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实行出口替代战略
有些民族独立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失败后,就改为实行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的含义是:既然需求弹性不同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工业品价格高,那么民族独立国家就应少出口初级产品,而将其加工为工业产品后才出口,并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工业化。实行这一战略,总的说来,一方面是对战后以来发达国家转为生产高、精、尖产品后的拾遗补阙,另一方面机器设备依靠进口,并且市场面向国外,实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成为它们转嫁危机的对象,因此,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就目前的情况看,实行这种战略,除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的成效有待分析外,绝大多数只是加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对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并无好处。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对经济增长动力的分析,我认为完全适用于对出口替代战略的评价。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像1913年以前的30年那样,当发达国家经济扩张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向前发展;如包括两次大战在内的近30年中那样,当发达国家经济萎缩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几乎停滞不前。而且,像在1950年到1973年之间那样,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增长迅速超过以往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以往。”[2]这种联系,其实是一种依赖。当我们将发展中国家看为一方,它们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产品就只能以发达国家这另一方为市场,情况就只能是受制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变动。
他进一步指出:“当发展中国家从向富国出口初级产品变为向其出口制成品,它们就从一种依赖变为另一种依赖”;当然,制成品出口的潜在发展余地广阔得多,因为富国购买茶叶、可可和咖啡等初级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即使这样,“1975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仅占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8%”;从这比重看,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可能达到的增长应该是很高的;但是,“全世界制成品贸易每年的增长速度一直是10%。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也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如果保持这种速度,则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只不过是保持不变”;但是,“在全世界制成品生产每年仅增加5%~6%的情况下,全世界的制成品贸易,不可能以每年10%的速度无止境地增长下去”;这样,发展中国家要增加自己在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3]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替代战略遇到发达国家的市场容量的限制。有些国家之所以能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以较高的速度增加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只是由于挤掉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当然,代价往往是高昂的。
刘易斯明确指出:这种战略的“依赖性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目标是不一致的;这个目标就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应高于发达国家,也就是应该缩小、最终消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4]。他认为,这个目标靠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达到。
以上对出口替代战略的评论,是就民族独立国家的总体而说的,这并不排除某些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一战略取得一些成就,并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主要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具备,或者本来就没有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如像一些重要的海港,是在荒地上建立起来的弹丸之地,或者用购买的办法消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并且起步较早。这就是说,总体做不到的并不排除少数个体可能做到;反过来说,正因为少数做到了,作为一个总体就做不到了。
从事实看,目前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拉美的巴西、智利、墨西哥,亚洲的“四小龙”等,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出口替代战略后才取得这样的成果的。但是,从理论看,这是前面提到的战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某些变化,即偏重生产高、精、尖的产品,而让传统工业由落后国家去兴办的结果,是原来的落后国家出口这些产品、不再进口这些产品的结果,因为这些传统工业的产品,过去是进口的,现在由本国制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