进程中经济体内部国民经济的组成现实,运用两部门分析方法,通过数理结构分析,可以清楚地判别工业化经济中现代农业部门经济地位的动态演变趋势。

简单起见,将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体其国民经济总产值概念性地表示为

img3

式中,Y代表国民经济总产值,Ya代表现代农业部门的总产值,Yi代表非农部门产值,t代表时间。根据一般核算原理,公式(3.1)又可以表示为

img4

对公式(3.2)两边取全微分并进行代数变换,显然可以进一步得到

所谓现代农业小部门化,在这里主要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经济体国民经济结构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现代农业小部门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现代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对经济系统整体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其二,现代农业部门产出在整个经济系统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其三,现代农业部门获取社会生产所需稀缺资源的能力不断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力的系统优化配置时,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率通常为负值,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现代农业部门所占有的劳动力数量趋于减小,农业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至非农产业部门,最终使得农业部门成为一个拥有劳动力数量很小的部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