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二元论与中庸之道的区别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庸指恰到好处,而不是指中间。人们常常把阴阳二元论与中庸之道混为一谈,但实际上阴阳二元论与中庸之道是完全不同的。中庸之道是在事物的一元上增强或减弱,寻找最恰当的点,而阴阳二元论是阴阳两个元素上增强或减弱寻找最恰当的相对平衡,即阴阳二元论是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中庸之道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为便于理解,现在举一个真实例子说明。
作者的一位学生是位大型国营企业总经理,学习阴阳二元论后,以善于运用见长。某一时期该企业人员太多,客观环境需要减员500人,不裁员就会拖垮整个企业,所以裁员是不得已的行为。然而,以前曾经裁员50人,即闹得沸反盈天,结群上访,抱团闹事,直至四个多月才由于被裁人员陆续寻找到工作而平息。其实当时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飞速,罕有饿死之人,之所以闹事,主要是心理难以适应而非真正没饭吃。此次裁员500人,估计会掀起滔天巨浪。如何更加平稳地裁员是个难题,该学员创造性地运用二元相对平衡思想指导裁员,一举渡过难关,裁员相当平稳。如从中庸之道出发则是思考:裁400人是否更好?300人是否更好?直至裁100人是否更好等等。这个最佳点恐怕难找而且也难以找到。而该学生却是如此操作的:裁员下岗仍旧500人,不过宣布其中100人半年后可以复岗工作,并非裁员当时指定谁有复岗机会,而是以下岗期间表现论,半年后100人复岗,再另外裁100人,不过宣布其中20人半年又有复岗机会,同样机会给予下岗期间表现好的员工……以此类推,同时强化培训,尽力给下岗员工介绍社会上其他工作,这样下岗、上岗有机结合,阴阳二元相对平衡,永远希望在前,果然风平浪静,无人闹事,因为一旦闹事,则复岗机会没了。其实绝大部分人半年后都已找到工作,许多人还不愿意回来。另需说明的是,作者无意评价该总经理此种方案的道德水平,也并不完全赞成这种方法,但就他对阴阳二元相对平衡理论的理解,是准确的。这个例子非常典型,便于说明问题,更便于读者理解阴阳二元相对平衡理论。
只考虑裁人的多少是一元思维,寻求最佳的裁人人数是中庸之道,同时考虑裁人与上岗就是二元思维,寻求裁人与上岗的相对平衡,就是阴阳相对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