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进一步调整需求结构

进一步调整需求结构

时间:2023-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进一步调整需求结构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节 进一步调整需求结构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亚洲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共产党从这次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1998年2月,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们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要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经济结构”。[3]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4]此后,党中央、国务院都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来加以强调。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5]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提升;同时,国内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但是投资、出口和消费间比例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针对于此,党的十七大在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扩大内需的问题变得愈发紧迫。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这时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受到的冲击也严重得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大幅下降,一些沿海地区的出口型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外需变化难以左右,经济发展只能更加立足国内需求。

总的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内容被着重强调。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和着力方向: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围绕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

在消费方面,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并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391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达16.1%。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2002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4%,比2002年降低了5.8个百分点。以汽车和旅游为例,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加了17.7辆;2002至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从2002年的8.8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26.4亿人次。[6]

在投资方面,把基础设施投资和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投资作为投入的重点,以进一步优化政府资金投向、鼓励民间投资和抑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投资较快增长和投资结构优化。2003年至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9万亿元,年均增长25.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由2003年的1.2万亿元上升至5.2万亿元,增加了3.2倍。民生类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至2011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为22.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4.4%。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以高耗能行业为例,2003年投资增速曾高达43.9%,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0、2011年分别仅为14.7%和18.3%。[7]

三、进一步稳定外需

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与稳定外需并不矛盾。只有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才能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经过艰苦努力,十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从市场结构看,中国在巩固发展美欧日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与东盟、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往来。2002年至2011年,中国与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和东盟双边贸易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7%上升至17.7%,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市场占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由54.5%下降至45.0%。在出口方面,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2002年的48.2%提高到2011年的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在进口方面,支持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的进口,适时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8]总体上看,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09年起开始下降,贸易平衡状况得到改善。

十六大以来对需求结构的调整,使得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的7.6%转为负4.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