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学原理

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学原理

时间:2023-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学原理一、态度协调理论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三种心理成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这三种成分有机地协调一致,则他的认知、情感、行为处于协调状态。如果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是科学的、客观的,同时又能缓解组织成员态度的矛盾或增强其态度的内在协调性,那么建设进程将大大易于推行。

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学原理

一、态度协调理论

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三种心理成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这三种成分有机地协调一致,则他的认知、情感、行为处于协调状态。如果这三种成分是矛盾的,就会产生紧张,紧张就导致痛苦,痛苦就导致人们想逃避痛苦,逃避痛苦就导致人们想重新构建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重新构建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修改认知成分,因为这一办法比较省力而易于操作。态度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人、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它包括人对于对象的所有思想、信念及知识在内。通俗地讲,认知成分是个体的一种“看法”。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人、事、物的好恶及情绪反应。比如,张三初见李四,他会产生讨厌或喜欢李四、或对李四既不讨厌也不喜欢的直发性情绪。

3.行为成分:指个体对人、事、物的实际反应或行动,即个体是怎么做的。

当上述三种成分协调时,个体感到身心愉快;当上述三种成分矛盾时,个体感到“紧张”,进而产生痛苦感。而个体的本质是要避免痛苦,走向幸福,所以当个体的三种成分矛盾时,个体会运用各种办法重新调整三种成分的关系,使之趋向于协调。

比如学校的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有两类学生是感到非常幸福的,一类学生是非常痛苦的:

第一类学生,凡是认知上认为在校应该好好学习,情感上喜欢学习,行为上认真学习的学生会感到很幸福,犹如书虫般一头扎进书堆,不亦乐乎。旁人觉得奇怪,本人却觉得很幸福。

第二类学生,凡是认知上认为青春年少应该多玩,享受人生,情感上喜欢上网、打球、打麻将,行为上整天在玩的学生,其心理上也充满了愉悦感。他们并没有什么心理不适的感觉。

第三类学生,凡是认知上认为应该好好学习,行为上却整天在上网、打球、打麻将的学生内心最为痛苦。不少学生经常给自己心理上“下套子”,打球之前诅咒发誓:“今天我打球如果超过一小时,那简直不是人,而是一头猪!”结果又打了两三个小时。事后,内心不禁懊悔道:“我简直是头猪,不是人。”这类学生心理上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感到非常痛苦。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出现在这类学生身上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

再举个例子。成人在对待婚外恋的态度上有两类人感到非常幸福,两类人非常痛苦:

第一类人,凡是认知上认为不应该搞婚外恋,情感上没有喜爱的对象,行为上也没有婚外恋行为的人,他会感到身心愉悦。因为他的认知、情感、行为也处于协调状态。

第二类人,凡是认知上认为婚外恋是理所应当的,情感上有喜爱的对象,行为上也有婚外恋的人,他也会感到身心愉悦。他的认知、情感、行为也处于协调状态。

第三类人,凡是认知上认为婚外恋是不对的,但行为上有婚外恋或情感上有喜欢的婚外对象,这类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因为他的认知、情感、行为处于不协调状态。

第四类人,凡是认知上认为应该搞婚外恋,但行为上没有机会或情感上找不到合适对象的人,也会感到非常非常痛苦。因为他的认知、情感、行为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

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出现在后两类人身上的概率也要高于普通人群。

当个体的态度失调的时候,个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续反应呢?他的反应模式是:努力重新协调态度的三种成分,使之趋向于协调一致。

比如上述认知上认为应该好好学习,行为上却整天在上网、打球、打麻将的学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使态度可以重新协调的方法:

1.重新调整行为,努力学习。不过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少。因为这需要坚强的毅力。

2.重新调整认知。比如对外部信息进行过滤,突然发现比尔·盖茨大学也没有毕业,于是得出结论——读书越多越没用。并且对此结论深信不疑。对无数读书成功的信息视而不见,从此身心愉悦,生活幸福。或者创造一种新认知:只有玩得好才能学得好,玩得越多学得越好,也可以勉强平衡态度矛盾,保持较为愉悦的心情。甚至有的学生创造出这样一种认知:玩就是学习!于是烦恼烟消云散,走向幸福的彼岸。

3.重新调整情感。比如作者在调整过于贪玩的学生态度时,常常会给学生一根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并要求学生每当上网的念头涌上心头,就把橡皮筋拉开五寸然后放手,该学生手腕立刻剧痛,这样坚持两三个月学生的情感成分就会被调整为“上网等于痛苦”。于是他渐渐也变得不那么贪玩了。

态度理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凡是能够缓解态度三种成分矛盾的认知易于被个体所接受。我们现在用这种理论来分析一下一个典型案例——减肥畅销书。

有一部分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所宣扬的思想能够缓解人们态度矛盾所产生的紧张。这种书多是属于生命力有限的流行书。比如有一本减肥的书卖得非常好,销量高达140万册。大多数胖子对于节食的态度都是矛盾的。认知上认为应该少吃,情感上喜欢多吃,行为上又控制不住多吃,于是产生强烈的紧张,内心弥漫着痛苦。这本减肥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名字起得太好了。许多胖子一看书名就眼睛一亮,顿觉世界一片光明——这本书的名字叫《多吃减肥法》。

市面上流行的“人人可以成功”、“人人都可以发大财”之类的书籍,大多是因为缓解了人的三种态度成分之间的矛盾而广受欢迎。究其内容在理论上往往漏洞百出,但它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哄人开心。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思想观念是不科学的,只要能缓解态度的矛盾都易于流行。这是属于难度极高的思想传播。如果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是科学的、客观的,同时又能缓解组织成员态度的矛盾或增强其态度的内在协调性,那么建设进程将大大易于推行。

二、重复内化理论

内化就是外部的价值观被人高度接受并形成稳定的思想观念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

●重复的信息输入有助于观念的内化。

●重复的、多渠道的信息输入更加有助于观念的内化。

●信息输入的渠道主要有五种:听、说、写、看、做。

听:通过声音接受外部信息以达到观念内化。这种听,可以是老师讲课,可以是看电视、听收音机,也可以是听父母唠叨,大量的“听”可以改变人的潜意识,形成观念内化。比如女性的平均怀疑性程度比男性的平均怀疑性程度要高,其原因就是“听”的结果,因为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大量的防范意识的教育,小心上当呀、小心吃亏呀、坏人很多呀之类,这种防范意识教育的强度远远要超过男性所获得的强度,所以女性成人以后,普遍怀疑性比较高。

说:个体在说话的同时也强化自己的意识。比如教师的总体道德水平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就是因为教师需要为人师表经常教育别人,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道德意识。

写:让个体抄写规定的内容以达到观念内化。比如作者曾经给一群企业领导上口才训练课,有少部分人属“土包子”型,只能在其管辖的下属面前侃侃而谈,一到非下属面前当众演讲就结结巴巴。究其原因,原来他们潜意识深处都有这样一个观念:“他人的评价很重要。”一般而言,越重视他人评价的人,当众讲话就越慌张。作者就让他们抄写一句话:“他人的评价不重要,我不是为别人的嘴皮子而活。”作者让他们抄两万遍,直到大部分人晚上做梦都是这句话。两万遍抄完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人当众讲话再也不紧张了。

看:通过文字图形接受外部信息以达到观念内化。比如和尚读经读多了,就会观念内化,进而影响情绪,比如佛经中认为:劫难是报应,故有“是劫逃不过,逃过不是劫”的说法,假设一和尚背巨额现钞在宾馆睡觉,又假设另一普通人背巨额现钞在宾馆睡觉,他们两人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普通人可能辗转难安,担心钱钞被盗,而和尚可能呼呼入睡,因为和尚认为“是劫逃不过,逃过不是劫”,钱该被偷掉的看着它也一定会被偷掉,钱不该被偷掉的,不管它也不会被偷。

做:通过动作来调整个体内心深处的意识以达到观念内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特定的动作会造成心理暗示,从而引发观念的变化或加深。比如作者的一个学生自卑感非常强,作者就让其每天站在学生公寓的阳台上对着过往的行人做领袖挥手的动作。每天早中晚各20分钟,两个月一个疗程。两个月过后,这个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心上升,举手投足之间一副领袖风范。又如有的人情绪低落,作者就让他做出微笑的样子,持续20分钟,始终保持这个表情。一般而言,百分之七八十的人20分钟以后就会感到真的开心多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重复输入的信息是客观的才可以持久地内化。虚假的信息只能短期内化。前述例子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观念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唾弃了。究其根本原因,这个信息是虚假的。

三、参与理论

心理学研究指出个体参与某项活动,则个体易于对该项活动形成认同感。

有调查显示:有不少人皈依宗教不是起源于对宗教观念的认同,而常常是参与了宗教活动导致对宗教观念的认同。比如先让人参加该宗教某些健身活动,进而逐渐形成对该宗教观念的认同。如果倒过来做,先向个体灌输宗教观念后参加宗教活动,常常比较困难。参与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文化建设。后面会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四、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人的意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一部分是潜意识。所谓潜意识就是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在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行为,但自己又不知道的意识。而意识是属于个体知道的意识。

潜意识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男女一见钟情,当事人大多感到说不出原因。其实这多半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在男女双方头脑潜意识中早就存在着一个喜欢的异性模式,只是自己不知道。这个潜意识可能来自于幼年的生活经验,遇到了符合模式的对象以后,潜意识被激发,于是“一见钟情”就产生了。又如一个25岁的年轻人对于耳朵大的人特别讨厌,但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经过催眠精神分析后才知道,他刚毕业工作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凶恶的顶头上司,经常对他劈头盖脸地责骂,最后还解雇了他。这个上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耳朵特别大。于是在这个年轻人的潜意识深处大耳朵就代表了凶恶、残忍和无礼。从此以后他一看见耳朵大的人就非常讨厌,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潜意识在不知不觉地影响他的心理和行为。

在组织文化建设中,潜意识中的观念调整也需纳入考虑的范围。调整潜意识的方法主要也是通过重复信息输入,即听、说、写、看、做。

五、原子价值观理论

所谓原子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当中最基础的、不可分割的价值观,又称为基本价值观,或尺度价值观。其他价值观常常是原子价值观的组合或衍化。所以,原子价值观决定了个体的整体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在组织文化建设当中,应该重点建设和改造原子价值观。重点建设和改造原子价值观常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领导工作当中,常有一个迷惑:如何提高部下对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许多部下一受到领导批评,就感到非常难受。有的彻夜难眠,有的泪流满面,有的义愤填膺——那么为什么许多人受到批评后会感到很难受呢?应该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子价值观是什么:是由于受到了冤枉才难受吗?事实上,许多人明知自己是错的,仍然难以接受批评,所以感到冤枉不是原子价值观。同时,感到冤枉也是一种情绪反应,不单纯是价值观。是由于面子问题所以才难受吗?人要面子不是一个原子价值观,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刻、更基本的价值观。

那么原子价值观是什么呢?它就是:“受到批评是坏事。”

因此只要把个体的原子价值观变为:“受到批评一定程度是好事。”那么受到批评的人就不会感到很难受。作者曾出任过一家亟待整顿的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问题成堆,产品、市场、促销、组织结构、人事、组织文化,乃至战略都要调整,但这家公司的组织文化恰好是老好人文化。以往的传统是员工有错,中层干部不批评他们;中层干部有错,高层领导也不批评他们,导致该公司的文化中弥漫着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气氛,对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受批评者轻者泪流满面,重者反要求领导注意方式方法。作者只好从改变他们的原子价值观入手,发下一篇学习材料,题目就是《受批评一定程度上是好事》,全体员工每天学习十分钟,整整进行了一个月。学习材料内容展示如下:

受批评一定程度上是好事

员工在工作当中受到上级的批评,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员工能够正确理解批评的实质,也是其成熟、合格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组织中的优秀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都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正确理解批评的实质;事实上,他们的成长效率,正是与他们在受到上级批评时的认错、纠错能力成正比的。

那么,什么是批评的实质呢?

首先,批评是获得上级表扬与肯定的前提。组织中的成员,在其行为发生错误时,只有迅速地接受批评,再次领会上级的意图,并真心实意地承认错误,才能立即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准确地完成上级赋予的使命;也惟有在此前提下,组织成员才能获得上级的表扬和赞许。没有人天生就会做事;也没有人在做成事情、获得表扬以前,是没有受到其上级批评、帮助、指正的;所以说,批评是表扬的前提。如果,组织的环境氛围、人际关系的恶化,堵塞了批评的道路,上级不敢批评下级,下级不理解上级的批评实质,那么,上级的意图永远无法准确地加以贯彻,组织成员就不可能以优异的业绩,来得到上级的真心表扬。

其次,组织成员遭受到上级的批评,也往往是其责任大、受重用的表现。一般而言,员工做事必然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干部管事也必然是:管得越多、越宽、越复杂,产生过失的概率也越大。虽然,组织成员经常遭受上级批评,也不能绝对地说是好现象;但是,经过辩证分析发现:遭受批评多的组织成员,其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相对关键的;其所以能够从事该项工作,也往往体现了被上级的重用。

再者,直截了当的批评是上下级关系密切的表现。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分析组织运作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批评现象,就会有这样的发现:上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远,批评就越婉转;而其心理距离越近,批评就越直截了当。这就如同家长对子女、兄长对兄弟的批评,从来不会转弯抹角一样,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任何组织成员,都不希望与其上级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因此,越是直言不讳、严于辞令的批评,我们越应该欣喜地接受;越是含蓄、温和的批评则反而须谨慎对待。

最后,观点直接、态度明了的批评是高效率的批评,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前提。现代企业管理,本身要求具备程序简单、条理清晰的做事风格,以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迅速达到既定目标。上级在批评错误的人或事物时,观点和态度含糊不清、似是而非,就会降低组织的纠错能力,减低应变效率。因此,直接明了的批评,是一个组织有生命力的表现。

在企业组织管理实务中,有许多经验表明:一团和气的管理作风,在国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它是导致这类组织走向不景气的原因之一。正确的批评理念,在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较多存在,它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焕发勃勃生机的法宝之一。

作者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以后,员工对批评的承受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因为他们认为“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了。但要注意:凡事不可以走极端。如果把批评说成是绝对的好事是不对的。一方面,这令人难以接受,违背了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即使员工接受了“批评绝对是好事”的理念,那也是一场灾难。因为员工会对批评毫不介意,甚至像寻找奖金一样地刻意寻找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