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国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及相关政策制度的推进,总的来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在以下方面值得借鉴(50):
一是法律、规章的制约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和一些具体措施硬性确定下来,使其具有强制性,这种措施的实际效果比较明显(51)(52)。如德国先后颁布了《垃圾处理法》、《避免废弃物产生及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容器包装废弃物的政令》、《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法律(53)。20世纪80年代的废弃物处理法就提出了避免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实现废弃物利用的要求;德国的循环经济法还要求生产者必须生产出垃圾尽可能少的产品,即耐用、多用途、易修理或方便再利用的产品(54)。这实际上就是将“3R”原则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与这种措施是分不开的。
二是经济上的惩罚、激励和引导措施也有很大意义。并且经济上的措施基本上都是与法规相一致的,即对违反法规规定的行为采取一定的经济上的惩罚,以及为促进和保障法规的执行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收费(税)、押金、罚金等方式。此外,从经济激励方式上,也建立了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如在资源节约上,则更多地如德国结合法律、法规的制定,采用收费、押金等经济手段来促使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55)。对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如对快餐店使用的纸质餐具和自动售货机的饮料容器等使用后扔掉的容器征收容器税;凡使用后不能再回收利用的包装,生产者必须缴给政府处理费用,此费用打入成本,由消费者承担,这样就削弱了商品的竞争能力,从而促使生产者主动改革包装,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为了保证消费者将包装退回给卖方,政府制定了“押金—退款”制度(56);即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同时要交纳一定的押金,等物品包装退回时,押金再返还。丹麦也很早就对包装、容器强制实行押金回收制度,并且对于塑料容器、纸杯、纸盘等一次性的饮料容器征税(57)。经济措施还包括对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做得好的消费者给予奖励,对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从事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奖励等。
三是“3R”原则是实现产业发展中资源最少消耗、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的体系,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又是有顺序的,在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应当按顺序实践“3R”,即要先尽量使在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和物品最少,然后对于这部分最少的、必须利用的资源和物品以及生产出的物品,要尽可能多次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后最终实在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弃物,应回收处理,尽可能转化为新的资源或物品。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要强调最少的污染产生;此外,要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必须以一定的政策、法规的制约和激励、一定的技术支撑为条件。
四是按循环经济理念与政策,引导产业区规划布局,推进生态关联产生或共生企业的簇群式发展。例如,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的产业规划与设计中,注重建设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指板厂为中心,通过贸易方式将其他企业废弃物或负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从而实现热能多级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日本在积极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以解决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不当而带来的热岛效应(58)。主要是通过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达到节能效果。特别是东京等大城市,随着地价的不断上升,市中心逐渐被商业价值高的办公楼和商场等商业设施所占据,住宅被迫搬迁到偏远的郊区。这不仅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而且造成了城市能源利用的不合理。位于市中心的办公楼和商场等商业设施,由于只在白天营业,晚上的能源消耗很少,而郊外的住宅能耗则集中在晚上,使城市整体的能源消耗不合理,大大降低了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同时,人们从郊区的住宅到市中心的办公地点一般需要一个多小时,造成了交通能源的浪费。通过对住宅和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保证早晚能耗维持平衡,不仅可以提高发电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发电设备的投资。目前,东京等大城市正在制定《大城市再生法》,通过改善城市中心的生活环境和降低地价,促进城市中心的住宅建设,实现居住和办公一体化间(59)。
复习思考题15
15.1 阐述循环经济政策的内涵及制定循环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5.2 循环经济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注释】
(1)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4.
(2)[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
(3)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8—41.
(4)Stefan Bringezu and Helmut Schutz.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of EU-tech55[R]v.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01.
(5)段宁,邓华:“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见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6—168.
(6)段宁,邓华.“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见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6—178.
(7)钱易.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见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1—101.
(8)McDonald S,Ball R.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stics recycling scheme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998,2(3—4):123—141.
(9)Tonglet M,Phillips P S,Read A D.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behaviour:a case study from Brixworth,UK[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4,41(3):191—214.
(10)Kinnaman T C.Garbage and Recycling with Endogenous Local Polic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8,(3):419—442.
(11)Tilman C,Sandhu R.A model recycling program for Alabama[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998,24(3—4):183—190.
(12)Allenby B R.生态工业学:政策框架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91.
(13)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6—93.
(14)臧漫丹,高显义.循环经济及政策体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112—118.
(15)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2—106.
(16)Callan S J,Thomas J M.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9—97.
(17)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2.
(18)Callan S J,Thomas J M.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0.
(19)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4.
(20)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7.
(21)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9—120.
(22)迈克尔·波特,克拉斯·范德林德.环保与竞争:对峙的总结[J].商业评论,2006(1):58—75.
(23)迈克尔·波特,克拉斯·范德林德.环保与竞争:对峙的总结[J].商业评论,2006(1):58—75.
(24)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4.
(25)Callan S J,Thomas J M.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1.
(26)Callan S J,Thomas J M.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6.
(27)William J Baumol,Wallace E Oates.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5—186.
(28)Callan S J,Thomas J M.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08.
(29)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9.
(30)William J Baumol,Wallace E Oates.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05.
(31)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9.
(32)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9.
(33)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0—161.
(34)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5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8.
(35)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5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0.
(36)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7)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01.
(38)戴宏民.绿点公司和废弃物资源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12.
(39)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205.
(40)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0—191.
(41)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43.
(42)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http://www.gxgyjz.com/qingjie_fagui/cycle_german.pdf
(43)闫敏.关于德国的《循环经济法》.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hjj/763416.htm,2005年1月18日.
(44)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http://www.gxgyjz.com/qingjie_fagui/cycle_german.pdf
(45)李娜,周瑞红.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实践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3):91—93.
(46)闫敏.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分析.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hjj/763422.htm,2005年1月18日.
(47)闫敏.美国是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hjj/763426.htm,2005年1月18日.
(48)崔磊.国际循环经济立法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103—107.
(49)曲俊雅,美国政府推动循环经济[J].决策与信息,2004(12):40—41.
(50)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6.
(51)刘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模式及借鉴[J].中国科技投资,2007,(7):72—75.
(52)辛宪章.国外循环经济管理典型模式剖析[J].法制与经济,2006,(12X):90—91.
(53)李良园主编.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17.
(54)蔡林.垃圾分类回收是根治垃圾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见刘青松选编.循环经济资料新编.199—208页,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2002.
(55)张艳纯,黎熹.国外财政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比较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44—46.
(56)李良园主编.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70.
(57)李良园主编.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71.
(58)李海峰,李江华.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实践.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52—256.
(59)Toshio Ojima,et al.The Time of DSM—Aiming at Sustainable Enery Supply.Japan:waseda University Publishing Company,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