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1]龙如银 李惠娟[摘 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对此问题都非常重视。与此相反,国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成果颇丰。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1]

龙如银 李惠娟

[摘 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对此问题都非常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的总体情况,然后就产业转型的障碍与成本、原则、模式、主导与替代产业选择、时机、对策、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对现存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缺乏对转型时机选择、效果评价的研究、转型的案例分析少、定量分析少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进展;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龙如银,男,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惠娟,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徐州工程学院讲师。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的总体情况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所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源型城市便开始出现资源枯竭或开采不经济的现象,于是转型成为必然。德国、日本相继出台政策以维持产煤区的经济繁荣,帮助工人重新寻找岗位,同时期美国Rhodell镇的煤矿则由于市场的选择而逐渐衰落。但学术界对转型的研究则滞后于实践,直到70年代,才开始有部分学者研究资源型城镇的生命周期(Lucus,1971;Bradbury J H,1983),但较少涉及衰退及转型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世界,Bradbury(1988)和Peter Newton(1988)等学者使用依附和欠发展理论来解释工矿城镇的兴起与衰败,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如何重振资源城市的繁荣。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为资源诅咒假说、专业化形成的锁定(功能性锁定、认知性锁定和政治性锁定)、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难点与选择等。

本文检索了EBSCO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时间期限为1950年1月至2008年12月,用资源型城市意译的英文(resource town,resource city,mining town,mining city,mining community,mining area,mining region)作为关键词,发现其使用“mining town”和“mining area”的频率最高,其中包含“mining town”的文献307篇,包含“mining area”的文献258篇,在这些文献中,有30多篇直接跟转型相关。

与此相反,国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成果颇丰。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首先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时间从1980到2008年,篇名的检索词“资源”、“城市”、“转型”,范围选项为“全部期刊”,匹配选项为“模糊”,共检索到116篇相关文献,并且发现这些相关文献都源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然后选择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他检索条件不变,共检索到26篇相关文献。文献在各年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2000—2004年对此问题研究的学者还很少,从2005年开始,每年文献的数量就达到两位数,尤其是2006年以后,硕博毕业论文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见,近几年来,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已成为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

图1 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相关文献在各年的分布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进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当一个地区的产业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时,产业必须做出调整或转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鲜见长盛不衰的资源型城市,常常是当自然资源被逐步开采枯竭、社会运转出现了不畅的苗头或已经发生了问题时,资源型城市(镇)难现昔日辉煌,人们才意识到要对其转型。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国外由于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早,所以对资源型城市(镇)转型问题的研究也较早。从现有文献看,根据其国家、城市(镇)的特点,采取主动“渐进式”转型的城市成功的多,采取被动“休克式”转型的城市失败的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

img17

资料来源:汪安佑,雷涯邻.矿业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地质出版社,2007.

张以诚.世界性难题的破解——国外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扫描.国土资源,2005(6).

一些学者研究了其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情况。Villalobos,Jaime(1989)介绍了玻利维亚为重振煤矿产业而鼓励私人投资的战略。Leadbeater(1998)从居民就业与劳动力的角度研究了加拿大Elliot Lake等单一产业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Swynged Ouw,Louis Albrechts(1999)以比利时煤矿工业区的实例,分析了1994—1998年第二个重组计划不成功的原因,得出区域重组计划忽略权力网络、制度配置的微妙关系必定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Dale,B E(2002)以四个挪威煤矿为例,研究了进行地方经济重建的制度建议,如认知重构、标准化制度、结构调整等。Gustavsson,Linda,Laestadius,Staffan(2006)以知识经济与产业转型为背景,以瑞典铁矿石采掘业为例,研究了创新活动的作用,提出一个区域要想发展,必须找到一些方法鼓励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既要有在一个狭窄领域里的科学技能,也要有发展产业创新的新态度,即既专又新。

资源型城市内关系错综复杂,转型需要智慧与各方的配合,一旦各种关系处理不好,便有可能遇到很大的阻力与困难。Aharoni,Yair,Ascher,William(1998)研究了美国石油与矿业部门的国有企业由于利益重新分配所导致的与政府的矛盾与冲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Caravelis,Mary,Ivy,Russell(2001)介绍了希腊萨索斯岛Sotiras矿区转型为季节性旅游区的过程,但好像并不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波兰的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20世纪90年代,政府公布了无烟煤产业重组计划,准备收缩产能,并且1998—2020年员工减少70%。2005年,《欧洲产业关系评论》报道了波兰政府进行矿业转型时,在矿工养老金问题上遭遇到来自国会和议会的双重阻力。同年,该期刊还报道了西班牙47个矿业企业重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转型不一定全部由国内力量规划,可以借助于国外有经验的公司进行。英国国际矿业咨询有限公司(IMC)为吉尔吉斯斯坦的Kyrgyz煤炭产业提出改组方案:减员增效,员工由13 000裁到3 000人,但需要重组相关产业以解决这些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

市况变得不好时,其实最先感觉到寒冷的是企业自己,奋起自救的也应该是企业自己。Quintanilla,Carl(1998)报道了美国明尼苏达采矿与矿业设备制造公司(3M)利用重组转型计划来获得股民青睐,股票走势重新向好的事件。Ben Hooson(2000)报道了俄国诺里尔斯克镍矿公司(上市公司)用可能的重组转型计划来影响证券市场的事实。南非的各种矿藏丰富,为了能够持续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期以来,采矿业里传统的六大矿场就已经开始大规模重组并取得重大改变。Chaykowski,Richard P(2002)研究了加拿大有色金属采掘业应利用技术驱动再造其生产系统和产业关系,以利于产业转型,否则就会跟不上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二)国内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从2000年起,国内逐渐有学者涉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产业演进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发展理论、终极目标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二元均衡发展理论。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方面:转型的障碍、成本与风险分析、原则、模式、主导或替代产业选择、时机、对策、效果评价。

1.转型的障碍、成本与风险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使得转型的成本较为高昂,转型之路也迂回曲折。

资源型城市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产物,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业、区位、环境、产权、体制、财力、人才(张米尔,武春友,2001)、再就业(孔微巍,杨晓冬,2007)等转型障碍。宋冬林等(2004)将资源型城市转型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讨了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包括资源型城市沉淀成本形成的条件、有沉淀成本的动态投资模型、资源型城市沉淀成本的补偿机制等。李成军(2005)认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会受到宏观(国家的经济转型)、中观(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微观(企业的转型)条件的约束,但也存在着转型的作用力,如意识对存在的作用力(精神动力)、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力(政策体制动力)、资本与科技投入的作用力(物质动力),资源型城市若要获得转型的成功,必须使其动力超越障碍。

转型是有风险的。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前准确地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体系进行评估,已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前期工作的关键之一,也是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减少不确定性的前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在战略、产业、市场、环境、政策(薛冰,王建华,2006)、人才资源(徐君,2007)、环保(薛冰,2008)、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庞娟,2006)等各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失败率很高,风险很大,薛冰等从这些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产业转型风险评估的模糊综合模型。王政辉和路世昌(2007)则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动态评估的贝叶斯模型,以评估各个产业可能引起风险的程度,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客观依据。

2.转型原则

国内资源型城市在社会制度、人文环境、资源条件、企业性质、管理模式、涉及人数等方面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产业转型时不能照搬国外做法,应因势利导,遵循经济规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资源配置(李成军,2005),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发挥各自优势、遵循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李洪娟,2008)、城市发展阶段决定产业转型的战略取向、政策和区位因素决定产业转型的根本目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推动产业转型的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合理选择的原则(张冬冬,2008)。另外,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矿竭城衰”与“矿竭城不衰”都是合理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放任“矿竭城衰”也许是最佳选择(李健,2007)。

3.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是再造竞争优势(张米尔,孔令伟,2003)。资源开发阶段与规模、产业政策、区位因素、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技术进步因素、产业退出壁垒因素等都会影响到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李雨潼,2007)。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认识多种多样,从一种模式到六种模式不断细化,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的观点

4.主导、替代产业选择

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替代产业选择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影响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有各种因素,如资源状况、经济状况、产业状况、技术状况及政策状况等因素(张冬冬,2008)。转型首先表现为其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主导资源的转换或替代,而主导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转型过程中首先涉及的重大问题(赵天石,2006)。

刘剑平等(2007)依据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选择动态、产业发展潜力、关联度、比较优势、市场导向、创新、综合效益七个基准,利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和GE矩阵法来选择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但没有做实证分析。徐君(2007)运用熵理论、模糊理论构建了基于产业势度模糊熵优选模型和产业优选DEA模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四限格屏幕优选模型,并以焦作、平顶山、永城为例进行验证。汪飞(2009)基于区内-区际比较的视角,构建了基于熵权—灰色关联理想解的区内、区际产业比较优势度模型,再建立比较优势度矩阵模型,并以焦作为例进行接替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5.转型时机选择

转型时机选择关系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败与顺利与否。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内容也有待于深化。资源型城市转型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枯竭所致。梁振杰(2006)认为当开采资源不经济,资源产业丧失了竞争力而又无法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而得以恢复时,就已是必须考虑转型工作的最迟时期。他把资源产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最佳期应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成熟期,但成熟期是一个较长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何时开始转型最好,应依所选替代产业的具体情况而定。若替代产业建设周期长,则应在成熟期的前段开始转型;若替代产业建设周期相对较短,转型可以在中后阶段起步。路卓铭,于蕾,沈桂龙(2007)把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部分,认为成熟期特别是该阶段的前中期是启动转型的最佳时期;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分界点是最佳转型时期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阜新市启动转型时就已经错过了这个点;衰退阶段与衰亡阶段的分界点是城市生死存亡意义上的转型最迟点,云南东川的转型也是错过了这个点。

6.转型对策

只有枯竭的资源,没有枯竭的思想。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以项目为抓手,以引资为重点(袁占亭,2008),若能和周边其他城市协同运作,贯彻城市群体发展战略与区域市场一体化战略(周文涛等2007),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周敏、闫士浩2008),则其产业转型的成功率会更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策以应对资源的枯竭及城市转型,代表思想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角度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

7.转型效果评价

到目前为止,评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较多,而专门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评价的研究非常少。齐建珍首先提出了转型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指标太全致使数据无法全部获得,所以没有做实证分析。

徐向国(2006)在城市发展进程、市场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以伊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其转型进程在某些方面虽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总体上已经处于中级阶段,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张团结等(2008)建立了替代产业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产业契合度模型,以此来评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并测算出阜新的替代产业契合度是0.57,属于中等程度的契合。史英杰(2008)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进行评价,再用聚类分析法对转型效果的类型进行判断,最后用超效率DEA法结合2004—2006年的数据对盘锦市转型后产业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发现石油产业优势在强化,非油产业发展相对更加落后,不符合产业转型要实现的多元化发展、非油产业比重提高的要求。

三、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中的问题和展望

近十年来,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范畴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研究方法也呈多样化趋势,但仍然存在着以下不足:

1.转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转型实践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受到宏观环境、区域经济状况、政府、企业、公众、城市能力及产业系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龙如银,汪飞,2008)。转型战略制订的恰当与否,不仅与城市的GDP多少有关,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转型实践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与详细论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试验性。如20世纪90年代,为支持矿城转型,国家在阜新、抚顺等矿务局共投入10多亿贴息贷款资金上马177个项目,但建成后能够盈利的项目仅占10%左右。所以,要加快、深化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的理论研究,争取能用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让主导、替代产业的选择都能得到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减少错误决策发生的可能性,真正让人民群众安心、乐业、安居。

2.缺乏对转型时机的选择、转型的战略安排、阶段性安排的研究

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转型,但何时转型最好?按照何种标准去选择转型时机?虽然目前已有少量相关研究,但数量需要增加,内容也要深化。而且对于转型的战略安排、转型中每一步应怎样走,也仅有齐建珍(2004)作了简单的分析,未来应在加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转型战略及阶段性安排进行规划。

3.缺乏对转型效果评价的研究

自2001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2008年有12个城市被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09年,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也已公布。这些城市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将获得较大力度的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但是,这批资金的使用效果与效率如何?各城市在这批资金的引导下能够多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地方产业、解决群众就业?原来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社会可否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以判定产业转型的效果。

4.成功案例多,失败案例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毋庸置疑,成功的产业转型案例能给读者带来鼓舞与启发,但如果只注重成功而忽视失败案例,不仅对理论研究来说是不全面的,对实践也有误导作用。现有文献的实证分析很少研究转型失败的城市或产业,即使涉及了,也往往仅是现象描述,缺乏对失败背后原因的深究与定量分析,缺乏对城市的持续跟踪研究。这不是因为实践中资源型城市“一转则成”,而是转型成败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些城市转型的时间还短,无法做出论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以后会“捂盖子”,想获得其数据简直难上加难。即便是成功的城市其统计资料也不一定是研究者所需要的,再加上数据公布时间的滞后性,使得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失败城市的定量分析尤其少。未来,研究人员应均衡两种案例的实证分析,政府尤其要加强对确定为转型试点城市的各种数据的监控与上报体系,定期、及时公布,确保中央的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对确定为失败的转型应进行深入分析,以起警示、吸取教训之用。

[参考文献]

[1]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2]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3]李成军.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4]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王政辉,路世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动态评估的贝叶斯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11).

[6]张冬冬.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7]李健.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一定要推进延续性转型吗?——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J].生态经济,2008(12).

[8]汪飞.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优选模型与实证研究[R].中国矿业大学,2009.

[9]刘剑平,陈松岭,易龙生.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N].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1).

[10]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9).

[11]龙如银,汪飞.基于系统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探[N].管理学报,2008(5).

【注释】

[1]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731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8JA790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