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本书把渔业定义为广义农业的一个产业,显然渔业竞争力的研究属于产业竞争力范畴。但是,由于水产品竞争力是渔业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所以渔业竞争力还应该包括对水产品竞争力的研究。
一、渔业竞争力的两个层次
(一)渔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渔业竞争力包括水产品竞争力与渔业产业竞争力两个层次(见图3‐1)。
图3‐1 渔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其中,水产品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和维持市场份额的能力,其竞争的主体是水产品。
渔业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在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利的能力,其竞争的主体是整个渔业产业,竞争的范围包过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渔业产业竞争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渔业的生产能力。渔业的持续增长和获利能力都离不开渔业的生产能力。只有渔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才能更好地获得利益。
二是渔业的国际化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渔业被卷入了国际竞争。也就是说,渔业开始成为全球产业,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以,渔业国际化表现为渔业的一部分产品可供出口,成为可贸易产品,在水产品进口国市场与其他水产品出口国进行竞争,这种竞争将直接关系着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渔业的持续增长能力。持续增长是国际化的渔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标志,也是渔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因为,由于渔业的国际化,使得渔业只有战胜竞争对手,才能实现持续增长;同时,也只有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才能提高渔业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渔业的持续增长与渔业竞争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四是渔业的长期获利能力。每一个产业发展的目的都在于获得利益,获利的目的又是为了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渔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竞争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渔业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出口创汇部门,而是一个能够靠自我积累,实现自主增长的独立发展产业,因此保持长期获利性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保持长期获利,才能切实地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收入;也只有保持长期获利,才能不断增加积累,增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二)选择水产品和渔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首先,水产品是渔业内部产业分支的代表物,同时也能反映渔业实体的生产经营能力。产品虽然是个微观的概念,但它不仅仅表现为一定的物理形态,同时还是特定产业和产业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物载体。对水产品来说,这种联系就更加密切。由于最终消费的食物产品与初级水产品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一种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可以视为渔业的一个产业分支;而市场上每种食品产品又与从事该种水产品生产加工的经济实体密切相关,一定的产品总是要经由一个实体(可能是各种所有制结构的渔业企业,也可能是个体生产者或农民)来生产并转化为商品。所以,一定的水产品既体现了特定的渔业产业分支的所有特征,又体现了渔业生产经营实体的能力。
其次,渔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竞争注定处于劣势,渔业产业竞争的意义在于渔业内部或水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竞争。也就是说,研究渔业产业竞争力实际上是研究渔业如何借助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内的竞争。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渔业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找到提高渔业竞争力的对策。
再次,在中国现有的渔业经营方式下,渔业竞争主体的缺位也迫使本书将渔业竞争力的研究对象定位于产品与产业(见图3‐2)。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中国渔业生产一直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经济实体。由于土地资源的制约和要素流动的阻滞,中国渔业至今仍停留在人均三分地的低水平、超小规模生产,这种小规模农户根本无法承担开放市场和全球贸易中竞争主体的角色。
图3‐2 中国渔业竞争主体缺位情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渔业竞争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市场的背景之下,国外渔业以大型水产品企业为主体进入中国市场。然而,中国渔业无论是进入国际市场还是在开放的本土市场上与国外渔业相竞争,都缺乏与国外渔业食品公司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的竞争主体。发达国家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企业,而中国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企业规模却很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浙江的情况和全国类似,尚缺乏规模较大的渔业龙头企业。所以,这样一种渔业企业竞争主体的缺位也迫使本研究将渔业竞争力定位于水产品竞争力和渔业产业竞争力。
(三)水产品竞争力与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实际上,水产品竞争力与渔业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密切。首先,水产品竞争力是渔业产业竞争力的直接表现,水产品是渔业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也就是说,渔业产业的竞争必须依托水产品作为载体,以降低水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水产品特性、改善水产品生产技术、提高水产品生产效率等方式来赢得产业竞争力。其次,水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整个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渔业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会提高渔业产业竞争力,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将表现为特定水产品竞争力的增强。
正因为水产品竞争力与渔业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密切,所以本书将在渔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先分析浙江水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分析浙江渔业产业的竞争力,将分析从产品推向产业,并较好地解决产品与产业层次竞争力研究的结合问题。
二、渔业竞争的主要特征
渔业竞争服从竞争力理论的一般规律,但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水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产品形态、市场营销和市场需求上所具有的特征,渔业生产的周期特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等都使得渔业竞争的研究不能采取与一般工业制成品竞争力研究完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具体来说,渔业竞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的自然资源依赖是渔业竞争区别于工业竞争的首要特征。渔业生产受到地区气候、水源、水产品品种等资源条件的硬制约,这是造成国家间水产品品种和质量差异的首要原因,并且是单个渔业生产者乃至政府都无法控制和改变的,这一特征使得资源禀赋对渔业竞争具有比工业竞争重要得多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渔业内部的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而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基于地区间相同的资源禀赋。
第二,渔业科技推广对渔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水产品生产具有很大的分散性与广阔的地域性,并且随着水产品的繁殖过程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水产品又具有易腐烂的特点,使用价值留存时间短,鲜活产品流通半径小。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水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必须加强渔业科技推广与技术创新,完善渔业生产与产后环节的产业链,使水产品生产、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紧密相连。
第三,渔业竞争力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政府对渔业支持的主要依据是渔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特点,经验表明,政府对渔业的支持是提升渔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例如,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是世界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其水产品出口数量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产品质量好,加工度深,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这其中固然有这些国家渔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高、渔业科技发达等客观因素,但是政府对渔业实施的各种形式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也是重要的原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对渔业的支持也使得水产品贸易成为商品贸易中受政策扭曲程度最深的领域。
三、渔业竞争力的表征指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渔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水产品的竞争力、渔业的生产能力、渔业的国际化程度、渔业持续增长的能力和渔业的长期获利能力这五个方面。为了尽可能定量地分析浙江渔业的竞争力,需要找出其各自的表征指标。
水产品的竞争力是渔业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显性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性出口竞争力指数等指标来直接衡量。
渔业的生产能力是渔业国际化与渔业获利能力的基础。渔业的生产能力通常可以用主要水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淡水养殖产量、海洋捕捞产量、淡水捕捞产量和远远渔业产量等来表示。
渔业的国际化程度表明渔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国际化程度越高,渔业的竞争力越强。渔业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水产品的出口能力和水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具体可用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出口依存度、水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远洋渔业总产值等指标来表示。其中,水产品的出口依存度是指水产品出口额占地区生产产值的比重;水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是指水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
渔业持续增长的能力是反映渔业在竞争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一般可从生产增长、加工与出口增长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主要指标包括渔业经济总产值增长率、渔业从业人员增长率、水产品产量增长率、水产加工总量增长率、水产品出口总额增长率等。
渔业的长期获利能力是保证渔业稳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定量分析时,可以用各地区渔业劳动生产率、水产品的人均生产能力、渔民人均纯收入以及渔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值率来衡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