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外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1.国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如何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世界各缺水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区域调水解决地区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二是通过科学管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三是开发和采用各种节水技术。
为解决水资源的供给问题,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都很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20世纪以来,全世界修建了大量拦水蓄水工程以控制地表径流,解决水资源供给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为解决地区性的缺水问题,还修建了大量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相对丰裕地区的水引到严重缺水的地区;同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了保持地下水的永续利用,一些国家在抽取地下水的同时,还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回补。对于较大范围的区域性缺水,很多国家通过区域之间水资源的调配,解决其水的短缺问题。
美国西部是干旱缺水地区。为开发西部,仅1933—1943年联邦政府就批准兴建了34个灌溉与调水工程,这些工程的建成,为美国西部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原本是沙漠地区,年降雨量很少。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美国通过从克罗拉多河引水,供应南加州地区的用水需求。20世纪50年代,加州又进一步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将加州北部的水引到南部。调水工程的成功,为南加州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色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2。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实施了全国性的北水南调工程,于1947年后相继建设成多条输水管道系统以及“全国输水管道”,把北部地区相对丰富的水源引到干旱的南部地区。以色列的北水南调工程于1964年建成,总投资1.47亿美元,每年从北部的加利列湖抽水3~5亿m3,输送到130km以外的以色列中部,再经过两条大致平行的支管,将按照国家饮用水标准处理过的水输送到中部地区和南部的沙漠地带。
节水是很多国家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国家实现水资源平衡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农业、工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各个领域都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普遍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目前整个灌溉面积中已有一半采用了喷灌、滴灌,另一半多数也采用了激光平地后的沟灌、涌流灌、畦灌等节水措施,喷灌、滴灌的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在没有灌溉措施的农场,也普遍采用了土地平整、轮作制、免耕法等节水保水措施。美国的粮食作物大多用时针式、平移式和卷盘式大型喷灌机灌溉。美国的灌溉不但是节水的灌溉,也是科学的、现代化的灌溉。喷灌和滴灌往往与农作物施肥、使用农药相结合。在美国占全部耕地面积15%的灌区创造的农业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40%。
以色列是世界上节水灌溉最发达的国家。以色列的农业灌溉已经由明渠输水变为管道输水,由自流灌溉变为压力灌溉,由粗放的传统灌溉方式变为现代化的自动控制灌溉方式,由根据灌溉制度灌溉变为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农业灌溉领域的一场革命。目前以色列节水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25万hm2,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5%左右。
以色列不仅有水污染控制的严格法律,而且非常重视废水的回收利用,是世界上废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城市的废水回收率在40%以上,每年大约有2.3亿m3经过处理的废水用于农业生产,对使用净化废水和污水灌溉的农户,其水费按照洁净水费的1/3收取。以色列计划到2010年农业用水将有1/3以上使用净化水。净化后的污水用于农业灌溉,缓解了缺水的矛盾,使更多的优质淡水可以用于家庭用水和其他用水,同时还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中国是贫水国,从总体来看,径流总量不甚丰富,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的1/4,水资源问题极为严重。据统计,1996年中国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为2 215.48m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相当于美国的1/6,居世界第88位,是世界上人均水量比较少的国家之一。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北不平衡,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有些地方严重缺水。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尤其是柴达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柴达木地区水资源主要是以地下水来提供,随着开发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如何开发利用水资源是该区域发展的关键之一。
2.国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国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以美国西部矿产开发为例[2]。
(1)开发过程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开始衰落,人们又在科罗拉多山区的克利尔河北支发现了金矿,采矿者们纷纷前往,科罗拉多的矿区范围不断扩大,矿石被大量开采出来。1878年,利德维尔附近发现了储藏量丰富的银矿脉“小匹兹堡”,1880年,该地区又发现了铅矿。19世纪90年代初期,科罗拉多的克里浦河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金矿,不久,那里就出现了几百家矿业公司,金矿的开采使克里浦河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至1896年,克里浦河镇已成立了股票交易行。1859年春天,探矿者就已在内华达发现了康斯托克矿脉,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大资本和先进机器设备的流入,才开始对它进行开采。1877年在亚利桑那的比斯比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铜矿,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铁路干线的建立,亚利桑那的铜矿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当一些采矿者在南部进行矿业开发的时候,采矿业向北扩展到了华盛顿、爱达荷与蒙大拿等地区。以当地矿藏的发现和开发为依托,埃尔克城、弗洛伦斯镇、博伊西城、爱达荷城、西尔弗城(意为“银城”)等几个大型矿业城镇相继建立。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资本开始介入,在爱达荷和蒙大拿开凿了矿井,安装了碎岩机,矿业开采进入深层挖掘阶段。由于电力时代对铜的大量需求,铜的产量激增,这里铜的年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末超过了金的产值,到1900年,接近于金银产值的总和,逐渐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铜矿开采中心。采矿业的进展不仅表现在矿区的疆域扩展方面,而且表现在矿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化方面,即采矿业中资本主义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美国西部采矿业以1874年布莱克山金矿的发现为标志,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浅层开采时期;二是深层挖掘时期。在深层挖掘阶段,资本家开始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关系原则组建了采矿公司,他们既有资本又有适于深矿作业的采矿机器和冶炼矿岩的专门技术,因而逐渐控制了整个西部的采矿业。
(2)开发影响
在美国西部山区进行的此次矿业开发热潮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不仅对这一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在政治变革乃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西部矿业边疆的形成过程中,许多矿业城镇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城市,对美国西部的城市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矿业城镇首先是作为矿工的供需地,后又以商业为直接推动力,带动本地的全方位发展,逐步转变扩大成为城市。如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城位于一个大采矿区的中心,是矿产品和生活物资的集散地。当然,部分城镇发展成为城市还依赖于铁路线的开辟。例如,科罗拉多矿区中的丹佛城,其发展便是得益于1870年南太平洋铁路与丹佛的连接。铁路将发展中的矿业城镇纳入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之中,使它们与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接轨,推动了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其城市化进程。在矿业开采过程中,人们还在矿区附近开荒种地,大兴农业。特别是19世纪80至90年代以后,大平原上的农业移民开始涌入西部山区,农业开发日益兴旺。例如蒙大拿矿区,建立之初从几百英里以外的犹他州运进粮食,而到1870年,随着本地矿业的发展,蒙大拿的农业已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基本上满足了当地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西部农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要,稳定了西部的经济,而且随着铁路的开通,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得以外运,与国际市场结为一体,促进了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美国西部矿业边疆拓展的过程中,随着深层采矿时代的到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于矿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企业和冶炼公司等纷纷涌现,先进的技术与机器设备如采矿机、捣矿机、粉碎机等较为复杂的机器开始大量使用,到19世纪末,电力开始普遍应用于西部采矿业,井下照明、掘进、运送矿石等都已实现了电气化,电力工业成为极为重要的工业部门。机器和电力在西部矿区的广泛使用以及其铜、锌、铅等的大量开采,推动了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西部矿业边疆的拓展也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采矿者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自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扩大了矿区的公民权。
3.国外资源开发的启示
美国历史上的这次经济开发运动历时近半个世纪,它不仅在经济效益方面满足了美国的扩张需求,而且在社会关系、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战略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1)在我国的西部开发过程中,也应该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经济开发进行有力保障和正确引导。
(2)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进行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的交通运输网对于美国西部的矿业开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在西部地区发展了高速公路,也新建和改造了几条铁路干线,基本上摆脱了以前的闭塞状况。但是内外交通仍很不便,尤其是柴达木地区,现有的交通运输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开发的需求。
(3)以商业资本投资为资金的重要来源,解决西部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西部开发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国家财政的投入外,产业发展还应该多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这就需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项目库和招商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形式,大力引入民资和外资。一方面,吸引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向西部合理有序地流入,鼓励有实力、有规模特别是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大型企业到西部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和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外商和国外资金到西部兴办实业,扩大西部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4)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从美国西部矿业开发的实例中可以看到,先进技术的采用和现代化机械的制造,极大地提高了采矿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柴达木地区的工业有着雄厚的基础,但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吸引外企来西部合作,到柴达木地区进行矿业开发,应把吸收和消化先进设备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以及外企管理经验作为第一要义,提高采矿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效率。
(5)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我国的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与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西部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又存在很大的差别。19世纪的美国西部属于待开发区,是一片有着优越的海陆位置和丰富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处女地;而我国的西部地区,一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各项事业有待于开发,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问题区”。在部分地区,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度开垦之苦,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已趋恶化,而自然资源又因为环境恶劣、经济技术落后而增大了开发利用的难度,形成了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和恶性循环。因此,类似于美国西部的那种大规模开发运动并不适于我国的西部,更不宜于柴达木地区的开发。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在我国的西部开发活动中,“适度开发”的方式更为合理。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和行为。我国的西部地理位置闭塞,缺乏平坦广袤的沃野,农副产品产量不高,尤其是水资源奇缺,这些都是在制定西部开发战略时应予考虑的重要问题。据统计,我国西部的人口密度现今已达到22.9人/km2,人口集中区密度就更大,待业人口大量存在,这就决定了西部的开发不能像美国那样大量吸收移民,而应在引进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采取措施安置就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当地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进行结合,使其转换为产品价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但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柴达木地区,应多进技术装备和技术人才,少进一般劳动力,发展资源技术型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6)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美国在进行矿业开发中,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文化征服政策,从而导致了美国白人与土著居民之间的冲突和残杀。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结下了兄弟般的民族情谊,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成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长补短,已结成牢不可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并不存在像美国西部开发中出现的那种种族歧视、民族压迫等现象。然而,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多民族融合地区,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毕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注意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