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垄断资本主义计划生产及其理论被错误否定
大概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上述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垄断资本主义计划生产及其理论被错误否定。在其多种原因中,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希法亭在1927年完整地提出了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论;而这一理论及其据以产生的实际,之所以能从计划生产的角度被错误否定,则与经济学家对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看法有关,也与1934年斯大林与英国作家威尔斯谈话中涉及的计划经济理论有关。
希法亭在总卡特尔国民经济生产计划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是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社会经济变化,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1920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后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的变化,加以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战时经济一般都具有“统制经济”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社会民主党人就提出“有组织的经济”这一概念。至于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的变化,希法亭认为是:普遍出现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利用化学,化学使生产不必再单独依靠自然原料。因而不发生争夺原料的竞争,经济部门进一步组织成托拉斯和卡特尔,因而计划化加强,垄断组织国际化,因而计划化范围扩大。据此,1927年,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基尔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完整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他说:我们现在已过渡到资本主义组织化,从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过渡到了有组织的经济。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意味着用社会主义计划生产的原则,来代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原则的这种有着真正原则性的更替。这个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可能听从于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这里,我们看到,希法亭的有组织资本主义理论和布哈林的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理论,也是十分相似的。布哈林在1920年写成的《过渡时期经济学》中,再度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理论。他说:“现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是这样的,即集体资本主义组织———‘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是经济的主体。”“金融资本消灭了资本主义大国内部生产无政府状态。企业主的垄断同盟、联合企业和银行资本之渗入工业,使无组织的商品资本主义体系变成金融资本主义组织,从而造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6]列宁对此的评论是:没有“消灭”,因为大国内还有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还有小生产者的个体经济,它们的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对于其中的“使无组织的商品资本主义体系变成金融资本主义组织”,列宁则不加评论,采取默认态度,因为他也认为,金融资本即垄断资本是存在生产计划性的。
1929年4月,斯大林在《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中批判布哈林的右倾时涉及希法亭。他说:“照布哈林的提纲说来,目前没有发生任何动摇资本主义稳定的新现象,相反地资本主义正在改造,并且基本上相当巩固。”这是不能同意的。因为这会使“我们的批评家得到借口,说我们采取了所谓资本主义‘恢复健康’的观点,即希法亭的观点,即我们共产党人所不能采取的观点”。[7]这里的资本主义“正在改造”和“相当巩固”,就是布哈林以其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对当前形势的估计;而资本主义“恢复健康”就是希法亭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当时,斯大林认为,根据这些观点和理论,就会得出当前是处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低潮时期的结论,从而使共产党制定的策略方针发生错误。
随后,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1930年6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从不能消灭经济危机的角度,来批判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1934年,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一方面认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不能够实行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指出资本主义的“计划化”不能消灭经济危机。1935年,苏联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瓦尔加的《我们的计划经济和他们的“计划”欺骗》发挥了斯大林的观点。1949年,瓦尔加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之变化》中,认为战时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着经济调整,但否认存在计划性。由于斯大林的地位和威望,由于瓦尔加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便对有组织资本主义理论加以全盘否定,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计划生产也加以否定。
我认为对有组织资本主义理论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它的政治结论是错误的,是要害,必须否定;一个是它的生产计划化理论,是符合实际的,不能否定。它的政治结论就是希法亭所说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计划生产,要受到社会的自觉的影响,即国家的影响,而他认为这两者是矛盾的,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在一方,国家组织在另一方,就明显地对立起来的,于是,就要由一个民主的国家来代替资本家的国家,这就是社会主义。至于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选举、议会来建立民主的国家,那是社会民主党的改良主义路线,必须否定。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其他的资本主义生产计划化理论,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计划生产,这是对存在的事实加以承认,是不容否定的。不然,恩格斯和列宁所看到的垄断组织存在的计划生产,随着垄断的发展,反而逆转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说不通的。至于瓦尔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资本主义经济有调整(应该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无计划性,那更是匪夷所思了。
由于无法从事实上加以否定,有的经济学家就从理论逻辑上加以否定。这就是说,按照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和类似的理论,计划化是能消灭经济危机的,但是30年代和其后多次的经济危机,却反驳了这些理论。我认为经济危机有两种:局部危机和普遍危机。前者由比例失调引起,因此精确的计划化能消除局部危机;后者由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消费相对落后的矛盾引起,因此再精确的计划化也无法消除普遍危机。但是,普遍危机的发生,只说明垄断经济计划生产论者的经济危机理论是错误的,不能说明他们所说的计划生产实际是不存在的。
当然,也有这样的经济学家,认为计划生产能够消除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例如,布哈林就是著名的一个。在他看来,上述对普遍危机原因的解释,就是资本主义消费力和生产力增长之间的矛盾,这无非也是资本主义缺乏计划性的表现,例如,“拿西欧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来说,在这种制度下,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尽管工人们的‘份额’可能日益减少。这种日益减少的‘份额’是计划所能估计到的”[8]。怎样估计法呢?那只能是直接减少消费资料的生产,再间接减少生产资料的生产,以适应相对低下的消费水平,或者说使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协调。我们且不说这样减缩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会行不通,即使后退一步认为行得通,但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生产设备部分闲置,工人部分失业:这不是别的,正是普遍危机本身。所以,计划化不能消灭普遍危机。在这两者关系的问题上,资本主义生产计划能消灭普遍危机的理论是错误的。列宁在1899年的《再论实现论问题》中说,甚至在理想般匀称而又合乎比例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增长和消费范围有限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避免,这值得一切信奉计划生产能消除普遍危机理论的经济学家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