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2011年国外对华贸易壁垒的特点
一、知识产权,技术环保等方面的贸易限制依然繁多
在知识产权方面:中美知识产权摩擦是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而“337调查”又是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337调查”启动的门槛低、时间短、应诉难度大、处罚力度强,使得美国企业频频利用“337调查”打击竞争对手。随着中美贸易往来逐渐频繁,特别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共遭受90起“337调查”(2001—2010)。2011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中国企业共发起17起“337调查”,与2010的19起调查大致相当。在技术环保方面:经过多年WTO谈判,各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大大降低,关税壁垒也大幅降低。但是为保护本国产业,技术环保方面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正日益为各国所追逐,各国通过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具体包括TBT措施、SPS措施、通关环节壁垒等。这些措施主要涉及环境保护、人身健康与安全、动植物安全、动物福利、节约能源等方面。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等为目标,站在道德至高点上,行之恰当,无疑有利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行之不当则有贸易保护之嫌。2011年的国外对华TBT数量与2010年大致持平。
二、新能源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大幅增加
伴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增强,新能源领域的贸易纠纷已成为中美贸易争端高发区,2010年,美国启动对华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同年向WTO起诉中国补贴风电;2011年,美国商务部对从中国进口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因为中国新能源产品如光伏电池等质量越来越好,成本低于同类型的美国欧洲产品,无形中削弱了美国产品的竞争力。所以为了保护自身的新能源产业,美国不断在新能源领域制造贸易摩擦。这使得中国许多制造新能源产品的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三、某些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限制措施
以阿根廷为例,2011年2月,阿根廷扩大了受非自动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的范围,将近200种产品的进口需要申请非自动进口许可证。目前,阿根廷对大量产品实施非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包括自行车、自行车胎、摩托车、玩具、部分服装、鞋靴、足球、部分行李箱和手提包、部分纸张、部分家居用品、部分纱线和织物、部分机械、工具和杂项制品。近年来,中国和阿根廷的双边贸易总额有了明显的上升,双方经贸往来日益加强。然而阿根廷进口限制措施使得中阿双边贸易不确定性骤增,也给中国企业对阿根廷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定进口限制措施来减少贸易逆差,这都会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增加不小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