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从通货膨胀发生后,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来看,主要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产出效应,其二是分配效应。所谓产出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总量,可能会使产出增加或者减少。所谓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使另一部分人得益。
宏观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也按其正面和负面效应来分类,基本上可以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三种观点。促进论认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爬行的和温和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存在积极的效应。促退论认为从根本上说通货膨胀对经济是有害的,会损害一国的经济增长。中性论则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少。
促进论的立论依据主要是:
(1)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的提高一般快于工资的提高,结果导致实际工资降低,厂商的利润增加,这样就会刺激厂商扩大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如下式所示,当价格水平提高,名义工资水平给定或调整较为缓慢时,实际工资下降,生产者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从而使产出水平增加。
(2)在货币经济中,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即利润收入阶层)而不利于低收入阶层(即工资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由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促使社会储蓄率的提高,增加了可供投资的资金,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人口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收入阶层,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为ph,其储蓄率sh,另一类是低收入阶层,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就是pl=1-ph,边际储蓄倾向为sl,设sh>sl,当社会总收入为Y时,那么,总储蓄量就是ST=Y·ph·sh+Y·(1-ph)·sl,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相当于使高收入者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ph提高,这样,社会总储蓄量就会增加。即在上述总储蓄量公式中,当收入从低收入者转移1元至高收入者,由于sh>sl,那么收入总量不变,但总储蓄量增加了。
(3)通货膨胀时相当于政府从社会公众手中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存在这个税种,这里是从效果的角度来说的)。例如,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假定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是100万元,实际商品数量(例如面包)为10万个,那么,用货币来衡量面包的价格就是10元。这时,假定政府增发100万元货币,货币总量成为200万元,实际商品数量不变,面包价格变为20元,社会公众原来持有的100万元货币现在只能购买5万个面包,政府增发的货币也能购买5万个面包,相当于向社会公众征收了50%的税。通过这种方法政府可以筹集到一笔收入,假如政府利用这笔收入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那么会提高社会的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这一分析只是假定政府利用这笔收入进行投资,如果政府将这笔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则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任何好处。有人论证道,即使政府将这笔收入用于行政开支或者行政官员进行奢侈消费,消费增加从而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样,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有益的影响。这种论证的逻辑在不考虑这笔收入的来源时是部分正确的,但问题是这笔收入原本属于社会公众,这时政府消费的增加只是替代了私人消费而已,私人消费因为政府收入增加而减少了,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并未变化。在收入支出模型中相当于原来属于C的一部分,现在转移到了G,正负相抵,并未对总需求产生正的净效应。
促退论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
(1)价格机制受到破坏。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是经济生活中的有效而低成本的指示器,企业和个人依据市场价格进行决策,调整自己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每个经济主体对价格所传递的信息的理解都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决策错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价格像是交通中的信号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相当于信号灯在不同的人看来颜色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看到的是绿色,而有的人则看到的是红色,有些人甚至看到颜色在不停地变换,如此等等,那么,这种情况下交通状况必定异常混乱。回到通货膨胀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价格机制一旦失去作用,会使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经济活动效率。
(2)通货膨胀会破坏货币赖以存在的信任机制。货币是便利交易活动的媒介,货币的产生和运用极度地深化了劳动分工,从而使单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个人只从事社会生产环节的某个局部过程,依靠局部过程的高额产出来换取满足自己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如果没有货币,现代经济生活的交易成本会提高到整个经济难以维持下去的地步,劳动生产率也会大大下降。
(3)通货膨胀减少了人们积累的实际财富的数量。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长期积累的财富价值或资产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大幅度下降,改变储蓄和投资决策。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带来更大的损失,人们往往只进行短期的投资,从而减少了对经济长期发展有益的长期投资量,使经济增长乏力。
(4)通货膨胀有加速的危险,可能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往往希望尽快将手中的货币转移出去,这样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即使货币供应量没有进一步增加,这种动机也会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速,从而使经济走向恶性循环。
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相对固定收入生活的人,或者名义收入增长速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人。由于实际收入等于名义收入除以价格水平,发生通货膨胀时,同样的名义收入只能购买到较少数量的商品,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相反,通货膨胀有利于靠变动收入生活的人,或者名义收入增长速度快于通货膨胀率的人。例如企业所有者,发生通货膨胀时,其支付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小于通货膨胀率,从而使利润水平增加。这种现象相当于收入从固定收入者转移到变动收入者,因此称为收入再分配效应。
(2)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而有损于债权人。当通货膨胀未预期到时,债权人出借一笔资金的实际收益会减少。例如,当某人按10%的名义利率贷出100元货币,假定100元货币可以购买100单位某种商品,在未发生通货膨胀时,年底可以获得的本利和为110元,那么可以购买110单位商品。当发生未预期到的5%的通货膨胀时,该人年底得到的110元货币只能购买到=104.76单位商品,实际收益只有4.76单位商品,减少了5.24单位商品。进一步,当通货膨胀率为15%时,只能购买到=95.65单位商品,实际收益为-4.35单位商品,即实际收益反而小于投入的本金。对于债务人而言,年初获得贷款后,可以购买100单位商品,那么使用一年后,通货膨胀率为5%时,实际支付的利息只有4.76元。即假定该债务人获得贷款后购买100单位商品储存起来(假定不存在损耗问题),年底可以按每单位1.05元出售,可得105元货币,只要再加上5元货币就能够偿还年初的贷款,实际利率只有×100%=4.76%。
(3)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有损于社会公众。这是通货膨胀成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前面我们分析了通货膨胀成本中的税收效应,这种情况实际上相当于政府从公众手中无偿地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出现了收入从社会公众转移到政府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