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是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的,这也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会伴随着大量的生产剩余物,这些剩余物中部分仍可回收再利用。将其加以回收,一方面可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减少环境剩余物质;而且,上述过程也是价值增加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在一定技术水平下,投入一定的初始资源,应经过多次循环再利用,直到可回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排放到自然界的剩余物质最少。因此,从微观的企业角度看,循环经济价值链运动的过程也是剩余物质最小化的过程。
在资源使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可通过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在增加制成品的同时,减少剩余物质,形成价值链。其价值函数可表示为:
W=W有用物质+有用能量+W可再生物质+可再生能量-W废物
可见,在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价值链的形成只有通过减少使用剩余物来实现。而剩余物使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可再生物质和能量以及使用后的剩余物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可回收资源经再生产后的价值已经小于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添加资源的价值时,则没有再利用的必要,这时,剩余物质循环便停止。
单个企业的剩余物质最小化过程,表现为可回收物质的价值随着循环的增加而递减,可以通过模型来表示:
Ri+1=αRi+βWi
当γWi≤αC0+βWi时循环便停止(8)。
式中:Ri是指第i次循环再生产的资源价值;Wi是指第i次循环再生产后的可回收资源价值;α是指一次生产前后,可回收资源与原始资源价值比(常量);C0是指添加资源中不变资本投入部分在各次循环中的折旧(常量);β是指添加资源中可变资本投入部分与可回收资源价值比(常量);γ是指可回收资源投放到环境中的机会成本与可回收资源价值比(常量)。
降低成本是价值链持续运行的基础。对剩余物质的控制需要经营成本,也就是说需要资本的投入。根据生产经济模型,结合传统生产性服务理论中有关物质加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剩余物质生成等理论,一个厂商的成本函数可表示如下:
TC=C1R+C2E+C3I+C4WA+C5WB
式中:TC为总成本;C1是投入物质的价格;C2是能源价格;C3是信息价格;C4和C5是剩余物质处置成本;而R、E、I、WA和WB分别是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总成本最小化的最好途径是减少处理成本和剩余物质的数量。由于一般来说,减少投入成本比较困难,因此,总成本的削减更多的要通过减少剩余物质的处置成本和提高剩余物质的再利用率(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减少剩余物质的数量)来实现。根据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剩余物质的边际处置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是处置成本的最优值,即MC=MR。边际处置成本包括处置单位剩余物质的各种支出,而边际收益主要包括剩余物质再利用对于原材料支出的节约和由此减少的剩余物质治理的费用。由于成本、收益是能够准确核算的,因此,可以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剩余物质最小化带来的收益。在剩余物质再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其成本是由资本、劳动、物质、信息和额外支出组成。在一定时期内,这些成本可以核算。其收益包括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不能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如未来使用的年结余)以及其他收益的价值(如一些公共性的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