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抢市场、上能力,是中船集团国际化的前提
中船集团成立后,经过酝酿,提出了“五三一”的奋斗目标。中船集团不仅要在造船产量上成为世界第一,更要在造船水平、造船效率等核心竞争力方面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造船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物质基础。中国造船业继续实现较快发展,拥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成为世界第一并非遥不可及。一是有市场,船舶工业作为重要的航运和海洋开发装备制造业,直接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有优势,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工业基础较好,恰好具备加快发展船舶工业的综合优势。三是有条件,中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历经磨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完全可以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船集团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市场,抢订单。船舶订单是船舶企业的生命线。造船产量要成为世界第一,船舶订单首当其冲,或者说船舶订单首先要成为世界第一。几年来,中船集团狠抓市场研究,加强大客户管理,积极开展市场经营,接单量迅速增长。1999年成立当年,中船集团手持船舶订单328万吨,此后接单量连年增长,2003年达到1 163万吨,2006年达到3 330万吨。2011年,中船集团手持订单量已达5 000万吨,生产任务已排至2014年,为今后5年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抓建设,上能力。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是中船集团成立后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工程项目。中船集团对外高桥造船基地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致力于打造“世纪精品”。从开工建设起,外高桥造船基地实现了“建厂、造船、育人”三同步。经过短短3年多的时间,2003年建成当年就完工船舶50万吨;2006年交船312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大船厂;2010年全年完工706.6万载重吨,成为中国首家年造船总量突破700万吨大关的造船企业,在世界造船企业完工量排名全球第3名。在成功投资建设外高桥造船公司之后,中船集团公司紧紧抓住上海、广州等城市布局调整的机遇,分别在上海长兴岛、广州龙穴岛争取到12.5公里岸线资源,并规划建设投资额超过200亿元的长兴、龙穴等软硬件条件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造船基地。中船集团从1999年1个30万吨级大坞都没有,到拥有9个3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坞,中船集团造船能力从200万吨提升到1000万吨以上,相当于目前世界第一造船集团韩国现代重工的造船设施规模,为中船集团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抢接订单、扩大能力的同时,中船集团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生产,全力提高造船产量。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船集团造船产量每年以百万吨级的高速度增长。中船集团先后提前1年和4年时间跻身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行列。2011年,中船集团造船产量、接单量和手持订单总量三大造船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韩国现代重工。日本最大的今治造船集团已经被中船集团公司甩在身后,世界第一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加明确。
二、改革管理模式,是中船集团国际化的保障
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明确以后,另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中船集团面前,即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宏伟目标?通过学习研究国际一流大公司,特别是日、韩先进造船集团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必须打破原船舶总公司时期下属企业各自为政的格局,建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全新的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
中船集团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出口产品占总产品的80%以上,具有市场国际化、经营国际化、标准国际化和竞争国际化的特点,要竞争过日、韩先进造船企业,就必须形成集团合力,充分发挥集团优势。中船集团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运营模式。按照这个思路,中船集团推进“四集中”管理,即对各企业经营、采购、研发和资金等业务进行集中管理。
经营集中,就是各骨干船厂不再负责民船经营,该项工作统一由集团公司开展,各单位经营人员集中到集团公司办公,彻底改变各企业分散经营、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
采购集中,就是集团公司成立物资部,统筹管理集团公司船用物资采购工作,各企业不再设采购部门,除低值易耗品外不再开展采购业务。
研发集中,就是集团公司成立研发中心,集中研发力量,面向全集团公司,从事关系集团公司全局的关键性、具有市场开发前途的新船型开发工作。
资金集中,就是以中船财务公司为系统内资金统一管理、运作的平台,把中船集团下属的重点企业资金集中起来管理,加强对各企业的资金存贷调剂和监管,形成集团公司的“内部银行”。对于军品资金,集团公司设立专门账户,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四集中”在推行中难度很大。因为这几块业务涉及很多企业、部门甚至个人利益,业务的调整必然要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为此,中船集团启动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创新工程”,即系统内领导干部的交流与培训计划。几年来,中船集团干部交流达到数百人次,所有企业总会计师全部轮换,干部培训则全员覆盖。为推进采购集中,中船集团甚至把骨干企业采购部门全部撤销,采购人员全部集中到集团公司物资部办公,通过干部调动破除本位主义。中船集团还决定,企业主要管理者的工资由集团公司核定发放,逐步形成在集团公司调配下的“职业经理层”。此举大大促进了企业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这些努力,集团公司企业领导干部实现了由“企业人”向“集团人”的身份和思想转变。改革难题迎刃而解。
为进一步抓好“四集中”,中船集团还在上海成立了由年轻领导干部组成的上海工作委员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常年坐镇指挥,贴近生产经营一线开展工作。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四集中”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集团公司上下联系更加紧密,利益更加一致,信息更加畅通。如船舶订单的承接,通过经营集中,市场研究更加深入,经营风险大幅降低,经营策略更为灵活。几年来,船舶经营实现跨越式增长,承接订单屡创历史新高。二是强化了集团公司管理控制能力,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集团公司投资上百亿元的长兴工程、龙穴工程建设基本没有贷款,全部由集团公司内部调配解决。
回顾中船集团通过“四集中”推进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历程,总体来说,方向是正确的,但这项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从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来看,从集团公司全面实现“五三一”目标、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要求来看,从与国外大集团先进管理模式的对比来看,目前还只是起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中船集团仍将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推进下去。
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中船集团国际化的目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生命线,同时也是集团瞄准世界第一、加快发展、改革管理模式、坚持走市场化之路等各方面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中船集团具体抓了四件事。
一是对标国际先进造船企业,找差距,明方向。世界船舶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大型造船企业之间的竞争,中船集团参与国际竞争,面对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先进造船国家的大型造船企业集团。为此,中船集团公司选择排名世界前列的日、韩先进造船集团,如日本的三菱重工、韩国的现代重工作为对标研究对象,精心设计对标指标体系,从企业规模、企业素质和制造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全面对比分析,在人均造船产量、成本利润率、典型船型建造周期、精度控制、下水前完整性等各个方面一项一项对比,一项一项找差距。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船集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反映集团公司优强内涵的企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方面,集团公司应该重点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是引进先进造船管理系统,一步到位,实现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为提高生产效率,在传统造船企业努力转变造船模式的同时,中船集团决定在新建的外高桥造船公司直接引进先进造船管理系统,立足高起点,实现新厂新模式。在外高桥公司全面引进韩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造船管理系统,部门设置、管理机制全部按照韩国CIMS系统的要求建立,包括建设执行力文化。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虽然是新企业,但干部职工都来自传统造船企业,工作经验、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已沿袭多年,现在引进韩国CIMS系统,相当于让所有职工重新学造船。尽管困难很多,但中船集团坚定推行韩国CIMS系统、建立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决心始终不变,强调一招一式学习先进,要改革,而不是改良。
实践证明,先进造船系统的引进对中船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引进韩国CIMS系统后,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很快,造船周期一艘比一艘短,并迅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船市高涨,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又利用不断空出的坞期,插进高价船,创造了批量化造船的规模效益。2005年,外高桥公司实现利润2亿多元,2006年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2007年实现利润继续翻番增长。外高桥公司的发展也为中船集团长兴、龙穴等新建造船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船集团公司其他船企转换造船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了榜样。
三是精干造船主业,缩短管理链条,彻底清理小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中船集团成立之初,二级企业下面有许多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子公司,普遍存在管理层次过多、链条过长、管理不到位等状况。这些小公司往往是企业亏损的出血点,为了彻底清理小公司,中船集团果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中间层次,实施扁平化管理。几年来,中船集团三级及三级以下小公司减少了300多家,其余200多家全部完成了清理、整顿工作。
四是评优奖优,创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抓管理,促效益,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干部职工的首创精神。2006年,中船集团经济效益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集团公司授予他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2006年度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荣誉称号。2007年,中船集团超亿元单位增加到了16家,集团公司继续给予表彰。对于为集团公司完成军工任务和促进发展与改革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导干部,集团公司给予重奖,颁发纯金质奖章,最重的达到1公斤,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为集团公司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忱。
对于近几年中船集团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管理的加强和造船产量的提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船价拉动的效益还未完全体现。今后几年,随着生产设施和规模的明显扩大,中船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总量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中船集团国际化的动力
中船集团有较强的科研技术力量,拥有中国著名的综合造船设计开发研究机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在内的九个科研机构,能够从事各种民用船舶、军用船舶及系统、海洋工程、船用设备的设计开发、造船工艺技术、精密仪器测试、造船标准化、软科学的研究以及工程设计、监理等各项业务。
截至2009年年底,中船集团共申请专利1 013件,其中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33件、外观设计16件、国外专利2件;授权专利392件,其中使用新型专利301件,外观设计专利10件。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并实施的“液货船槽形舱壁的加强结构”发明专利,应用在该公司38 000吨、38 500吨、39 000吨等船舶产品中,其舱容大,船舶稳性好,工艺简单的特点深受国内外船东青睐,目前已手持该船型建造合同25个,创出了品牌效应,为企业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并实施的“区域造船总段合拢对接方法”发明专利,已连续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承建的5型18艘船舶、16 000载重吨(DWT)化学品船、74 000DWT散货船、76 000DWT散货船、16 000总吨(GT)客滚船以及500吨大型液罐,年增产值约6 000万~9 000万美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拥有并实施的“散货船燃油储放装置”发明专利,避免了船舶碰撞造成舷侧结构破坏时的燃油泄漏,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船舶设计理念,降低了船舶总纵向弯曲力矩,有效减轻船体结构重量,节约了能源。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目前已承接的88条散货船都采用这一设计,其中32条船已交付使用。由于这一设计既环保又节能,船东对此设计很满意,使用情况良好,增强了中国大型船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合作研制的“15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是由原油处理工艺设施、兼顾海上采油平台的公用系统、外输油系统、储油舱区、海上生活模块和单点系泊装置等组成,是一项投资额巨大、技术综合、系统接口复杂的海洋石油开发关键项目。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五代“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即标准76 000吨巴拿马型散货船),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优化线型,进一步突破原有结构设计布臵框架,结合新的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关于散货船安全性的要求。目前,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已承接比利时、伊朗、中国中海和中远等公司16艘76 000吨巴拿马型散货船的建造订单。
2001—2009年,中舶集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国防科技奖励169项,省部级奖励59项。获奖项目均在各自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推动了中船集团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34 000吨大湖型散货船开发、设计和建造,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研制的35 000吨级浅吃水肥大型散货船(上海型、广州型)的研制,正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超大规格船用锚链制链成套设备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集团第七○八所研究所研制的16 500立方米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研究开发分别获得2000年和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合作完成的70 000吨大型自卸船研究、开发项目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上海卢浦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船集团第七○八研究所、广州文冲船厂参与完成的先进疏浚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