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对策研究

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对策研究贺洪亮[1]摘要:质量安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在阐述了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实施的背景、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对策研究

贺洪亮[1]

摘要:质量安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在阐述了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实施的背景、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 标准化生产 区域化管理

一、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实施的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质量安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数量型向现在的质量型和安全型转变。具体表现在生活中不仅讲究温饱,还讲究质量,而且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到本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同时也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社会性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性、经济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

安丘市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特别是保鲜蔬菜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年出口农产品150万吨,出口创汇2亿美元,其中出口蔬菜总量占潍坊市的1/2,占山东省的1/6,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市)”。但是,近年来,同全国的大环境一样,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日、韩、欧美国家纷纷在WTO框架内制定日趋严格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越来越严,出口门槛越来越高,农产品出口遭遇了“寒冬”,农民收入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为打破瓶颈,主动突围,安丘市审时度势、创新思维,以出口农业为突破口,于2007年6月率先将区域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旨在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小环境、省市中环境和国家大环境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实现农业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安丘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主要是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把全市建设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整体推进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科学指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推进区域化管理的合力。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负总责,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组织协调。该市单独设编,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区域化管理工作。科学指导,就是依托农业、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及时把握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研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推进区域化管理深入开展。龙头带动,就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示范带动区域化管理的开展。部门联动,就是整合政府资源,根据区域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区域化管理中的职责,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强力推进。全民行动,就是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真正调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

2.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在严格实施已有国家级、省级标准的同时,该市组织农业、科技、农安、质监等有关部门参照日本、欧盟等出口国的标准,研究制定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基地规模化、形式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规划设计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对所有基地,建立管理档案,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化要求实施。

3.健全控制管理体系,搞好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为从源头上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管理,该市坚持“严打开路,封闭运行,规范使用”的原则,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资供应管理体制,采取登记备案和市场准入的方式,有效控制整个行政区域内流通的化学投入品,采取“连锁加盟,定点直供”的经营模式,建立市、镇、村三级区域化管理专营直供网络,同时配备专职植保员,实行配方施肥用药,并做好进出货记录,确保可查询、可追溯。

4.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为解决农民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不规范的问题,该市采取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农民和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同时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110免费服务热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110网站和网上视频医院,为农民进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以及新农兽药的测试和推广应用,为区域化管理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建立了全面到位的科技服务网络。

5.健全检测监控体系,确保全过程控制监管。为对农产品质量搞好全方位检验检测,对已有的农业、畜牧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引导加工企业建立大型企业检测机构,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资源为主体,质监、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该市建立了市级区域化建设指挥中心和在线监控网络平台,对建立的标准化基地、农产品加工车间、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直供店等重点区域实施全程监控,实现了农产品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的检验检测和监控。

安丘市组织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标准化基地由原来的6.5万亩扩大到50万亩,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7年前的96%上升到99.8%。从2008年开始,在国际贸易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该市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农产品出口数量不降反升,出口创汇同比增长12%;同时实现了在北京、青岛、上海等国内高端市场上架,打破了该市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发展的单一局面。2008年4月,山东省政府在该市召开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将安丘市的做法概括为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的“安丘模式”。2009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在对安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验进行实地考察后,又召开了以推广“安丘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将“安丘模式”推向了全国。

三、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从安丘的实践来看,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1.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区域化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但受分散的家庭经营机制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比较强,不愿长期转让或转包他人经营,土地流转难度大,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如何突破我国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家庭经营模式,成为政策上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2.农产品终端消费者质量意识偏颇。终端消费者在采购农产品时,传统的重外观的质量形象,而轻内在的质量安全的市场购销观念,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难以实现其货币价值,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管理时,更加重视产品的外在形象。农民为提高产品价格和产品数量,偏离质量安全的要求,片面追求病虫害防治效果和单产数量,对高效低残药肥不认识、不接受。如何规范农民的施肥用药习惯,提高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成为教育培训的重要课题。

3.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欠规范。从该市现有的加工企业来看,有“群山”而没有“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企业老板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魄力,缺乏高瞻远瞩的企业家精神,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够高,市场竞争性不强;大部分企业主要依赖日韩、欧美等国际市场,庞大的国内市场尚未开辟,市场面狭窄,容易受制于人;有些企业守法意识差,诚信意识淡薄,做出见利忘义、掺杂使假的举动;有些企业为节省基地建设成本,转嫁风险,从社会上采购来自基地以外的原料,导致质量安全隐患。

4.行业监管机制需要解决。我国现有的化肥和农药行业体制政策存在监管不规范的问题,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名称多样,价格透明度不高,行业标准老百姓不了解,产品质量检测成本高,出现了鱼龙混杂、市场混乱的局面。各种不达标的化学投入品,受检测技术和成本的制约,农民难以进行检测、辨别真伪,农民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5.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施区域化管理,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生产标准的掌握、新技术的实施、操作规程的应用等,都与农民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该市农村现在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达到95%。其中,年龄在40以上的老人和妇女达到78%。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最基本的操作规程手册都看不懂,只是凭经验、跟风式地从事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得不到较好地推广应用。这种实际从事农业生产者的低素质与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高要求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矛盾将长期困扰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进一步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切实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结合总体规划,引导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将区域规模逐步扩大,最终形成大区域或整个行政区划内与国内外标准相一致的种植养殖标准区。

2.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管理。从行业管理上来看,要彻底解决生产企业的不规范生产行为,提高行业进入门槛,统一汉化名称,注明化学成分含量,解决同类产品多种名称的问题。从市场流通环境来看,要严格落实登记备案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高效运转的连锁直供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从规范使用上来看,要加强技术指导,配套建立覆盖全市的植保专业技术服务队,按照每种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出口国家的标准要求,指导农民施肥用药,解决农民因使用不规范造成农残超标的问题。

3.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取土地置换、股份制经营等土地流转措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组织实施为契机,抓好合作社建设,通过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抓好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和服务。研究监管措施,通过强有力的监管,规范检验检测市场,提高检验检测的服务水平。要明确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责任主体,引导检测机构切实为发展现代农业搞好服务;要建立农残检测定期公布制度,方便政府、加工企业、农民随时掌握农残形势;要对现有检测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的基础上,像发展支持教育、卫生一样,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检测中心;要搞好专业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注释】

[1]贺洪亮(1966—),男,山东安丘人。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