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经济改造的道路问题
王亚南探讨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改造的道路。[11]他将当时流行的认识分为四类,逐一加以研究,从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认为是自然条件问题。这表现为从先前的认为地大物博,到近代的认为地大物不博,进一步又认为对于人口而言可耕地太少,这些宿命论的和浅薄的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但这会导致要有新技术以勘探和开发资源的观点。
其次,认为是技术落后问题。技术在生产中当然是重要的,中国当然需要先进的技术。但是,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变革,是无法采用先进的技术的。同资本主义存在的机械驱逐劳动的规律相反,王亚南指出,在中国往往是劳动驱逐机械甚至驱逐畜力。前面已经说明中国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使用机器不如使用劳力;现在说明中国农村,有的贫农也雇工,宁可用人工而不用畜力耕地。前面指出,由高利贷利息率调节的地租,使农民无法为生。为了生计,他们除了经营副业外,如有可能还是多租些土地耕种。平时劳动力还勉强够用,农忙如耕田时就不够了。这时,他宁可雇工,也不租赁耕畜,一来工资低,有时甚至只管一顿饭,其余雇工自己解决,这比牛工加饲料低廉些。这样,不变革生产关系,即使有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使用。
第三,认为是缺少资本问题。要购买先进技术,就要有钱。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生产关系不变革,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土地资本,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积累起来的货币,还是不能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问题在于:由高利贷利息率调节的利息、商业利润和地租,比用这些资本办一般产业可能得到的利润,要高一些。由于这样,资金就从利息率高的破产农村,向利息和利润率较低的城市集中,但不是转化为产业资本,而多半是在地产、金融业中投机,或者集中在销金窝业中,从极为需要资金的中国,向外国集中,因反动统治不稳,有些人要留后路。这样,不变革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光有资金能解决问题吗?
第四,认为是不合理的土地制度问题。王亚南认为,这是重要问题,但问题的本质,不单纯是土地过于集中,因为资本主义的英国,土地也很集中,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也不单纯是地租率太高,中国地租率诚然是高的,一般占产量的60%~70%,为地价的10%~11%,而英国产业革命前,前者为33%左右,后者为4%左右,但是孤立地看,一国政权为发展产业,可以用法律来硬性减低地租率;而是除了地租率高、土地过于集中等等之外,还有许多封建要素。这主要是:(1)土地所有表现为一种社会特权,拥有土地的大小,成为社会权势的标志;(2)租赁土地除了约定的地租外,依照惯例,还有实物和劳务的报效,此外,地主及其代理人,还无形地具有支配佃农及其家属之人格的权力;(3)土地所有者中的权势者,如文武官员地主,或明或暗免除输纳和其他义务;(4)一切摊派、徭役、兵役,都转嫁到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的佃农、雇农和自耕农身上或直接由他们承担,他们除公家负担外,还成为地主阶层或大小社会权势者见机或制造机会进行勒索剥削的对象;(5)作为权势者的爪牙的土棍、流氓、地痞,即使没有土地,也以欺压敲诈农民为生,因农村社会动乱而增多的,由地主、商人、官吏、军人转化而成的“不在地主”,正是借助这帮人为他们作强制性的聚敛;(6)土地所有者大多同时是高利贷者、商人,因而在赋税、徭役、摊派、高额地租压榨之下的农民,不能不成为高利贷者和商人的俘虏。
总之,这样的土地制度及为其服务的政治力量不革除,单纯从技术和资本的角度出发,就无法使中国经济发展。这里必然涉及的政权由哪一阶级掌握的问题,下面再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