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时间:2023-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王延江[1]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形式的发展变化,乡村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特点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战略目标及开发模式。

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王延江[1]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形式的发展变化,乡村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特点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战略目标及开发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 开发 战略目标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绿地、树木减少,交通拥挤,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加之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使城市居民承受着来自环境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愈来愈强烈。于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如世界旅游大国法国,其独具特色的乡村绿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境外游客,经济效益显著。我国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其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的乡村旅游也日益兴旺,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乡村旅游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在国外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作为一种大规模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以农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赖城市周围地区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因其古朴、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厚的乡村文化风俗受到都市人的青睐,并日益走俏国内外。概括起来看,乡村旅游有以下特点。

(一)乡村景观的丰富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而且包含观光、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如垂钓、划船、参与劳动等。乡村旅游重在体验,不仅能够体验乡村的民风民俗、劳作形式,而且能够在劳动的欢愉之余,购得自己满意的农副产品或者民间工艺品,一举多得。

(二)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可变性

乡村旅游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和传统习俗为主,而这些方面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在时间上具有可变性的特点。这种季节、气候的不同变化,赋予乡村旅游的不同景观和风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兴致旅客的需要。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分散导致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分散性特点。这种空间上的分散性完全不同于城市旅游的拥挤和杂乱,可以缓解游客游览时的紧张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热情。

(三)旅游文化的民间性

我国乡村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这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品位高的特点。乡村各种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被赋予很深的文化底蕴。这种民间文化具有的淳朴性和神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四)花费较低(大众化)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居民和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大众化强调进行乡村旅游活动主体的身份和职业不尽相同,但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旅游活动中,他们都倾向于有生活情趣的大众化项目和大众化消费。而乡村旅游在农村,旅游接待者主要是当地农民,旅游形式亦以乡村生活的体验或观摩为主,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本相对其他旅游形式来说要低。相应的乡村旅游开支成本也就比较低,而农民的现实主义态度也使他们对旅游者消费的憧憬限定在一个比较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上。

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项目部分投资开发者,其思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其投资行为是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旅游企业首先垫付旅游资源开发的启动资金,然后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基于此目的,他们一发现某地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仿效别处进行盲目投资;在开发经营时,多数表现为为节省开支而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当地资源吸引力减弱时,便转移目标,形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

(二)在景点建设和开发上缺乏内涵和特色,项目模式雷同

由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乡村旅游项目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园只供钓鱼;民俗旅游产品多限于民俗文化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等,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我国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开发模式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地区一哄而上,既无市场考察,也无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条件分析,民俗资源开发无序,民俗村重复建设现象较普遍。由于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规划,内容雷同,游客游览后常常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

(三)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

布局分散,规模狭小。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项目存在类型多,总体规模狭小的特点,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同时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备不当。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施,尤其是在边远贫困地区,交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如革命老区井冈山、黄山屯溪等地,具有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通或通而不畅,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大量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开发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观光型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旅游。根据农业区域与农业产业的区别以及观光内容,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三大系列。

1.观光农业园区。它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农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和以饲养禽畜为主的观光饲养场等等。

2.景观农业。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示范带。

3.科技农园。这是一种展现农业科学技术、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园。园内可建设“农技博物馆”,介绍我国农村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展示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须重点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新成就。把科技农园真正建设成课堂、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基地、认识和体验农业生产的场所。

(二)拓展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

民俗型乡村旅游由于民族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

1.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独具特色。

2.特色村寨。这是指具有独特的居民建筑(如江南园林式宅院、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如云南的过桥米线)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开展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

以观花、赏花、插花为主的大型花卉,以观果、摘果、品果为主题的“动手果园”,以特产参观、品尝、购买为主的工艺特产一条街等,都对渴望逃避喧嚣都市、寻觅纯朴乡情的游客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与都市生活的“灰色世界”相比,富有乡野情趣的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绿色之旅能使游客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乡村旅游所特有的休闲度假的功能,对国内外游客具有极大诱惑力。我们应准确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向、结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旅游强国战略,立足本国国情,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开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合理配置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实施反贫困战略,这不失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只要假以时日,我国乡村旅游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释】

[1]王延江(1979—),男,山东安丘人。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旅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