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轮国内赴美上市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特征
(一)本轮赴美上市企业数量的调查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华晨汽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启了“中国概念股”的先河。总体而言,新世纪之前在美国主板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中国概念公司大多属于国有企业,即投资人眼中的“红筹股”公司。中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之旅的起点通常被视为1999年2月侨兴环球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在2010年之前,中国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经历过两次浪潮。
图9-1 2010—2012年[2]赴美IPO中国企业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新世纪以来中国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10年,由于遭遇海外机构的联手做空,从去年下半年起上市数量有所降低。截止到2012年5月底,过去三年里内地共有48家企业在美国主板市场上通过公开募集发行(IPO)的形式挂牌交易(参见图9-1),其中2010年最多,全年IPO总数高达35家,创下了近年来中国概念公司的新高。2011年贡献了11家,其中有10家都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只有1家中国企业(土豆网)成功上市,但在今年上半年也遭遇了收购退市。由于上市环境的恶化,今年上半年中国只有2家企业(唯品会、AQ集团)在美国主板市场上IPO成功,不过调查发现当前还有神州租车、盛大文学和迅雷等40家中国企业筹备下半年赴美上市,反映出中国企业对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二)本轮赴美上市企业成立时间的调查
本调查组通过研读近三年里48家赴美上市中国概念股的财务报告,对这48家企业从成立到上市经历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分类(参见图9-2)。截至上市之日,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的企业共有10家,占所有上市企业数量的21%,其中成立时间最短的是大全新能源(2010年上市)和唯品会(2012年上市),均为3年;成立时间在5—10年之间的企业共有22家,占所有上市企业数量的46%,接近一半,由此看出本轮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大多处于企业成长期,希望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公司规模的持续壮大;成立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共有16家,占所有上市企业数量的33%,其中成立时间最长的是希尼亚(2010年上市),该公司于1993年成立,17年后才成功上市,希望从资本市场上融到的资金能帮助企业在成熟期阶段获得新的发展。经估算,这48家上市企业平均成立时间为8.6年,反映出目前中国企业对上市融资价值的认识已比较合理和科学。
图9-2 2010—2012年赴美IPO中国企业成立时间分布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大体而言,企业从成立后的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是处于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来源应当主要是风险投资(VC)和股权投资(PE),上市融资更适合于度过初创期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阶段的企业,后者对公众资金的使用会更谨慎。
(三)本轮赴美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分布的调查
本调查组通过阅读48家上市企业发布的财务报告,分析其主营业务及利润来源,将它们大致划分为6个行业:制造业、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媒体及通讯行业(TMT)、消费品及消防服务、新能源。
从图9-3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在远离美国主板市场,这轮上市的48家企业中只有3家属于制造业的范畴,所占比例仅为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状况;属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企业只有2家,分别是康辉医疗和尚华医药,所占比例约为4%;教育行业近三年上市数量有所上升,学而思、学大、安博教育和环球雅思四家专注各个年龄段学生辅导和各类专业考试培训机构的盈利模式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与早前上市的新东方一起成为当前中国民营教育机构的代表;新能源作为后危机时代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这次上市的企业中包括从事水电开发的中华水电、从事光伏产业的晶科能源和大全太阳能以及从事风电开发的阳明风电等共计5家,占企业总数的10%;本轮上市企业的主力是来自消费品及消费服务和科技、媒体及通讯行业(简称TMT)的两大行业,分别贡献了12家和22家企业,两者共占企业总数的70%左右。这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由于TMT行业本身需要的启动资金较少,而中国高涨的电商市场仍处于蓝海状态,所以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投资者对它的前景也普遍看好。以今年上市的唯品会为例,这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其主要业务模式为“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成立的三年时间里曾先后获得红杉资本和DCM的注资,盈利能力一般;此外,去年上市的人人公司被视为中国版Facebook,它符合投资者对当前流行“社会化”的诠释,自然受到市场追捧,获得了超过8亿美元的融资。
图9-3 2010—2012年赴美IPO中国企业行业分布(家)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二、上市发行情况
(一)本轮赴美上市企业交易场所分布的调查
美国一共有三大主板市场,分别是纳斯达克(NASDAQ)、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从图9-4中不难发现,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更倾向于选择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两大交易所,对全美所偏好不大。
(二)本轮赴美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分布的调查
企业上市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公众资金,融资规模是否合理的标准在于对未来业务发展的支持程度,中国创业板初创之时被媒体诟病的弊端之一即高募资,超出企业需求的募资是对社会资本的浪费,也不利于市场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本调查组将48家上市企业的融资规模按照大小划分为三组:1亿美元以内、1-2亿美元之间、2亿美元以上(参见图9-5)。通过调查发现,本轮上市中国概念公司超过一半以上的融资规模低于1亿美元,有28家;融资规模超过2亿美元的仅有6家,其余14家的募集资金都介于1—2亿美元之间。
图9-4 2010—2012年赴美IPO中国企业交易场所分布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图9-5 2010—2012年赴美IPO中国企业融资规模分布(美元)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三)本轮赴美上市企业首日涨跌幅分布的调查
决定IPO企业股价首日涨跌幅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例如承销商对发行价报价超过市场预期,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去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几乎放弃赴美上市就是担心当时对中国概念股持续做空的不利氛围影响股价的正常波动。通过查阅交易数据,本轮48家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股价首日涨跌幅情况如下图(参见图9-6),其中涨跌整体分布为“6∶4”,海外市场对中国概念股整体看好,当然这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是分不开的。
本调查组对上述数据进行细分,按照首日涨(跌)幅是否超过10%为标准将48家企业进一步划分为4类,即首日跌幅超过10%,首日跌幅10%以内,首日涨幅10%以内,首日涨幅超过10%。从图9-6中可以看出,有19家中国概念公司属于首日涨幅超过10%的情况,约占统计企业总数的40%,其中排名前三甲的企业分别是优酷网(161.25%)、奇虎360(134.48%)和蓝汛通信(95.32%),它们均属于受市场追捧的TMT行业;首日涨幅在10%以内的有10家企业,占统计企业总数的21%;首日跌幅在10%以内的有12家企业,占统计企业总数的25%;首日跌幅超过10%的只有7家企业,占统计企业总数的15%,其中排名前三甲的企业分别是斯凯网路(-25%)、博纳影业(-22.35%)和中国能源技术(-19.44%),前两个企业属于TMT行业,而最后一个则属于新能源行业。
图9-6 2010—2012年赴美IPO中国企业首日涨跌幅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四)本轮赴美上市企业选择审计机构分布的调查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向被公认为全球最权威的审计部门,因此赴美上市企业大多都愿意聘请它们进行审计,图9-7统计了本轮48家中国概念公司聘请审计机构的情况。从图中不难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中国市场,上市企业中有43家是它们的客户,聘请非四大审计机构的公司仅有5家,约占统计企业总数的10%。
图9-7 2010—2012年赴美IPO中国企业审计机构分布
数据来源:和讯股票频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