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前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保证经济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分布集中、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决定经济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空间组合为建立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经济区内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姚建华,等[11],2000),甚至潜在的自然资源也影响着经济区的远景发展方向。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与重视保护治理相结合,才能做到可持续开发。
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等。
1.资源对不同类型经济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在其发展初期,往往是自然资源因素起重要作用。任何区域在任何发展阶段,其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资源开发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兴衰,决定着城市的兴起、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扩散。依据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与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地域可以分为资源型、资源-加工混合型和加工型等三种类型(潘照东[12],1993)。资源型经济地域指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良好,资源的地域组合条件比较理想,自然资源对区域主要专门化部门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区域的对外输出量大于输入量的经济地域,如前苏联的顿涅茨-第聂伯河流域经济区有着丰富的工业自然资源:世界闻名的顿巴斯煤田,全苏联有名的克里沃罗格铁矿基地和尼科波尔锰矿基地,水资源条件也比较好,农业自然资源也较优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十分理想,非常有利于钢铁、重型机械和重化工的发展,是前苏联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地域是指该地域内有些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主要的专门化部门;但是有些主要资源欠缺,须依靠外地运入以发展加工工业。加工型的经济地域是指工业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发展工业主要靠外地运入能源和原材料的地区或城市,许多不属于工矿型的城市,多依靠交通枢纽地位,运入能源和原材料,经加工后向外输出产品,也属于加工型城市。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地域组合状况,对资源型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对资源-加工混合型地域的部门结构有重要影响;对加工型地域的部门结构也有一定影响。区内的一定资源也会形成具有区内意义的产业部门的物质基础。
2.资源对产业分布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对地区产业分布与结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世界目前的石油探明储量中,60%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绝大部分钨、锡储藏都集中在中国华南、泰国地区。南非则集中了世界总探明储量3/4的铬、1/3的锰、1/2的金和铂。美国、中国和前苏联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可采储量的62%。世界铜的储量也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智利占储量的40%。世界铝土矿总储量的38.5%分布在西非,其中几内亚居世界第一位。铅的储存以美国最为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2%,锌的矿藏以加拿大最为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0%。镍矿以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亚最多,占世界总储量的19%。锡矿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最多,占世界总储量的23.5%。铬矿藏储量的74%左右在南非。锰矿的45%储量集中在南非。这种资源在地域上的集中与不平衡分布,深刻影响了区域工业发展及其结构。一方面,资源开发本身会不断形成一系列基础产业部门,如农业资源开发形成农业生产部门,矿产资源开发形成采掘业和原材料部门,能源资源开发形成煤炭、石油、化工、电力等能源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围绕这些资源开采基础部门向纵深方向延伸,可带动一系列相关的资源加工和深精加工部门的发展,形成若干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链。如煤炭资源开采—煤炭洗选业—炼焦业—燃煤火电厂和煤化学工业—煤气化生产产业链;铁矿开采—铁矿洗选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产业链;森林资源开发—森林加工业—造纸业和家具业产业链等。围绕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产业链的发展,又可带动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资源的转化能力和资源深加工滚动增值效益。
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主要工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成倍增长,尤其对能源和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因而,有些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资源在不断枯竭;当然,有些新的基地也在不断被发现,这些都对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如北海油田的发现与开发,直接改变了英国能源工业区域分布,也改变了它在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使它由原油净进口国变为原油净出口国,北海沿岸的英格兰东北部和苏格兰东南部地域的经济获得了很快发展。前苏联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和秋明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增强了苏联在国际、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铁矿石开采、钢铁与重型机械工业,将成为中央黑土经济区的主要专门化部门,并带动该区的经济发展;秋明油气田的开发深刻改变了西伯利亚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带动了该区西北半部的经济发展,将来完全有可能以秋明油气田为基础,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区。
由于矿产资源的长期开发,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必然会使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的类型和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侯景新[13],1999)。如前苏联的乌拉尔重工业区,长期以来,人们称之为自然资源宝库,各种工业资源几乎应有尽有。但是,经过近百年的工业开发,作为重工业区的重要资源,煤炭和铁矿石已日渐枯竭,每年需由外区运进几千万吨煤炭与铁矿石,其他资源也有类似情况。这样,作为过去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已开始向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区过渡,其结构类型也必将从重型结构适当向中、轻型结构发展,以适应能源与原材料日益短缺的区域状况。区域经济类型与资源状况的关系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一些经济地域在其开发初期,由于自然资源补给丰富多样,往往属于资源型;如果没有发现和开发新的矿产,经长期开发之后,则逐渐变为资源—加工混合型地域;最后由于资源的枯竭,其经济地域日渐变为加工型或经济衰退区域。如柴达木地区的冷湖油田的资源枯竭,导致了冷湖镇的衰落;甘肃省的白银市,随着铜及稀有金属资源的耗竭而由资源型区域逐步转化为加工型区域;大庆油田经历了长期开发之后,逐渐转变为资源-加工混合型地域。
3.自然资源需求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资源需求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着需求数量的大小,而且也体现着需求质量的高低。如矿产资源的开发按照克拉克和杰奥恩的结构组成理论,区域开发各阶段的矿产资源需求结构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组合类型,而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主导矿种。具体类型的划分及主导矿种如下:①传统类型:主导矿种有铜、铁、铅、锌、锡和煤等;②现代类型:主导矿种有铝、铬、锰、镍、钒和石油及天然气等;③新兴类型:主导矿种有钴、锗、铂、稀土元素、钛和铀等。一般来说,传统类型是工业化初期阶段所倚重的矿种。现代类型是在工业化开始进入成熟和生产技术较为发达阶段后被广泛使用的矿种。新兴类型则是在经济结构多样化及技术先进的区域开发后期才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从世界现代区域开发看,这三种类型的划分恰好同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特征相一致。20世纪50年代初,欧洲和日本的铁矿石消费强度尚处上升趋势,但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完成战后经济重建和区域开发进入繁荣期后,这类矿种的需求强度开始减弱。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类型矿种,如石油和金属铝等在建筑业、工业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飞机制造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终导致了发达国家金属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结构从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的转变。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GNP分别为世界的58.3%和5.1%,处于现代区域开发的初期阶段。由于此时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重点在于进行工业和诸如铁路、灌溉、电站水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其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须依赖传统矿种消费强度的增大来实现。结果,发展中国家在两大传统矿种煤炭和铁矿石消费上分别占了世界总消费量的近40%和27%。相比之下,拥有世界人口15.5%和GNP 78.7%的发达国家,却占用了世界铝和石油消费总量的67%和50.7%。这种消费的区域差异分布特征便构成了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空间组织的基础(徐炳文[14],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