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商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

外商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

时间:2023-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外商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一、宏观原因外商投资方式的改变离不开中国总体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正是不断向好的宏观环境为外商投资方式创新打下了深厚基础。

第二节 外商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

一、宏观原因

外商投资方式的改变离不开中国总体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正是不断向好的宏观环境为外商投资方式创新打下了深厚基础。

(一)投资环境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功转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资源的市场配置水平明显提高,国内的投资环境与游戏规则与国际日益接轨,加之合资中的外方对国内情况越来越熟悉,已能够很好地解决政策法律、政府关系、销售渠道等问题,降低了外商在华投资的外部风险,使外商对中国合作者的依赖度逐步降低。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涉外法制日益健全,投资政策更加透明,政府逐步放松了对外资的管制,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行业、地域、技术转让、当地含量、外汇平衡、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在税收、汇率等方面的差别政策,扩大了市场准入范围,对银行、保险、电信、运输、商业、外贸、审计、法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外商独资经营限制进一步放宽,使得外商在华独资经营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如经过四次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版)中,有更多的产业领域允许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商持有51%以上的控股权,允许建立外商独资企业,改变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建立合资企业或保持中方控股的政策条件。2011年4月,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开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与2007年版本相比,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扩大了外商进入的范围,突出了对外商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鼓励,尤其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创业投资业和知识产权服务业方面。如2006年中国商务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委联合颁布实施《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及2009年中国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修订要点简述》,提出了鼓励以并购方式吸引外资,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股权交换并购境内公司,从而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拓宽了渠道和手段。随着中国关于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外商投资的方式迅速发生变化,不仅新建的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比例上升,而且原来无奈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纷纷转变为外商独资企业,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投资取得独资经营权或控股经营权。

(二)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持续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成为当今世界规模巨大而且极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在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中国社会不断进步,政治稳定,全社会开放度不断增强,教育水平提升,能够提供较高层次、适应国际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源和大量熟练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这为外商投资水平的提升和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基础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升级的要求和产业区域转移趋势的发展,使得吸收外资的重点将由数量增长转为加快质量提升,为外资企业产业深度发展提供了机会,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外资拓展中国整体大市场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国国有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将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众多的并购对象。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增强了外商的投资信心,也为外商带来了巨大利益,外商需要在中国提高自己的经营绩效,拓展利益空间,加之投资环境的不断宽松,因而转变投资方式,采取独资或控股经营的方式自主发展十分必要,通过并购优势企业直接进入中国成熟市场获取利益也成为外资的必然之选。

(三)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存在的障碍

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往往遇到许多障碍和摩擦,这种负面因素也促进了外商投资方式的转变。投资环境(如相关法律、经营人才、交通条件等)的相对改善,降低了改革开放初期外方对中方在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战略需要,而在技术、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双方的潜在战略冲突却在不断增加,因而许多外资企业更多地选择了独资方式。中国是转轨国家,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子,造成合资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常常受到行政部门的无端干预,导致纠纷不断,内耗加剧;同时已习惯在产权明晰的市场环境下运作的外商面对的往往是产权不清的中方合作者,他们要么以牺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产量,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要么对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外,中外双方的思维方式、投资战略、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决策思路、企业文化等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冲突,中外合营企业内部摩擦成本高昂。尤其在中方控股的情况下,外方不得不迁就中方的意愿,导致外方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难以正常发挥,降低了外资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挫伤了外资的合资信心。另一方面,有的外商妄自尊大,听不得中方不同意见,忽视对中方开辟国内市场的正确建议,在企业决策中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影响了中外合作的气氛。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本身逐步强大,竞争力增强,对合资的需求也在减弱,于是,中外双方分道扬镳,各自寻找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独资经营。在合资中,外商在出现摩擦的背景下,要求提高股权比例,实行独资化,掌握企业控制权,解决企业内部摩擦和治理失败造成的内部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微观原因

随着中国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着转变投资方式的内在动因。

(一)外商追求高额利润

外商追求高额利润是外商在华投资注重“独资化”经营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国内投资制度与国际日益接轨,外资对中国国内情况越来越熟悉,外资企业不但能够掌控自己的业务,按照自身的战略规划在华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同时,还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念从事生产、营销活动。运用长期积累起来的市场管理经验,赢得市场竞争,获得较高利润。尤其是在对外开放三十多年的磨炼中,外商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环境越来越熟悉,外商对中国合资方的战略资产和经营性资源依赖程度大大减少,合资的重要性降低。为了独占高额利润,按照跨国公司自身的理念确定新的战略和技术路线、市场策略,外商逐渐从合资合作为主走上了“独资化”道路。同时,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促进了外商越来越注重通过低价收购和战略收购谋利。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丰富先进的国际市场并购经验和娴熟的并购技巧,它们通常要比并购的目标企业更能认识其实际价值或潜在价值,因而能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或是以战略性控制行业市场的目的进行并购,摒弃竞争对手,扩大企业的市场势力,巩固市场地位,取得超额利润或是垄断利润。

(二)强化资产所有权优势

外资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优势是该外资公司所拥有、而东道国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和融资优势等。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华投资的外资公司日益增多,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公司必须根据竞争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内部变革,以便巩固和扩展其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独资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母公司实现其优势内敛,保证所有权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在公司内部进行跨国转移,确保公司的竞争力在东道国得到有效传递和进一步强化。

(三)降低交易成本

从降低交易成本而言,外商企业更愿意通过独资方式来减少或避免合资所带来的摩擦成本,同时更加注重并购方式的采用。因为与绿地投资相比,跨国并购由于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沉没成本更低些,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通过市场完成交易耗费的资源比在企业内部完成交易耗费的资源要多,投资成本不能回收的那部分成本,即沉没成本会更大;同时跨国并购相对绿地投资可以降低进入成本,因为在中国被并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市场上有一定地位的企业,当前外资在中国并购往往遵循着三方面的原则,即意向并购的中国企业基本居于行业重要地位,要求外资居于企业的控股地位,企业资金预期收益率超过15%,从这一角度看,外资战略并购可以直接降低进入行业市场的风险成本。

(四)实现在华经营的根植性

外商投资企业要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根植于中国经济之中,在投资方式上就必须在独资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经营。外商投资企业要在中国市场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程度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往往把是否在中国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作为判断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本土化经营,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形象。例如诺基亚大举雇用中国员工,在中国本土投资项目,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其在中国移动通讯行业中知名度极高。同时,外资企业经营上也要融入中国民族文化,必须实行经营本土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差异,避免激烈的文化冲突,实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促进管理变革的实施。此外,外资企业要适应中国市场环境,也必须实现本土化经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母国毕竟有所不同,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地生存进而盈利。

外商投资方式的变迁,有一定的必然性。它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外资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也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经营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将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基地,在全球范围快速整合企业、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获取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