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国建立起以单一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有限的财力物力为国家建立起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体制的固有弊端,实行了20余年的计划经济,并未真正实现经济的有计划发展,而是大起大落,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人民生活改善不大。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针对计划经济“统的过死”的弊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寻求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国在摸索中向市场经济一步步靠拢。决定性突破发生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最终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给计划和市场的争论画上了句号。中国经济改革从此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到全面系统推进的阶段,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也由此变得不可逆转。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起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格局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日趋普遍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个总体判断有两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形成,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和规则运行。第二,这种新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经济法制还不完备,经济效率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旧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新体制在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同时其固有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1]
除了体制尚不健全需要完善外,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也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紧迫问题。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必须通过改革,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一,《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主要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七项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三,《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一是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新的改革思维,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二是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到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十六大进一步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再次取得重大突破。三是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时,就将产权清晰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基本特征。《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为中国经济改革继续深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前提。四是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意味着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的行业范畴将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决定》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由基本框架的搭建转变为市场体系的健全,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标志着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决定》是新形势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