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浙江渔业发展现状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渔业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围绕“生态养殖、调整捕捞、扶持远洋、改良种苗、绿色加工、拓展休闲渔业”的发展方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业管理和服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浙江渔业发展概况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渔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1.渔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0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出133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517.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8%和7%;渔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24%,位居全国第二。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渔业进出口贸易带来较大影响,但水产品出口量、贸易额的年均增幅仍达到2.9%和5.4%(见表5‐1、图5‐1)。
表5‐1 近年来浙江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水产品产量及其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05—20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图5‐1 近年来浙江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水产品产量情况
由表5‐1、图5‐1和可以看到,浙江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和水产品产量呈逐年增长势头。2010年浙江渔业经济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33%,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9.64%。
2.水产养殖面积相对稳定
2010年全省已开发水产养殖总面积31.4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5%。水产品加工稳步发展,2010年全省水产品加工量212.44万吨、加工产值4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4%和6.9%;加工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共有冰厂冷库1396座、日冻结能力2.4万吨、制冰能力2.5万吨、冷藏能力43万吨/次,低值渔利用率不断提高。
3.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增长
2010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量达45.2万吨,比上年增长8.04%;出口贸易额达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6%。
4.渔业对外合作和远洋渔业不断拓展
远洋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10年年末,全省已拥有一定生产规模和配套能力的专业性远洋渔业企业20多家,远洋渔船285艘,远洋渔船的装备设施水平比“十五”期末有实质性提高,远洋渔业产量30万吨,产值达到18.82亿美元。远洋渔业合作区域已拓展到南太平洋、日本海、北太平洋、西非、西亚、南美、大洋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洋渔业的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国远洋渔业产量、产值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强,居全国首位。在对外渔业合作方面,先后与日本长崎、韩国釜山建立了部门友好合作关系,签订双边渔业合作协议书。在渔业生产、水产加工、渔船修造、水产贸易、教育培训、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在中缅渔业协定框架下,在缅甸建立了第一个境外深水网箱基地。同时,与印度尼西亚、巴西、牙买加、挪威、澳大利亚、印度、密克罗尼西亚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确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正逐步开展专家互派、资料交换、共同技术研发、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5.渔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335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9%,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1.第二、三产业产出比重不断上升
涉渔第二产业占渔业总产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26%提高到2010年的36%,涉渔第三产业占渔业总产出的比重由2000的7%提高到2010年的24%。渔业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期末的67∶26∶7调整到“十一五”期末的40∶36∶24,其中,第三产业在渔业结构调整中增长最快。
2.养殖产量和产值比重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涉渔第一、二、三产内部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国内海洋捕捞强度得到进一步控制,海洋捕捞渔船数量总减幅达8.7%;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和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不断创新,水产养殖产值占第一产业的60%;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优质、名牌产品比例不断提升;“渔家乐”等休闲观赏渔业蓬勃兴起,全省现有休闲渔业1310家,从业人员1.48万人,总产出11.8亿元。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全面实施以标准渔港、标准鱼塘、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等为重点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渔港7座、新开工和在建标准渔港29座,改造标准鱼塘107万亩,对1.94万艘渔船安装了海上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并投入运行,建成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20个,39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全面启动。
(四)科技兴渔成效明显
积极创建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各地积极推进科技兴渔战略的实施,加快渔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涉渔类专业实验室40余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新建各类涉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中心和区域高科技园区1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4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5项。通过责任渔技推广制度的全面落实和“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建立了6个省、部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推广了10大主推品种、18项主推技术,应用面积130余万亩,直接增效6亿元,全省水产养殖标准化实施率达到35%。
(五)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探索推广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渔船检验、执法管理,全省渔船安全事故比“十五”期末下降48.4%;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严格执行捕捞渔船“双控”和捕捞许可管理制度,完善伏季休渔制度,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亿尾(粒、只)。
(六)公共服务逐步深化
加强渔民培训,累计培训36万人次;探索政策性渔业互保,累计参保渔船14392艘、渔民124847人,承载风险保额超310亿元;开展海洋灾害预警报、养殖水域环境监测预警、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服务,范围基本覆盖全省;落实国家柴油补助政策,缓解了渔民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
浙江渔业“十一五”指标完成的主要情况详见表5‐2。
表5‐2 “十一五”浙江渔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未来浙江渔业发展的环境
1.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渔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等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水产品加工和物流业的发展,人们追求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渔业在维系生态安全中的特殊作用,也拓展了渔业发展新空间。
2.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对渔业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浙江省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加大,迫切需要转变传统渔业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度依赖于资源、环境消耗的发展模式,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精品高效的要求,加快要素集聚,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3.质量、品牌、营销、管理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消费升级,质量、品牌、营销、管理成为竞争的核心,注重产量转向质量、数量并举,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产品推销转向品牌营销,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效益、诚信、公平、责任并重,单纯信守贸易合约转向兼顾卫生、安全、劳工、环保等国际贸易规则,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4.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与要素集聚度加速提高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多功能化等引领下,渔业在捕捞、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互联互融现象已十分明显。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链中加速集聚,产业间的联合、互融、转化加速推进,产业功能空间加速拓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开放度广、吸纳力强、关联度高的相互交叉包容的产业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5.科技进步对渔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种质选育、水质调控、病害防治、营养饲料、节能减排以及实时监控、渔况预报、渔具渔法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将加快推动传统渔业向生态、高效、健康、安全方向转型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功能产品开发等新技术的突破,将整体提升产业的结构层级。渔业将向以现代生物、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集成应用方向发展。
6.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渔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现代渔业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等特点,决定了渔业行政管理、科研推广、公共服务等对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力将更为明显。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竞争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公共服务将更为迫切。
三、未来浙江渔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水产养殖向着优质、高效、生态方向发展。开发、引进、繁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前景的新品种,为海、淡水养殖提供了新的产业化品种;水产养殖业不仅注重产量、产值、数量,更注重质量、安全、效益;渔业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为水产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奠定了基础;依法开展对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将在法制的轨道上进一步加强。
2.海洋捕捞向着稳定、规模、远洋方向发展。生态友好型、资源保护型海洋捕捞制度逐步建立,渔民转产转业进展顺利,渔船报废制度更加规范,远洋渔业在新渔场开发和远洋基地建设方面将会有新拓展,渔船装备水平和安全性能将有新提高,特别是捕捞渔船渔获物保鲜技术将有新的突破,渔船作业结构更趋合理。
3.水产加工向着品牌化、外向化、安全化方向发展。水产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提高,水产加工将向休闲、方便、绿色、口感方向发展,一批消费者熟悉喜爱的水产加工品牌涌现。水产品加工出口继续强势增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将推动捕捞、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渔业结构的调整。
4.渔业管理向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依法兴渔不断推进,具有我省特色的渔业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以捕捞许可制度、养殖证制度、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渔船检验制度、职务船员证书制度等五大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渔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养殖证制度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将全面落实。
5.政策引导上向着更加注重扶持新兴产业转变。由偏重扶持传统产业,开始向扶持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由偏重产业发展指导,开始向依法强化管理转变。渔港经济区、远洋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观赏鱼养殖业、渔业物流业等,越来越成为行业关注和扶持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