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具的分类
1.依据茶具的材质划分
(1)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紫砂茶具的泥料选用宜兴特有的紫砂陶土,陶器内外均不施釉,烧成后的成品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土不同于一般陶土,陶泥具有砂性,泥质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前人总结了用紫砂茶具泡茶的七大优点:第一,泡茶不失原味,可以使茶叶“色香味皆蕴”,茶叶越发醇郁芳沁;第二,泡茶不易霉馊变质;第三,壶经久用,空壶注水也有茶味;第四,茶壶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也不会出现冷炸现象,而且可以文火炖烧;第五,紫砂茶具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第六,壶经久用、把玩,色泽光润美观;第七,紫砂泥色多变,色调淳朴古雅,耐人寻味。正因为紫砂茶具有如上优点,再加上其造型简练大方,式样繁多,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因此成为历代茶人所偏爱的一种茶用具。
紫砂茶具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为海外人士所珍重。早在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包特格尔,不仅制成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20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彩。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横把壶”,是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艺术茶具,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刻写精美书法的佛经文字,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
(2)瓷器茶具 瓷器发明之后,瓷质茶具就逐渐为茶具主流。瓷器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①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促进了茶具生产的相应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据《唐国史补》记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的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就是以生产白瓷闻名中外。
②青瓷茶具。青瓷茶具自晋代开始发展,主要产地在浙江,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茶壶。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主要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南宋时,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其优良产品不仅成为当代珍品,更是当时皇朝对外交换的主要物品,特别是造瓷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无论是釉色还是造型都达到了极高造诣。哥窑被列为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名窑之巨擘。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市场出现时,轰动了整个法兰西。他们认为无论怎样比拟,也找不出适当的词汇称呼它。后来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的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来比喻,从此以后,欧洲文献中的“雪拉同”就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现在世界上所有著名博物馆,都珍藏有龙泉青瓷。
③青花瓷茶具。我国彩瓷茶具的花色品种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静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增添了青花瓷茶具的魅力。
青花瓷茶具到元代中后期才开始批量生产,特别是瓷都景德镇,成为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瓷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等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尤其是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清代之最”。
④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尤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认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因此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竞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宝。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宋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故又被称为“双福”茶具。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
(4)金属茶具 是指采用金、银、铜、锡等金属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古已有之。尤其是以锡作为储茶器具,对防潮、防氧化、防光和防异味有较好的效果。金属茶具泡茶,一般行家们评价不高,泡茶行家不屑使用。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5)竹木茶具 主要有竹木茶盘、茶池、茶则、茶碗等。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泡茶的,既经济实用又是很好的艺术欣赏品。而用木罐、竹罐盛装茶叶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
(6)玻璃茶具 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采用玻璃杯泡茶,特别是冲泡名优绿茶,茶具晶莹剔透,茶汤色泽鲜艳,茶叶在冲泡过程中上下飘扬,亭亭玉立,使人赏心悦目。但是玻璃茶具的缺点是茶具导热快,不透气,保温能力差,茶香容易散失。
(7)其他茶具 除了上述6类常见的茶具之外,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以及各种珍稀原料制成的茶具。
2.依据茶具的使用功能划分
依据泡茶时各茶具的使用功能可将其分为主泡器、助泡器、煮水器和储茶器四大类。
(1)主泡器
①茶壶。茶壶是主要的泡茶器具,一般以陶质为佳,此外还有瓷质、玻璃质地以及石质茶壶等。好茶讲究的是色、香、味、形俱佳,过喉甘润且耐泡。但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也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所以泡茶讲究的是好壶、好水、好茶。
②茶船。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又称茶池或壶承。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当注入壶中的水溢满时,茶船将水接住,避免弄湿桌面。茶船多为陶制品,古朴造型的茶船,增添了人们喝茶的乐趣。同时茶船也是养壶的必须器具,以盛接淋壶的茶汤。
③茶盘。用以承放茶壶、茶杯的盘子,多为木制或竹质。茶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以承托茶具,下层承接泡茶时淋下的废水。茶盘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乌龙茶的冲泡便利。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壶、烫盏,到后来的次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废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
④茶海。又称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即使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这样既可沉淀茶渣、茶末,又可使茶汤浓淡均匀。现在茶艺馆中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茶汤倒入茶海后,可依喝茶人数多寡分茶,人数多时,可利用较大的茶海冲两次泡茶,再平均分茶;而人数少时,将茶汤置于茶海中,也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涩味。
⑤茶杯。冲泡的茶叶不同,使用的茶杯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泡不同的茶叶应使用与之相匹配的茶杯。现代常使用的茶杯主要有:
a.品茗杯。常见的有紫砂杯和瓷质杯,一般只容一口茶汤,常与紫砂壶相配,专门用来品饮乌龙茶。
b.闻香杯。杯身细长,借以保留茶香,用以闻香之用,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一般与品茗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杯组。
图3-2 闻香杯组
图3-3 盖碗
c.盖碗。又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和杯托三部分,一般用于冲泡花茶或绿茶,但现代在专业评审茶叶质量时也多用此杯。
(2)助泡器
①茶则。由茶叶罐中取茶叶的器具,一般多为竹木制品。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罐或茶则拨入茶壶中的器具,多为竹质,如今亦有黄杨木质,一端弯曲,用来投茶入壶或自壶内掏出茶渣。
③茶漏。也称茶斗,放置茶壶口上导茶叶入壶,防止茶叶因壶口较小而掉落壶外。
④茶擂、茶针。茶擂用以压碎茶叶,可使茶叶冲泡时茶汤较浓。茶针用来疏通茶壶的内网,保持水流畅通。
⑤茶荷。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质或竹质,用于盛放干茶,供客人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好的瓷质茶荷本身就是工艺品,与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时,可由此判断茶罐中茶叶的多少,决定置茶量。
图3-4 茶漏、茶针、茶夹、茶匙、茶则
图3-5 茶荷
图3-6 香炉
⑥茶仓。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将欲冲泡的茶叶倒入茶仓,既节省空间又美观。
⑦茶夹。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⑧茶巾。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擦干茶壶,将茶壶或茶海底部残留的水擦干,也可用来擦拭桌面的水滴。
⑨香炉。泡茶时用来焚点香支以增加泡茶情趣。
⑩温度计。用来判断水温的辅助器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弃置茶水的器皿。
(3)煮水器 又称随手泡,是加热煮水用的器皿,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风炉与水壶、酒精等与水壶、电茶壶等。
(4)储茶器 即储存茶叶的罐子,以无杂味且密封性能好,不透光为最佳。
图3-7 储茶器
【小资料3-3】
中国第一部茶具图谱
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具,即审安老人所作的《茶具图赞》,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茶具图谱。审安老人真名董真卿,别号审安老人,他对宋代的典型茶具作了详细的分门别类,并且予茶具以官爵、别号,并做诗对茶具进行吟咏,还配上线描的十二件茶具图,反映出宋代文人们对茶具的喜爱之情,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典型茶具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十二件茶具具体为:
(1)韦鸿胪,别号四窗闲叟。即茶焙笼,以竹编制而成,其用途是烘焙茶叶。
(2)木待制,别号隔竹居人。即茶槌,以木制材料制成,其用途是敲击茶饼。
(3)金法曹,别号和琴先生。即茶碾,以金属制成,其用途是将茶叶碾成茶末。
(4)石转运,别号香屋隐君。即茶磨,以石头制成,用途与金法曹相同,将茶叶碾成茶末。
图3-8 《茶具图赞》
(5)胡员外,别号贮月仙翁。即瓢勺,其用途是舀水。
(6)罗枢密,别号思隐寮长,即罗盒,其用途是筛茶末。
(7)宗从事,别号扫云溪友。即茶刷,其用途是扫茶末。
(8)漆雕秘阁,别号古台老人。即盏托,其用途是承托茶盏,防止茶盏烫指。
(9)陶宝文,别号兔园上客。即茶盏,其用途是承放茶汤。
(10)汤提点,别号温谷遗老。即水注,又名执壶,其用途是注汤点茶用。
(11)竺副帅,别号雪涛公子。即茶筅,以竹子制成,其用途是调茶汤。
(12)司职方,别号洁斋居士。即茶巾,其用途是在点茶过程中保持清洁卫生。
(资料来源: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图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