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具的分类

茶具的分类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茶具的分类1.依据茶具的材质划分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紫砂茶具的泥料选用宜兴特有的紫砂陶土,陶器内外均不施釉,烧成后的成品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我国彩瓷茶具的花色品种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二、茶具的分类

1.依据茶具的材质划分

(1)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紫砂茶具的泥料选用宜兴特有的紫砂陶土,陶器内外均不施釉,烧成后的成品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土不同于一般陶土,陶泥具有砂性,泥质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前人总结了用紫砂茶具泡茶的七大优点:第一,泡茶不失原味,可以使茶叶“色香味皆蕴”,茶叶越发醇郁芳沁;第二,泡茶不易霉馊变质;第三,壶经久用,空壶注水也有茶味;第四,茶壶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也不会出现冷炸现象,而且可以文火炖烧;第五,紫砂茶具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第六,壶经久用、把玩,色泽光润美观;第七,紫砂泥色多变,色调淳朴古雅,耐人寻味。正因为紫砂茶具有如上优点,再加上其造型简练大方,式样繁多,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因此成为历代茶人所偏爱的一种茶用具。

紫砂茶具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为海外人士所珍重。早在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包特格尔,不仅制成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20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彩。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横把壶”,是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艺术茶具,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刻写精美书法的佛经文字,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

(2)瓷器茶具 瓷器发明之后,瓷质茶具就逐渐为茶具主流。瓷器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①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促进了茶具生产的相应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据《唐国史补》记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的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就是以生产白瓷闻名中外。

②青瓷茶具。青瓷茶具自晋代开始发展,主要产地在浙江,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茶壶。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主要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南宋时,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其优良产品不仅成为当代珍品,更是当时皇朝对外交换的主要物品,特别是造瓷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无论是釉色还是造型都达到了极高造诣。哥窑被列为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名窑之巨擘。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市场出现时,轰动了整个法兰西。他们认为无论怎样比拟,也找不出适当的词汇称呼它。后来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的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来比喻,从此以后,欧洲文献中的“雪拉同”就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现在世界上所有著名博物馆,都珍藏有龙泉青瓷。

③青花瓷茶具。我国彩瓷茶具的花色品种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静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增添了青花瓷茶具的魅力。

青花瓷茶具到元代中后期才开始批量生产,特别是瓷都景德镇,成为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瓷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等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尤其是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清代之最”。

④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尤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认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因此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竞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宝。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宋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故又被称为“双福”茶具。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

(4)金属茶具 是指采用金、银、铜、锡等金属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古已有之。尤其是以锡作为储茶器具,对防潮、防氧化、防光和防异味有较好的效果。金属茶具泡茶,一般行家们评价不高,泡茶行家不屑使用。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5)竹木茶具 主要有竹木茶盘、茶池、茶则、茶碗等。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泡茶的,既经济实用又是很好的艺术欣赏品。而用木罐、竹罐盛装茶叶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

(6)玻璃茶具 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采用玻璃杯泡茶,特别是冲泡名优绿茶,茶具晶莹剔透,茶汤色泽鲜艳,茶叶在冲泡过程中上下飘扬,亭亭玉立,使人赏心悦目。但是玻璃茶具的缺点是茶具导热快,不透气,保温能力差,茶香容易散失。

(7)其他茶具 除了上述6类常见的茶具之外,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以及各种珍稀原料制成的茶具。

2.依据茶具的使用功能划分

依据泡茶时各茶具的使用功能可将其分为主泡器、助泡器、煮水器和储茶器四大类。

(1)主泡器

①茶壶。茶壶是主要的泡茶器具,一般以陶质为佳,此外还有瓷质、玻璃质地以及石质茶壶等。好茶讲究的是色、香、味、形俱佳,过喉甘润且耐泡。但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也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所以泡茶讲究的是好壶、好水、好茶。

②茶船。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又称茶池或壶承。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当注入壶中的水溢满时,茶船将水接住,避免弄湿桌面。茶船多为陶制品,古朴造型的茶船,增添了人们喝茶的乐趣。同时茶船也是养壶的必须器具,以盛接淋壶的茶汤。

③茶盘。用以承放茶壶、茶杯的盘子,多为木制或竹质。茶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以承托茶具,下层承接泡茶时淋下的废水。茶盘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乌龙茶的冲泡便利。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壶、烫盏,到后来的次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废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

④茶海。又称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即使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这样既可沉淀茶渣、茶末,又可使茶汤浓淡均匀。现在茶艺馆中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茶汤倒入茶海后,可依喝茶人数多寡分茶,人数多时,可利用较大的茶海冲两次泡茶,再平均分茶;而人数少时,将茶汤置于茶海中,也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涩味。

⑤茶杯。冲泡的茶叶不同,使用的茶杯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泡不同的茶叶应使用与之相匹配的茶杯。现代常使用的茶杯主要有:

a.品茗杯。常见的有紫砂杯和瓷质杯,一般只容一口茶汤,常与紫砂壶相配,专门用来品饮乌龙茶。

b.闻香杯。杯身细长,借以保留茶香,用以闻香之用,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一般与品茗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杯组。

图3-2 闻香杯组

图3-3 盖碗

c.盖碗。又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和杯托三部分,一般用于冲泡花茶或绿茶,但现代在专业评审茶叶质量时也多用此杯。

(2)助泡器

①茶则。由茶叶罐中取茶叶的器具,一般多为竹木制品。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罐或茶则拨入茶壶中的器具,多为竹质,如今亦有黄杨木质,一端弯曲,用来投茶入壶或自壶内掏出茶渣。

③茶漏。也称茶斗,放置茶壶口上导茶叶入壶,防止茶叶因壶口较小而掉落壶外。

④茶擂、茶针。茶擂用以压碎茶叶,可使茶叶冲泡时茶汤较浓。茶针用来疏通茶壶的内网,保持水流畅通。

⑤茶荷。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质或竹质,用于盛放干茶,供客人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好的瓷质茶荷本身就是工艺品,与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时,可由此判断茶罐中茶叶的多少,决定置茶量。

img17

图3-4 茶漏、茶针、茶夹、茶匙、茶则

img18

图3-5 茶荷

img19

图3-6 香炉

⑥茶仓。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将欲冲泡的茶叶倒入茶仓,既节省空间又美观。

⑦茶夹。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⑧茶巾。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擦干茶壶,将茶壶或茶海底部残留的水擦干,也可用来擦拭桌面的水滴。

⑨香炉。泡茶时用来焚点香支以增加泡茶情趣。

⑩温度计。用来判断水温的辅助器

img20水方、茶盂、水盂。盛接弃置茶水的器皿。

(3)煮水器 又称随手泡,是加热煮水用的器皿,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风炉与水壶、酒精等与水壶、电茶壶等。

(4)储茶器 即储存茶叶的罐子,以无杂味且密封性能好,不透光为最佳。

img21

图3-7 储茶器

【小资料3-3】

中国第一部茶具图谱

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具,即审安老人所作的《茶具图赞》,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茶具图谱。审安老人真名董真卿,别号审安老人,他对宋代的典型茶具作了详细的分门别类,并且予茶具以官爵、别号,并做诗对茶具进行吟咏,还配上线描的十二件茶具图,反映出宋代文人们对茶具的喜爱之情,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典型茶具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十二件茶具具体为:

(1)韦鸿胪,别号四窗闲叟。即茶焙笼,以竹编制而成,其用途是烘焙茶叶。

(2)木待制,别号隔竹居人。即茶槌,以木制材料制成,其用途是敲击茶饼。

(3)金法曹,别号和琴先生。即茶碾,以金属制成,其用途是将茶叶碾成茶末。

(4)石转运,别号香屋隐君。即茶磨,以石头制成,用途与金法曹相同,将茶叶碾成茶末。

图3-8 《茶具图赞》

(5)胡员外,别号贮月仙翁。即瓢勺,其用途是舀水。

(6)罗枢密,别号思隐寮长,即罗盒,其用途是筛茶末。

(7)宗从事,别号扫云溪友。即茶刷,其用途是扫茶末。

(8)漆雕秘阁,别号古台老人。即盏托,其用途是承托茶盏,防止茶盏烫指。

(9)陶宝文,别号兔园上客。即茶盏,其用途是承放茶汤。

(10)汤提点,别号温谷遗老。即水注,又名执壶,其用途是注汤点茶用。

(11)竺副帅,别号雪涛公子。即茶筅,以竹子制成,其用途是调茶汤。

(12)司职方,别号洁斋居士。即茶巾,其用途是在点茶过程中保持清洁卫生。

(资料来源: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图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